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果的事,因而安立为现在。
如果这样承认,那么过去的同类因也应成了现在,因为它做产生现在之果的事。就三时而言,谁对现在做事成障碍,都应成了不做障碍,因为现在实有存在。此外,作用与时间是他体还是一体,如果承认他体,那么作用应成了无为法,原因是承认他体之故。如果这样承认,作用就成了常有。如果认为是一体,那么过去与未来也不应该是现在的过去与未来时间,因为承认作用不是时间以外的他法并且现在实有存在之故。
对方说:无有这种过失,原因是从作用未生与作用已灭的角度而安立为过去与未来的。
怎么会未来未生、过去已灭,不应该是这样吧,原因是你们承认现在具有实体之故。
对此有部宗说:由于一切法的法性是深奥的缘故,以寻思的智慧无法变成他法,这是有确凿可靠的教证,因而我们绝不舍弃自己的宗派。
丁三、断与离之差别:
虽断苦谛之见断,其余所有遍行具,
初品修断虽已断,然彼余诸有境垢。
若问:断除所断者一定解脱吗?解脱者一定已断除所断了吗?解脱者一定断除了所断,但断除所断并不一定解脱,因为生起苦智(十智之一,了知一切有漏取蕴皆是苦谛之智)未生起集智时,苦谛的一切见断虽已断除,但剩余的遍行集谛见断的所有遍行仍旧缘已断的苦谛见断,因而它们是以所缘的方式具足或未离。同样,虽然第一修断的上上品相应已断,缘已断的上上品修道之有境垢染剩余的上中品等未断的所有修断仍然缘已断的所有修断,因而已断的修断也是以所缘的方式具足。
丙五、境与有境之差别:
欲界所生苦集谛,见断以及修所断,
自地三心色界一,无垢心识之行境。
若问:那么,所有随眠依靠什么事物而增长呢?对此,任何一种随眠成为几心的对境呢?要通达所有的随眠是以所缘的方式增长的道理。一般说来,对境的随眠有十六种,也就是三界各有五类所断,共十五种,再加上一切无漏法,它们的有境也同样有十六种,即缘三界各有的五类所断的十五心以及无漏心。其中苦谛见断与苦谛之因集谛见断、修断这些欲界所生的所有随眠是各自五心的所缘。首先以苦谛见断为例,同类遍行与非遍行及相应的一心,集谛见断遍行的一心,修断闻思所生的善心,这是欲界自地的三心,转生到色界也可以缘欲界的见断,如此再加上属于色界的一心,自方的对治无垢苦法智也可缘欲界见断,这样一来,苦谛见断就成了以上五识的行境(即所缘)。同样,欲界的集谛见断也是作为一切同类遍行非遍行的一心、苦谛见断之遍行的一心、修断善心、属于色界的一心、集法智的心这五心的行境。修断也是同样,作为苦谛集谛的两种遍行、自地相应的善心等、属于色界的心以及无漏心的所缘。此外,(藏文419)直接缘灭谛、道谛见断的只有无漏心,因为对灭道谛颠倒执著与再度颠倒执著也不缘,上地的烦恼不缘下地,无色界由于远离善法也不缘,由此可见,除了上面所说的无漏法以外其他心不能缘灭谛与道谛的见断。依此也应当了知以下的所有内容。
色界所生自地心,下三上一无垢心。
无色所生属三界,三心无垢心行境。
色界所生的苦谛集谛见断以及修断三者各作为八心的所缘,作为自地苦谛集谛的遍行非遍行、修断善心三者(3)的所缘道理如前,还成为下面欲界的两种不同分遍行、修断闻思所生善心三心(3)、上面无色界空无边处未至定的一善心(1)以及无垢类智同品心识(1)的对境。如此各作为八识的行境。
无色界所生的苦谛集谛见断与修断三者各是十心的所缘,欲界、色界的苦谛集谛两种不同分界遍行的四种见断与相应的二修断,如前一样成为自地的三心即属于三界每一界三心共九心及无漏类智分此十心的行境。
灭谛道谛诸见断,加自地心之行境。
无漏三界末三心,及无漏心之行境。
灭谛与道谛见断是在三界的有境心基础上再加同类心此等心识的行境。也就是说,欲界中前面的五心加上缘同类直接颠倒执著心,各为六心的所缘,色界各为九心的所缘,无色界各是十一心的所缘。
无漏法作为十心的所缘,即三界各有五类所断中的最后直接颠倒执著灭谛与道谛的邪见等各有二心,修断善心各有一心,如此三界各有三心,共有九心,再加上无漏法智类智也缘无漏法,因而它是十心识的行境。
乙三、心具随眠之理:
具随眠心有二种,染污心与非染心,
染污心亦有二种,非染污心随增长。
具随眠之心必定增长它的随眠吗?具有随眠的心有染污心与非染污心两种,染污心也有既具随眠也增随眠与只具随眠不增随眠两种。其中,既具随眠也增随眠是指凡夫的染污心,因为他们的贪心等以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只具随眠不增随眠是指诸位阿罗汉已断的过去烦恼与未来未生的烦恼虽然一起存在,但不会增长。非污染心的有漏善法与无覆无记法是以所缘的方式增长,并具随眠,因为它们作为自地烦恼的所缘不可能不增长。然而,无漏心虽然作为随眠的所缘,但既不具随眠也不增随眠。
乙四、生起烦恼之理:
痴中生疑后邪见,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于他见,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断随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
