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六品 分別聖道▪P2

  ..續本文上一頁執受。由于是由同類因所生,因而是叁生中的等流生,而不是長養生與異熟生,原因是身體增長反而會使風減少,所以不是長養生;又由于風中斷以後仍舊會結生,爲此也不是異熟生;因爲可以隨心所欲産生,是故爲等流生。(呼氣、吸氣)這兩種風均是以自地或上地之心來了達的,既然以下地欲界之意尚且不能了知上界的這兩種風,那麼未現前之心與其他心就更不言而喻了。

  丁二(修勝觀)分叁:一、資糧道;二、加行道;叁、現證真谛之道。

  戊一、資糧道:

  即已成就寂止者,應當修持四念住,

  以自總相遍觀察,一切身受心與法。

  即便已成就了寂止等持,但如果無有勝觀的智慧,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斷除一切煩惱。因此,在資糧道通過兩種途徑已成就寂止者爲了生起勝觀之智慧,理當修持四念住。那麼如何修持四念住呢?通過觀察自相與總相而悟入身色蘊、受蘊、心識蘊以及除此之外的一切法蘊。所謂的觀察自相,也就是說觀察身之阻礙性、受依靠自力而領受外境之差別、心領受本體以及法的執相等;觀察總相即是指觀察身、受、心、法共有的無常、苦、空與無我。

  自性聞等所生慧,其余相聯與能緣,

  次第即是依生起,對治顛倒故唯四。

  彼爲總觀法念住,修無常苦空無我。

  一般來說,念住有叁種,即自性念住、相聯念住與能緣念住。其中自性念住的本體是智慧,它是聞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思與修所生慧,而不是俱生智慧,因爲是加行生之故。除自性念住以外,與智慧相應的一切心及心所爲相聯念住;成爲前兩種念住之所緣境中的身等四種實際上均是以有境來取名的,因而稱爲能緣念住。

  四念住之次第是按照它們産生的順序而排列的,因爲前前對境粗大而先證悟之故。

  四念住之定數:爲了對治身淨、受樂、心常、法執爲我所的四種顛倒妄念而宣說了四念住,因此數量不多不少。

  如是修習的瑜伽行者將安住于緣總相法念住中,因爲緣身體等這些總相並作意無常、苦、空、無我之故。

  戊二(加行道)分叁:一、加行道之自性;二、法之差別;叁、宣說其他遣除疑慮。

  己一、加行道之自性:

  由彼中生暖位智,彼爲四谛之有境,

  觀修十六種行相,暖中生頂亦同彼,

  此二以法爲基礎,其余念住則增上。

  資糧道時緣共相法念住而修習,從中生起暖位智。爲什麼叫暖位呢?因爲成爲無分別智火的前兆,暖位智是緣四谛的有境,完整修持無常等十六行相。

  暖智由下品、中品、上品逐步遞增,從中産生頂位智慧。爲什麼叫頂位智呢?因爲是動搖善根之頂的緣故。頂位也與暖位相同,是四谛的有境,完整修持無常等十六行相。暖位、頂位二智最初以法念住爲基礎,立足于真谛,再以其他念住增上,也就是修習、清淨。

  彼生忍二亦複然,一切皆以法念增,

  上以欲界苦爲境,彼亦爲一刹那性。

  勝法五蘊除得繩,如是四順抉擇分。

  頂位也是由下、中、上品次第增上,從中産生忍位智。爲什麼叫忍位智呢?因爲對見谛更能接納之故。忍位智有叁種,下、中品忍智立足于真谛的方式與頂位相同,而在增上方面卻比暖位與頂位更勝一籌,下、中、上品所有忍位智均以法念住而增上,並非是以身等念住而增長的。上品忍位智以屬于欲界的苦谛作爲對境,具足彼之四行相中的任意一相,不僅如此,而且它是一刹那性,並非是相續性。

  如同上品忍智的一切所緣均是欲界的苦谛與刹那性一樣,勝法位也唯一緣欲界的苦谛,並是一刹那性。爲什麼叫世間勝法呢?因爲依靠有漏世間法能夠直接引出見道的無漏智慧,故而得名。

  暖位等四種智慧都是念住的本性,因而均是以智慧爲體,如果具有從屬,則不是入定的智慧,而以五蘊爲體。然而,暖位智等的得繩並不包括在暖位智等中,因爲(有部宗認爲)對于聖者來說在尚未舍地(見修道)之前雖然具有(加行道的)得繩但不可能使之現前的緣故。

  前面所說的順抉擇分其實指的就是暖位智等四種。爲什麼這樣說呢?所謂的“抉擇”即是見道,它的一部分是苦法忍,而勝法位直接隨從于它,其余叁者均是間接隨順,因而得名。

  己二、法之差別:

  加行道爲修生慧,所依之地未至定,

  以及殊勝與正禅。下界亦具頂暖位,

  欲界所依勝法位,以女將依二身得。

  四種加行道都主要是修所生慧,因爲主要安住于入定中之故。

  若問:它們依于何地(之心)呢?依于第一靜慮將禅未至定、殊勝禅與四種正禅,因爲是彼等所攝的入定之故。按照妙音尊者的觀點來說,暖位與頂位智二者在下面的欲界中也具有。

  什麼身份才能具有加行道呢?四種加行道的所依身均是欲界的天衆與叁洲的人類身份。如果女人獲得勝法位,那麼必然是以男、女兩種身份獲得,原因是在那一世中變性或再轉生到欲界而變成男性;如果男人獲得勝法位,則只是以男身獲得,並不轉爲女人的身份,因爲獲得勝法位的男人已得到了非抉擇滅的緣故。

