第六品 分别圣道
第六分别道与补特伽罗品分四:一、所缘境圣谛;二、现证真谛之次第;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四、宣说现证之道。
甲一(所缘境圣谛)分五:一、连接文;二、道自本体;三、真实四谛;四、建立诸行皆苦;五、旁述二谛。
乙一、连接文:
依见谛修断烦恼,是故称为遍知名。
既然说“断即获得遍知名”,那么依靠什么对治、断除什么所断才获得遍知名称呢?依靠见谛与修道而断除烦恼才称为获得遍知名称。
乙二、道自本体:
修道二种有无漏,所谓见道唯无漏。
既然说“依见谛修断烦恼”,那么修道的本体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呢?修道既是有漏法又是无漏法,因为世间修道是增长有漏四禅四无色的漏法,出世间修道串习见道之义而不会增上漏法。所谓的见道唯一为无漏法,这是由于它是三界尤其是有顶见断的对治法并且同时断除上、中、下九品见断的缘故。
乙三、真实四谛:
一切真谛说四种,苦集如是灭与道。
彼等自体亦复然,彼之次第依现证。
若问:那么,“依见谛修断烦恼”中的“谛”是指什么呢?即是指所见所修的四谛。都有哪些呢?也就是本论第一品中所说“无漏道谛”中的道、“抉择灭”中的灭、“苦集世间”中的苦、集。经中也宣说了此四谛。若问:这里的次第也是依照第一品所说的那样吗?不是,那么是怎样的呢?应当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顺序。如是次第宣说的原因何在呢?此处是依照现证这些真谛的顺序而说的,因为见道时首先现证苦谛、其后是集谛、再后是灭谛、最后是道谛的缘故,就像观察场地而纵马驰骋一样。资粮道与加行道时所有谛均是按照如是次第证悟而生起的,犹如发现患病而追知病因,再着手治病一样。现证之方便就像寻找药一样。
定义:从苦至道之间的此等真谛唯一是圣者所见的,故称为圣谛,而并不是凡夫的颠倒所见。
乙四、建立诸行皆苦:
悦意以及不悦意,与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为苦,如应具有三苦故。
若问:不是说受的一部分并非为苦吗?那为什么说一切有漏皆苦呢?悦意的乐受、不悦意的苦受及此二者以外的舍受,还有与此等相应的心与心所、不相应的增上缘与所缘缘这一切无不成为三种受的所依与助伴,因此是从受的角度而得名悦意等,并是随着受而称呼的。实际上,一切有漏法如其所应无余是苦。为什么呢?因为如应具有苦苦、变苦、行苦此三苦的本体之故。悦意是变苦;不悦意是苦苦,行苦遍于这两者与其余一切法中。
乙五、旁述二谛:
毁彼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
犹如瓶水为世俗,除此具有为胜义。
若问:既然说四谛也可以称为二谛,那究竟二谛是指什么呢?如果对何法摧毁成部分与以智慧分别对他法加以破析,那么执著它的心就不能再趋入,诸如瓶子与水,这是世俗谛中具有的法。其中通过摧毁而使执著它的心不再趋入的法犹如瓶子,因为瓶子用铁锤摧毁以后执著瓶子的心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以智慧对他法分别加破析,那么执著它的心也就不会再趋入的法就像水一样,原因是:如果以智慧分别剖析水的色香等他法,那么执著水的心便会荡然无存。胜义谛中具有的法是指世俗谛以外的法。也就是能被摧毁的任何法与以智慧分别破析他法则执著彼之心不会再趋入的法以外存在的法,例如色的极微尘与无为法。
甲二(现证真谛之次第)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守戒具足闻思慧,极为精勤而修行。
若问:通过什么方便而现见真谛呢?首先是不散乱之因——守护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戒,随后通过不愚昧之因——听闻符合现见真谛的法而生起闻所生慧,其后具足抉择之因——思所生慧,再加上远离烦恼之因——极为精进修行,从而现见真谛。
乙二(广说)分三:一、智慧之自性;二、堪为法器之特法;三、真实趋入修法。
丙一、智慧之自性:
闻等所生一切慧,名二及义之有境。
既然说“守戒具足闻思慧,极为精勤而修行。”那么这三种智慧的自性是什么呢?闻所生慧与“等”字所包括的思所生慧与修所生慧三智慧的自性依次为:只是趋入名称的有境、时尔趋入以文字引出意义时尔趋入以意义引出文字也就是名义二者的有境、不观待文字而深入意义——唯一意义的有境,就像游泳者的熟练程度根据是否需要握执木板来判断一样。大阿阇黎世亲论师说:以可信的教量所生、以理观察所生、以等持所生的三种智慧分别是闻慧、思慧与修慧。
丙二、堪为法器之特法:
具身与心二远离,非不知足大贪欲,
于得复爱不知足,未得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对治者,彼二三界无垢摄。
若问:补特伽罗依靠什么而圆满修行呢?即身体远离愦闹、内心远离妄念,具此二远离的补特伽罗修行将得以圆满。那么何人容易做到这一点呢?知足少欲者容易,而欲望强烈、不知满足者不容易。那么大贪欲、不知足的本体是什么呢?对本已获得的法衣等,一再贪爱即是不知足,贪图谋求未得的(法衣等资具),为具大贪欲,与之相反,即是彼之对治——知足少欲。知足与少欲这二者在三界中有属于三界与无漏两种。
