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 分別聖道
第六分別道與補特伽羅品分四:一、所緣境聖谛;二、現證真谛之次第;叁、現證真谛之補特伽羅;四、宣說現證之道。
甲一(所緣境聖谛)分五:一、連接文;二、道自本體;叁、真實四谛;四、建立諸行皆苦;五、旁述二谛。
乙一、連接文:
依見谛修斷煩惱,是故稱爲遍知名。
既然說“斷即獲得遍知名”,那麼依靠什麼對治、斷除什麼所斷才獲得遍知名稱呢?依靠見谛與修道而斷除煩惱才稱爲獲得遍知名稱。
乙二、道自本體:
修道二種有無漏,所謂見道唯無漏。
既然說“依見谛修斷煩惱”,那麼修道的本體是有漏法還是無漏法呢?修道既是有漏法又是無漏法,因爲世間修道是增長有漏四禅四無色的漏法,出世間修道串習見道之義而不會增上漏法。所謂的見道唯一爲無漏法,這是由于它是叁界尤其是有頂見斷的對治法並且同時斷除上、中、下九品見斷的緣故。
乙叁、真實四谛:
一切真谛說四種,苦集如是滅與道。
彼等自體亦複然,彼之次第依現證。
若問:那麼,“依見谛修斷煩惱”中的“谛”是指什麼呢?即是指所見所修的四谛。都有哪些呢?也就是本論第一品中所說“無漏道谛”中的道、“抉擇滅”中的滅、“苦集世間”中的苦、集。經中也宣說了此四谛。若問:這裏的次第也是依照第一品所說的那樣嗎?不是,那麼是怎樣的呢?應當按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的順序。如是次第宣說的原因何在呢?此處是依照現證這些真谛的順序而說的,因爲見道時首先現證苦谛、其後是集谛、再後是滅谛、最後是道谛的緣故,就像觀察場地而縱馬馳騁一樣。資糧道與加行道時所有谛均是按照如是次第證悟而生起的,猶如發現患病而追知病因,再著手治病一樣。現證之方便就像尋找藥一樣。
定義:從苦至道之間的此等真谛唯一是聖者所見的,故稱爲聖谛,而並不是凡夫的顛倒所見。
乙四、建立諸行皆苦:
悅意以及不悅意,與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爲苦,如應具有叁苦故。
若問:不是說受的一部分並非爲苦嗎?那爲什麼說一切有漏皆苦呢?悅意的樂受、不悅意的苦受及此二者以外的舍受,還有與此等相應的心與心所、不相應的增上緣與所緣緣這一切無不成爲叁種受的所依與助伴,因此是從受的角度而得名悅意等,並是隨著受而稱呼的。實際上,一切有漏法如其所應無余是苦。爲什麼呢?因爲如應具有苦苦、變苦、行苦此叁苦的本體之故。悅意是變苦;不悅意是苦苦,行苦遍于這兩者與其余一切法中。
乙五、旁述二谛:
毀彼以慧析他法,則心識不趨入彼,
猶如瓶水爲世俗,除此具有爲勝義。
若問:既然說四谛也可以稱爲二谛,那究竟二谛是指什麼呢?如果對何法摧毀成部分與以智慧分別對他法加以破析,那麼執著它的心就不能再趨入,諸如瓶子與水,這是世俗谛中具有的法。其中通過摧毀而使執著它的心不再趨入的法猶如瓶子,因爲瓶子用鐵錘摧毀以後執著瓶子的心也就不複存在了。如果以智慧對他法分別加破析,那麼執著它的心也就不會再趨入的法就像水一樣,原因是:如果以智慧分別剖析水的色香等他法,那麼執著水的心便會蕩然無存。勝義谛中具有的法是指世俗谛以外的法。也就是能被摧毀的任何法與以智慧分別破析他法則執著彼之心不會再趨入的法以外存在的法,例如色的極微塵與無爲法。
甲二(現證真谛之次第)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乙一、略說:
守戒具足聞思慧,極爲精勤而修行。
若問:通過什麼方便而現見真谛呢?首先是不散亂之因——守護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戒,隨後通過不愚昧之因——聽聞符合現見真谛的法而生起聞所生慧,其後具足抉擇之因——思所生慧,再加上遠離煩惱之因——極爲精進修行,從而現見真谛。
乙二(廣說)分叁:一、智慧之自性;二、堪爲法器之特法;叁、真實趨入修法。
丙一、智慧之自性:
聞等所生一切慧,名二及義之有境。
既然說“守戒具足聞思慧,極爲精勤而修行。”那麼這叁種智慧的自性是什麼呢?聞所生慧與“等”字所包括的思所生慧與修所生慧叁智慧的自性依次爲:只是趨入名稱的有境、時爾趨入以文字引出意義時爾趨入以意義引出文字也就是名義二者的有境、不觀待文字而深入意義——唯一意義的有境,就像遊泳者的熟練程度根據是否需要握執木板來判斷一樣。大阿阇黎世親論師說:以可信的教量所生、以理觀察所生、以等持所生的叁種智慧分別是聞慧、思慧與修慧。
丙二、堪爲法器之特法:
具身與心二遠離,非不知足大貪欲,
于得複愛不知足,未得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對治者,彼二叁界無垢攝。
若問:補特伽羅依靠什麼而圓滿修行呢?即身體遠離愦鬧、內心遠離妄念,具此二遠離的補特伽羅修行將得以圓滿。那麼何人容易做到這一點呢?知足少欲者容易,而欲望強烈、不知滿足者不容易。那麼大貪欲、不知足的本體是什麼呢?對本已獲得的法衣等,一再貪愛即是不知足,貪圖謀求未得的(法衣等資具),爲具大貪欲,與之相反,即是彼之對治——知足少欲。知足與少欲這二者在叁界中有屬于叁界與無漏兩種。