  聖者由棄前地舍,非聖異生由命終,

  前二亦由遍失舍,依正禅必見真谛,

  退失之時得前無,二失即是非得性。

  那麼,這些加行道以什麼而舍呢?所有聖者以前依靠何地而獲得此等加行道,當離開那一地後投生上地時即舍棄。非聖者的凡夫死亡時舍棄同類(即加行道)。前兩種加行道以煩惱而遍失也會舍棄。如果這些加行道是依靠靜慮正禅而生,則此人在即生必定見谛,因爲厭離心極爲強烈之故。如果得而退失後來又再次得到,則只是新得前所未有的,而不是得到前面已舍的,原因是(新得的加行道)以前在輪回中未曾熟練修習過,是通過精勤修行而得到的。

  遍失與退失的本體是什麼呢?這兩種失均是獲得的一法已舍後不再具有,即生起非得。那麼,這二者有什麼差別呢?遍失是指以造罪而失,例如以邪見失毀善根;退失則也有以功德所導致的,比如說,以見道(的功德)使得從凡夫中退失。

  獲得頂位不斷善,得忍不墮惡趣中。

  那麼,這些加行道各具有什麼功德呢?獲得暖位以後即使出現遍失,也必定獲得涅槃。獲得頂位後雖然會有造無間罪與轉生惡趣的情況,但善根不會中斷。獲得忍位之後不再投生惡趣,因爲已遠離了投生惡趣之業與煩惱的緣故。

  己叁、別說遣疑:

  有學聲聞種姓轉,暖頂二者得成佛,

  余叁得忍亦可變,本師麟角喻者非,

  依于第四之靜慮,一座上得菩提故。

  暖位頂位者從有學聲聞種姓中轉移,能得以成佛,而獲得忍位以後則無法成佛,因爲獲得忍位以後不轉生惡趣,而菩薩爲他利要投生到惡趣。此外,獲得中品忍以下的暖、頂、下品忍位叁者也可以轉爲獨覺,因爲轉成緣覺後不需投生惡趣之故。佛陀與麟角喻獨覺住于暖位等不能轉成其他種姓,原因是從暖位智到菩提無生智之間依靠第四靜慮而于一座上生起諸道。

  彼前乃隨解脫分,速疾叁世得解脫。

  彼爲聞思所生慧,叁業人中方能引。

  那麼,順抉擇分最初即生起還是在它之前需要經行其他道呢?順抉擇分之前已有隨解脫分善。若問:獲得隨解脫分以後經過多久才能解脫呢?迅速的要經過叁生方得解脫,即第一世生起隨解脫分,第二世生起順抉擇分,第叁世獲得聖道。最快的在第二世末尾得解脫,也就是第一世生起隨解脫分,第二世依靠靜慮正禅而生起順抉擇分,在那一生中現見真谛。

  隨解脫分的本體是聞所生慧與思所生慧,而不是修所生慧,因爲尚未生起修所生慧之故。彼之業主要是意業,由于是對輪回生起厭離而想解脫的發願,由此引發的身語業也是隨解脫分,如此說來,即是身語意叁業,因此爲求解脫而布施等善舉也包括在其中。那麼,隨解脫分善根是由什麼引來的呢?最初只有叁洲的人類中才能引生,因爲他們的智慧敏銳並且厭離心強烈之故。

  戊叁、現證真谛之道:

  世勝法生無漏忍,緣欲苦生法智同,

  緣余苦生類忍智,其余叁谛亦複然。

  若問:從勝法位中生起什麼呢?從勝法位中生起無漏法忍之智慧。那麼,勝法位緣什麼呢?它緣欲界的苦谛。在此之後,法忍如果仍舊緣欲界苦谛,則由于遠離懷疑而了知,于是生起了法智之智慧。如同緣欲界的苦谛而生起法忍與法智那樣,緣欲界苦谛以外的上界苦谛而生起類忍與類智,緣集谛等其余叁谛各自生起四刹那的法忍與法智也是同樣。

  現證真谛十六心,叁種即稱見緣事。

  彼與勝法同一地,忍無間智解脫道,

  彼前十五刹那間,見未見故稱見道。

  如此一來,就有現證聖谛心的十六刹那,如果歸納則有叁種,即見現證、緣現證及事現證。其中見現證是指現見無漏智慧四谛十六行相。緣現證則指具有無漏相應智慧而緣聖谛。事現證即是指何谛有何所作,也就是當知苦谛、斷除集谛、現前滅谛及修持道谛。

  若問:現證聖谛之道依于何地呢?依于靜慮六地,因爲與勝法位是同一地的緣故。那麼,智與忍二者中何者爲對治呢?八種忍是對治,原因是它們斷絕所斷之得繩而無有其他能障礙之道,如同將盜者趕出去一樣。八種智不是對治,因爲它們是從所斷中解脫而受持離得之道,猶如關上門一樣。此等均是依次對應的。

  智與忍這兩者是見道還是修道呢?前十五刹那是見道,因爲它們是重新見到前所未見之真谛的正道故。第十六刹那是修道,因爲是已現見真谛後繼續修持之道。

  甲叁(現證真谛之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分攝;二、結尾。

  乙一(宣說分攝)分二:一、離貪者;二、漸次者。

  丙一(離貪者)分二:一、向;二、果。

  丁一、向:

  鈍根者爲隨信行,利根者則隨法行。

  若未以修斷所斷,及毀一至五所斷,

  即爲第一預流向,滅九斷前第二向,

  欲界或上離貪者,則是第叁不來向。

  通常而言,聖者補特伽羅之本體是指具有無漏智慧之四蘊或五蘊的相續。定義:遠遠超勝不善惡業、減滅罪業、增上功德,因此稱爲聖者補特伽羅。其中所謂的離貪者是指以世間修道——息粗相而先如應遠離除有頂以外自之所斷八地的貪欲…

《俱舍論釋 第六品 分別聖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