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五品 分別隨眠▪P3

  ..續本文上一頁取果的事,因而安立爲現在。

  如果這樣承認,那麼過去的同類因也應成了現在,因爲它做産生現在之果的事。就叁時而言,誰對現在做事成障礙,都應成了不做障礙,因爲現在實有存在。此外,作用與時間是他體還是一體,如果承認他體,那麼作用應成了無爲法,原因是承認他體之故。如果這樣承認,作用就成了常有。如果認爲是一體,那麼過去與未來也不應該是現在的過去與未來時間,因爲承認作用不是時間以外的他法並且現在實有存在之故。

  對方說:無有這種過失,原因是從作用未生與作用已滅的角度而安立爲過去與未來的。

  怎麼會未來未生、過去已滅,不應該是這樣吧,原因是你們承認現在具有實體之故。

  對此有部宗說:由于一切法的法性是深奧的緣故,以尋思的智慧無法變成他法,這是有確鑿可靠的教證,因而我們絕不舍棄自己的宗派。

  丁叁、斷與離之差別:

  雖斷苦谛之見斷,其余所有遍行具,

  初品修斷雖已斷,然彼余諸有境垢。

  若問:斷除所斷者一定解脫嗎?解脫者一定已斷除所斷了嗎?解脫者一定斷除了所斷,但斷除所斷並不一定解脫,因爲生起苦智(十智之一,了知一切有漏取蘊皆是苦谛之智)未生起集智時,苦谛的一切見斷雖已斷除,但剩余的遍行集谛見斷的所有遍行仍舊緣已斷的苦谛見斷,因而它們是以所緣的方式具足或未離。同樣,雖然第一修斷的上上品相應已斷,緣已斷的上上品修道之有境垢染剩余的上中品等未斷的所有修斷仍然緣已斷的所有修斷,因而已斷的修斷也是以所緣的方式具足。

  丙五、境與有境之差別:

  欲界所生苦集谛,見斷以及修所斷,

  自地叁心色界一,無垢心識之行境。

  若問:那麼,所有隨眠依靠什麼事物而增長呢?對此,任何一種隨眠成爲幾心的對境呢?要通達所有的隨眠是以所緣的方式增長的道理。一般說來,對境的隨眠有十六種,也就是叁界各有五類所斷,共十五種,再加上一切無漏法,它們的有境也同樣有十六種,即緣叁界各有的五類所斷的十五心以及無漏心。其中苦谛見斷與苦谛之因集谛見斷、修斷這些欲界所生的所有隨眠是各自五心的所緣。首先以苦谛見斷爲例,同類遍行與非遍行及相應的一心,集谛見斷遍行的一心,修斷聞思所生的善心,這是欲界自地的叁心,轉生到色界也可以緣欲界的見斷,如此再加上屬于色界的一心,自方的對治無垢苦法智也可緣欲界見斷,這樣一來,苦谛見斷就成了以上五識的行境(即所緣)。同樣,欲界的集谛見斷也是作爲一切同類遍行非遍行的一心、苦谛見斷之遍行的一心、修斷善心、屬于色界的一心、集法智的心這五心的行境。修斷也是同樣,作爲苦谛集谛的兩種遍行、自地相應的善心等、屬于色界的心以及無漏心的所緣。此外,(藏文419)直接緣滅谛、道谛見斷的只有無漏心,因爲對滅道谛顛倒執著與再度顛倒執著也不緣,上地的煩惱不緣下地,無色界由于遠離善法也不緣,由此可見,除了上面所說的無漏法以外其他心不能緣滅谛與道谛的見斷。依此也應當了知以下的所有內容。

  色界所生自地心,下叁上一無垢心。

  無色所生屬叁界,叁心無垢心行境。

  色界所生的苦谛集谛見斷以及修斷叁者各作爲八心的所緣,作爲自地苦谛集谛的遍行非遍行、修斷善心叁者(3)的所緣道理如前,還成爲下面欲界的兩種不同分遍行、修斷聞思所生善心叁心(3)、上面無色界空無邊處未至定的一善心(1)以及無垢類智同品心識(1)的對境。如此各作爲八識的行境。

  無色界所生的苦谛集谛見斷與修斷叁者各是十心的所緣,欲界、色界的苦谛集谛兩種不同分界遍行的四種見斷與相應的二修斷,如前一樣成爲自地的叁心即屬于叁界每一界叁心共九心及無漏類智分此十心的行境。

  滅谛道谛諸見斷,加自地心之行境。

  無漏叁界末叁心,及無漏心之行境。

  滅谛與道谛見斷是在叁界的有境心基礎上再加同類心此等心識的行境。也就是說,欲界中前面的五心加上緣同類直接顛倒執著心,各爲六心的所緣,色界各爲九心的所緣,無色界各是十一心的所緣。

  無漏法作爲十心的所緣,即叁界各有五類所斷中的最後直接顛倒執著滅谛與道谛的邪見等各有二心,修斷善心各有一心,如此叁界各有叁心,共有九心,再加上無漏法智類智也緣無漏法,因而它是十心識的行境。

  乙叁、心具隨眠之理:

  具隨眠心有二種,染汙心與非染心,

  染汙心亦有二種,非染汙心隨增長。

  具隨眠之心必定增長它的隨眠嗎?具有隨眠的心有染汙心與非染汙心兩種,染汙心也有既具隨眠也增隨眠與只具隨眠不增隨眠兩種。其中,既具隨眠也增隨眠是指凡夫的染汙心,因爲他們的貪心等以所緣與相應的方式增長。只具隨眠不增隨眠是指諸位阿羅漢已斷的過去煩惱與未來未生的煩惱雖然一起存在,但不會增長。非汙染心的有漏善法與無覆無記法是以所緣的方式增長,並具隨眠,因爲它們作爲自地煩惱的所緣不可能不增長。然而,無漏心雖然作爲隨眠的所緣,但既不具隨眠也不增隨眠。