彼等无贪圣种中,三者即是知足性,
前三示理末说业,对治产生贪爱故,
谋求我所我执物,暂时永久息灭故。
知足少欲的本体是什么呢?知足少欲之本体是无贪,因为是贪欲的对治之故;也是圣者种姓,因为依靠它能生起无漏道之故。佛陀想到此而于经中宣说了四圣种:“以菲薄法衣为满足故为圣种,如是以粗粝斋食为满足、以简陋床榻为满足、喜欢闻思修行,称为圣种。”其中前三种是无贪,因为它们是知足少欲之自性。喜欢闻思实际上也是指知足少欲,因为闻思是灭谛、修行是道谛,热衷于闻思修行能背离有贪、欲贪之故。四圣种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前三圣种宣说了修行解脱的威仪之理,最后一种已说明圣种的事业,原因是已表明倘若遵照如是道理而行事则能迅速获得解脱。宣说四圣种有何必要呢?是为了对治产生贪爱的根源而宣说了四圣种,贪求我所执的法衣等物品时,为了能暂时息灭这种欲望而宣说了前三圣种。贪爱我执之身体时,为了将我执斩草除根而宣说了最后一圣种。
丙三(真实趋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胜观。
丁一(修寂止)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修行有不净观,忆念呼气吸气法,
贪欲强烈寻思大,如是诸众次第修。
如是堪为法器者如何趋入修行呢?如果要趋入修行,首先必须通过修不净观与随念吸气呼气来调伏内心。那么,何者修行这两种法门呢?贪欲强烈者要修不净观,分别念猛烈者则修呼吸法。
戊二(广说)分二:一、修不净观;二、修呼吸法。
己一、修不净观:
对治诸贪观骨锁,广修乃至大海间,
略观称初业瑜伽,除足半头称熟修,
持心专注眉宇间,即是作意圆满修。
不净无贪性十地,所缘欲现人方生。
若问:如何修持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呢?为了对治形色、显色、所触与利养恭敬等贪欲而修(浮肿想、)虫啖想、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啖食想、(焚焦想、)离散想、不动想,而对治总的一切贪欲则修骨锁想,这是因为白骨根本不具有贪执的四种根源。在修骨锁想时,首先对于自身的额头等任意部位,依靠信解力而观想:出现伤口、腐坏溃烂、最后成为骨头,逐渐漫延全身。再观想从自己的住室至外界的大海之间整个大地全部遍满骨锁,如此而广修(外散而修),接着从海边逐步恢复如初,只将自己的一个身体观成一具骨架,收心而执著此骨架,这是初学之瑜伽。随后向外散观如前,当收回时,抛开所有足骨而从观想身体剩余的骨骼开始,依次除开半身直至半头骨之间,最终心专注于头骨一半,这叫做娴熟之瑜伽。此外,一切如前,收摄到最后心专注于双眉间仅一拇指许之骨,称为作意圆满瑜伽。
所谓的不净观本体是无贪的善法;其地是四禅正行、四未至定以及第一殊胜禅,加上欲界共十地;所缘为欲界的显色与形色;补特伽罗:只有三洲中的人类方能生起。
己二、修呼吸法:
忆念呼气吸气法,智慧五地缘于风,
依欲界身外道无,数等六因随身入。
有情等流无执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若问:忆念呼吸法的本体是什么呢?随念向内吸气与向外呼气的自性是如所了知的智慧。所谓的“忆念”是指依靠念因的力量而生起果智慧,所以是以因来取名的。其地为五地,即前三禅的三种未至定、殊胜禅与欲界。它的所缘境是风。所依身则是欲界的天众、人类身份,因为此等众生的分别念繁多之故。此法唯有内道佛教才有,而外道无有这种圣教,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外道不能证悟此甚深之法。
那么,此法到底如何甚深呢?具有计数等六因的窍诀。其中第一、计数:无有所摄,身心自然安住,专注于呼吸,从一至十之间用心来计数。如果或多或少,惟恐出现沉掉现象,因而以十为定数;再有,若将一执为二、将二执为一,则会变多、变少;如果呼气、吸气的计数时间紊乱(意为有时在呼气时计数,有时在吸气时计数),势必导致错乱。因此要断除这三种过失。第二、随行:吸气时观想从上喉行往足之间,呼气时,观想从鼻孔至一拇指或一寻之间外呼。第三、安止:心安住于鼻尖至足之间并观想利益与解脱。第四、观察:所观察的对境风是由八尘聚合的色法,能观察的有境智慧也无非是名基,由此可知,实际上就是观察五蕴。第五、转移:缘风的心从暖位到胜法位之间随意转移。第六、遍净:趋入见道与修道。
若问:呼气、吸气属于何者呢?由于呼吸是身体的一部分,因此随着身体而出入,而不随无色界、凝酪与无心定而出入。那么,呼吸是否为相续所摄呢?由于是所谓的有情(具心),因而是相续所摄。它是有执受还是无执受呢?由于是不存有色根聚合之风,因此是有执受无执受中的无…
《俱舍论释 第六品 分别圣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