若问:所有随眠产生的顺序是怎样的呢?首先对真谛之义愚昧不知(无明),从中产生思虑苦谛有无的怀疑,之后依止恶知识而进行颠倒讲闻,从而产生认为无有苦谛的邪见,接着产生将蕴执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随后产生执著蕴为常有、断灭的边执见,之后产生将边执见执为正确可信的戒禁取见,再后由于执为正确而产生见取见,其后对自之见解贪执,生起慢心,对他见生起嗔心,如是随眠以上述次第而产生。那么,生起烦恼需要几因呢?具足未以对治断除随眠、与生起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非理作意这三种因而产生烦恼。
乙五(宣说异名)分二: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
丙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分四:一、漏;二、瀑结粘合;三、近取;四、解释彼等之义。
丁一、漏:
欲界除痴惑及缠,乃为欲漏色无色,
唯一随眠为有漏。彼无记法向内观,
入定地故合为一,根本无明故别说。
诸位对法师如果要宣讲佛经,则对佛经中的名称务必要清楚,既然经中说“漏、瀑流结合、近取”,那到底它们指的是什么呢?漏有三种,即欲漏、有漏与无明漏。也就是说,欲界中的五种痴心以外的烦恼十二见、四疑、贪嗔我慢各有五种,共有三十一随眠,加上在下文中将出现的十种缠缚,总共有四十一种随眠为欲漏,因为这些大多数都是缘欲界的漏法之故。色界与无色界中各有除了十无明随眠以外的二十六种,合在一起的五十二种随眠是有漏,因为这些多数缘上界烦恼之故。
若问:色界无色界所生的随眠合而为一称为有漏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界的随眠为无记法相同、内观相同、是入定之地相同故。合而为一来讲也是有必要的,由于上两界属于三有而不是解脱,因此是为了明确这两界不是寻求解脱的缘故。那什么是无明漏呢?三界的十五种无明是无明漏。
若问:五类所断中十五无明单独称为漏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有理由的,轮回的根本即是无明,如果断除了无明,那么其他的所有随眠也将断除,为了明解这一点而将无明单独称为漏。
丁二、瀑流结合:
瀑流结合亦复然,为明诸见另宣说,
漏非无有助伴见,则与安置不相符。
四瀑流四结合称为漏也应如是而了知,欲漏、有漏也就是欲瀑流、有瀑流,欲结合、有结合,因此将漏用瀑流与结合替换。若问:由于漏为三种,所以与四瀑流、四结合相违吧?不相违,因为三界的一切见均是恶慧自性,为了明确这一点而单独宣说,如此就成了四种,欲瀑流结合有二十九种、有瀑流结合有二十八种、见瀑流结合有三十六种、无明瀑流结合如前有十五种。
如果有人说:如此一来,漏也应成了四种,因为它们无有差别之故。
漏不是除了一切见以外单独宣说的,漏的意思是能安置在轮回中(漏到轮回中),无有贪等助伴的所有单独见很显然与安置在轮回中的名义不相符合。
丁三、近取:
如是所说及无明,诸近取即见分二,
所谓无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说。
所谓的四近取,即是指欲近取、我所近取、见近取、戒禁取见近取。一、欲近取:上述的欲瀑流结合及无明总共三十四种是欲近取;二、我所近取:有瀑流结合及无明共三十八种大多数内观,是执为我所的根源,是我所近取,对此不会有不具足四种的过失,因为见分为两种之故。三、见近取:三界的前四见合起来,共有三十种是见近取。四、戒禁取见近取:六个第五见是执非道为正道,成了正见的怨敌,并且以历经众多无义的苦行来欺惑在家与出家两方,因而过患极重,所以单独将戒禁取见安立为近取。那么为何与无明混在一起称为近取而不单独宣说呢?这是因为取后世的缘故为近取,无明不明显,无有助伴单独不能取后世,所以混合而说,并未单独安立。
丁四、解释彼等之义:
彼等极为微细故,随系二种随增故。
及跟随故称随眠。彼等能置与能漏,
能冲能粘近取故,即是漏等之定义。
若问:为什么这些烦恼称为随眠呢?原因是这些烦恼不是色法,并且是心所的本体、难以通达、极为细微(隐蔽)之故。又由于从无始时以来就与得绳相联,连续不断,通过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如果未断除种子,则再度在相续中辗转跟从,因而称随,由此缘故称为随眠。
若问:为何这些烦恼称为漏等呢?以这些烦恼能安置在轮回中或者从六处的伤口中能漏到轮回中的意思而称为漏,能冲到后世,故称为瀑流,能与后世粘连在一起,因而称为结合,由于能取受轮回而称为近取,这些即是漏等名称的定义。
丙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此等亦…
《俱舍论释 第五品 分别随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