  乙四、生起煩惱之理:

  癡中生疑後邪見,壞聚邊執戒見取,

  爾後則于自之見,生起貪慢于他見,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斷隨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叁因中生煩惱。

  若問:所有隨眠産生的順序是怎樣的呢?首先對真谛之義愚昧不知(無明),從中産生思慮苦谛有無的懷疑,之後依止惡知識而進行顛倒講聞,從而産生認爲無有苦谛的邪見,接著産生將蘊執爲我與我所的壞聚見,隨後産生執著蘊爲常有、斷滅的邊執見,之後産生將邊執見執爲正確可信的戒禁取見,再後由于執爲正確而産生見取見,其後對自之見解貪執,生起慢心,對他見生起嗔心,如是隨眠以上述次第而産生。那麼,生起煩惱需要幾因呢?具足未以對治斷除隨眠、與生起煩惱相合的對境存在、非理作意這叁種因而産生煩惱。

  乙五(宣說異名)分二:一、經中所出現之異名;二、論中所出現之異名。

  丙一(經中所出現之異名)分四:一、漏;二、瀑結粘合;叁、近取;四、解釋彼等之義。

  丁一、漏:

  欲界除癡惑及纏,乃爲欲漏色無色,

  唯一隨眠爲有漏。彼無記法向內觀,

  入定地故合爲一,根本無明故別說。

  諸位對法師如果要宣講佛經,則對佛經中的名稱務必要清楚,既然經中說“漏、瀑流結合、近取”,那到底它們指的是什麼呢?漏有叁種,即欲漏、有漏與無明漏。也就是說,欲界中的五種癡心以外的煩惱十二見、四疑、貪嗔我慢各有五種,共有叁十一隨眠,加上在下文中將出現的十種纏縛,總共有四十一種隨眠爲欲漏,因爲這些大多數都是緣欲界的漏法之故。色界與無色界中各有除了十無明隨眠以外的二十六種,合在一起的五十二種隨眠是有漏,因爲這些多數緣上界煩惱之故。

  若問:色界無色界所生的隨眠合而爲一稱爲有漏的原因是什麼呢?那是有原因的,因爲這兩界的隨眠爲無記法相同、內觀相同、是入定之地相同故。合而爲一來講也是有必要的,由于上兩界屬于叁有而不是解脫,因此是爲了明確這兩界不是尋求解脫的緣故。那什麼是無明漏呢?叁界的十五種無明是無明漏。

  若問:五類所斷中十五無明單獨稱爲漏的理由是什麼呢?是有理由的,輪回的根本即是無明,如果斷除了無明,那麼其他的所有隨眠也將斷除,爲了明解這一點而將無明單獨稱爲漏。

  丁二、瀑流結合:

  瀑流結合亦複然,爲明諸見另宣說,

  漏非無有助伴見,則與安置不相符。

  四瀑流四結合稱爲漏也應如是而了知,欲漏、有漏也就是欲瀑流、有瀑流,欲結合、有結合,因此將漏用瀑流與結合替換。若問:由于漏爲叁種,所以與四瀑流、四結合相違吧?不相違,因爲叁界的一切見均是惡慧自性,爲了明確這一點而單獨宣說,如此就成了四種,欲瀑流結合有二十九種、有瀑流結合有二十八種、見瀑流結合有叁十六種、無明瀑流結合如前有十五種。

  如果有人說:如此一來,漏也應成了四種,因爲它們無有差別之故。

  漏不是除了一切見以外單獨宣說的,漏的意思是能安置在輪回中(漏到輪回中),無有貪等助伴的所有單獨見很顯然與安置在輪回中的名義不相符合。

  丁叁、近取:

  如是所說及無明,諸近取即見分二,

  所謂無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說。

  所謂的四近取,即是指欲近取、我所近取、見近取、戒禁取見近取。一、欲近取:上述的欲瀑流結合及無明總共叁十四種是欲近取;二、我所近取:有瀑流結合及無明共叁十八種大多數內觀,是執爲我所的根源,是我所近取,對此不會有不具足四種的過失,因爲見分爲兩種之故。叁、見近取:叁界的前四見合起來,共有叁十種是見近取。四、戒禁取見近取:六個第五見是執非道爲正道,成了正見的怨敵,並且以曆經衆多無義的苦行來欺惑在家與出家兩方,因而過患極重,所以單獨將戒禁取見安立爲近取。那麼爲何與無明混在一起稱爲近取而不單獨宣說呢?這是因爲取後世的緣故爲近取,無明不明顯,無有助伴單獨不能取後世,所以混合而說,並未單獨安立。

  丁四、解釋彼等之義:

  彼等極爲微細故,隨系二種隨增故。

  及跟隨故稱隨眠。彼等能置與能漏,

  能沖能粘近取故,即是漏等之定義。

  若問:爲什麼這些煩惱稱爲隨眠呢?原因是這些煩惱不是色法,並且是心所的本體、難以通達、極爲細微(隱蔽)之故。又由于從無始時以來就與得繩相聯,連續不斷,通過所緣與相應的方式增長,如果未斷除種子,則再度在相續中輾轉跟從,因而稱隨,由此緣故稱爲隨眠。

  若問:爲何這些煩惱稱爲漏等呢?以這些煩惱能安置在輪回中或者從六處的傷口中能漏到輪回中的意思而稱爲漏,能沖到後世,故稱爲瀑流,能與後世粘連在一起,因而稱爲結合,由于能取受輪回而稱爲近取,這些即是漏等名稱的定義。

  丙二(論中所出現之異名)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此等亦…

《俱舍論釋 第五品 分別隨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