彼等無貪聖種中,叁者即是知足性,
前叁示理末說業,對治産生貪愛故,
謀求我所我執物,暫時永久息滅故。
知足少欲的本體是什麼呢?知足少欲之本體是無貪,因爲是貪欲的對治之故;也是聖者種姓,因爲依靠它能生起無漏道之故。佛陀想到此而于經中宣說了四聖種:“以菲薄法衣爲滿足故爲聖種,如是以粗粝齋食爲滿足、以簡陋床榻爲滿足、喜歡聞思修行,稱爲聖種。”其中前叁種是無貪,因爲它們是知足少欲之自性。喜歡聞思實際上也是指知足少欲,因爲聞思是滅谛、修行是道谛,熱衷于聞思修行能背離有貪、欲貪之故。四聖種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前叁聖種宣說了修行解脫的威儀之理,最後一種已說明聖種的事業,原因是已表明倘若遵照如是道理而行事則能迅速獲得解脫。宣說四聖種有何必要呢?是爲了對治産生貪愛的根源而宣說了四聖種,貪求我所執的法衣等物品時,爲了能暫時息滅這種欲望而宣說了前叁聖種。貪愛我執之身體時,爲了將我執斬草除根而宣說了最後一聖種。
丙叁(真實趨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勝觀。
丁一(修寂止)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入修行有不淨觀,憶念呼氣吸氣法,
貪欲強烈尋思大,如是諸衆次第修。
如是堪爲法器者如何趨入修行呢?如果要趨入修行,首先必須通過修不淨觀與隨念吸氣呼氣來調伏內心。那麼,何者修行這兩種法門呢?貪欲強烈者要修不淨觀,分別念猛烈者則修呼吸法。
戊二(廣說)分二:一、修不淨觀;二、修呼吸法。
己一、修不淨觀:
對治諸貪觀骨鎖,廣修乃至大海間,
略觀稱初業瑜伽,除足半頭稱熟修,
持心專注眉宇間,即是作意圓滿修。
不淨無貪性十地,所緣欲現人方生。
若問:如何修持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呢?爲了對治形色、顯色、所觸與利養恭敬等貪欲而修(浮腫想、)蟲啖想、紅腫想、青腫想、黑腫想、啖食想、(焚焦想、)離散想、不動想,而對治總的一切貪欲則修骨鎖想,這是因爲白骨根本不具有貪執的四種根源。在修骨鎖想時,首先對于自身的額頭等任意部位,依靠信解力而觀想:出現傷口、腐壞潰爛、最後成爲骨頭,逐漸漫延全身。再觀想從自己的住室至外界的大海之間整個大地全部遍滿骨鎖,如此而廣修(外散而修),接著從海邊逐步恢複如初,只將自己的一個身體觀成一具骨架,收心而執著此骨架,這是初學之瑜伽。隨後向外散觀如前,當收回時,抛開所有足骨而從觀想身體剩余的骨骼開始,依次除開半身直至半頭骨之間,最終心專注于頭骨一半,這叫做娴熟之瑜伽。此外,一切如前,收攝到最後心專注于雙眉間僅一拇指許之骨,稱爲作意圓滿瑜伽。
所謂的不淨觀本體是無貪的善法;其地是四禅正行、四未至定以及第一殊勝禅,加上欲界共十地;所緣爲欲界的顯色與形色;補特伽羅:只有叁洲中的人類方能生起。
己二、修呼吸法:
憶念呼氣吸氣法,智慧五地緣于風,
依欲界身外道無,數等六因隨身入。
有情等流無執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若問:憶念呼吸法的本體是什麼呢?隨念向內吸氣與向外呼氣的自性是如所了知的智慧。所謂的“憶念”是指依靠念因的力量而生起果智慧,所以是以因來取名的。其地爲五地,即前叁禅的叁種未至定、殊勝禅與欲界。它的所緣境是風。所依身則是欲界的天衆、人類身份,因爲此等衆生的分別念繁多之故。此法唯有內道佛教才有,而外道無有這種聖教,之所以沒有是因爲外道不能證悟此甚深之法。
那麼,此法到底如何甚深呢?具有計數等六因的竅訣。其中第一、計數:無有所攝,身心自然安住,專注于呼吸,從一至十之間用心來計數。如果或多或少,惟恐出現沈掉現象,因而以十爲定數;再有,若將一執爲二、將二執爲一,則會變多、變少;如果呼氣、吸氣的計數時間紊亂(意爲有時在呼氣時計數,有時在吸氣時計數),勢必導致錯亂。因此要斷除這叁種過失。第二、隨行:吸氣時觀想從上喉行往足之間,呼氣時,觀想從鼻孔至一拇指或一尋之間外呼。第叁、安止:心安住于鼻尖至足之間並觀想利益與解脫。第四、觀察:所觀察的對境風是由八塵聚合的色法,能觀察的有境智慧也無非是名基,由此可知,實際上就是觀察五蘊。第五、轉移:緣風的心從暖位到勝法位之間隨意轉移。第六、遍淨:趨入見道與修道。
若問:呼氣、吸氣屬于何者呢?由于呼吸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隨著身體而出入,而不隨無色界、凝酪與無心定而出入。那麼,呼吸是否爲相續所攝呢?由于是所謂的有情(具心),因而是相續所攝。它是有執受還是無執受呢?由于是不存有色根聚合之風,因此是有執受無執受中的無…
《俱舍論釋 第六品 分別聖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