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释 第四品 分别业▪P2

  ..续本文上一页意识相应的邪见是由彼邪见中产生想表现这一点的心识,邪见所引发的身所行、语所言是加行,因此经中指的也是因时等起,而不是就彼时等起而言的。意识是修断,既是因时等起又是彼时等起,因为它是有分别外观法故。五根识则只是正行(彼时等起),因为它是无分别的外观之识。

  己三、法之差别:

  初心善等正心三,能仁初心正心同,

  或初无记正心善,异熟生心非二者。

  若问:初心是善法等,正心必定是善法等吗?初心是善法等,正心也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佛陀的初心是善,正心是善,初心是无记法,正心同样是无记法,或者初心为无记法正心为善,而不可能有初心是善法正心为无记法的情况,原因是佛陀的心始终也不会变成低劣。异熟生的心不是初心与正心二者,因为它不观待现行而是自然出现的缘故。而两种等起则是现行。

  丁三(无表业之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所谓三种无表色,即戒恶戒与中戒。

  应当明确无表色有三种,即遮止破戒相续的戒、诸如屠夫长期造不善业之恶戒、暂时受持二戒其中任一的中戒。

  戊二(广说)分四:一、宣说戒;二、具理;三、得舍;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己一(宣说戒)分二:一、总说;二、详说。

  庚一、总说:

  戒有所谓别解脱,无漏禅定所生戒。

  应当了知戒有三种,也就是所谓的别解脱戒、无漏戒与禅定所生戒。其中别解脱戒之法相:是包括在欲界中的一种出离戒。禅定戒之法相:属于色界的一种善法戒。无漏戒之法相:无漏法的戒律。

  庚二(详说)分三:一、别解脱戒;二、禅定戒与无漏戒;三、旁述。

  辛一(别解脱戒)分四:一、分类;二、本体;三、释词;四、具戒之人。

  子一、分类:

  所谓八种别解脱,实际戒体唯有四,

  除名称外无变故,彼等异体不相违。

  若问:别解脱戒有几类呢?所谓的别解脱戒有八种,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女戒、沙弥戒、沙弥尼戒,男居士戒、女居士戒、斋戒。斋戒不分男女有何原因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斋戒是一日的戒律,时间短暂。实际上这八种别解脱戒可归纳为四种。比丘、比丘尼戒为一类,正学女、沙弥、沙弥尼戒为一类,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为一类,斋戒为一类,因为变性不舍戒体,只是名称改变而已。

  那么,三戒依次得受时,诸如断杀生是增上其他戒律还是生起戒杀性质不同的三戒呢?生起异体的三戒,原因是还比丘戒后沙弥戒仍旧可以存在。若问:断杀异体的三戒存在于一个补特伽罗的相续中难道不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受后戒不是舍前戒之因。所以,依靠比丘具足断杀等五条的三戒(居士、沙弥、比丘戒)可以类推。

  子二、本体:

  受持断除五八十,以及一切诸所断,

  依次立名为居士,斋戒沙弥与比丘。

  若问:这些别解脱的本体是什么呢?在有生之年受持断除四根本罪与饮酒五所断,即是居士戒。为什么叫居士呢?应当作为比丘、比丘尼的仆人而承侍,故称居士。在此五戒的基础上歌等鬘等算作一条、高广大床作为一条、过午进食这八种所断于一日内断除,即是斋戒。为什么称斋戒呢?由于只能受持一天的戒律,因而称斋戒。将斋戒中的歌等鬘等分开,再加上取金银,在有生之年断此十种所断即是沙弥戒。为什么叫沙弥呢?勤勤恳恳为上师做事,故称沙弥。在有生之年断除身语的一切所断即是比丘戒,也叫近圆戒。为什么称近圆呢?圆是指远离轮回所有损害的涅槃,与之趋近,因此称为近圆。

  子三、释词:

  俱得立名为律仪,妙行以及业戒律,

  初者有表无表色,乃别解脱与业道。

  为什么叫做戒律等呢?能消除破戒的酷热获得清凉,故称律仪;蒙受圣者的赞叹,故称妙行;是所作的自性,因此称为业;禁止身语的非事,故称戒律。这其中得戒第一刹那的有表色与无表色开始脱离恶业,故而称为别解脱,由于是趋入业与心的因,而称为业,又因为是彼业的途径而称为道。所以说,是别解脱戒,但不一定是别解脱。

  子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具有别解脱戒者,八种补特伽罗也。

  具别解脱戒的补特伽罗有八种,即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受斋戒的补特伽罗。那么,所谓八种别解脱不是与这里所说的八种解脱戒者重复了吗?不重复,因为那里是宣说别解脱戒的分类,而此处是说具戒之补特伽罗的分类。

  辛二、禅定戒与无漏戒:

  生禅定者具禅戒,圣者具有无漏戒。

  具足禅定所生之等持者即具足禅定戒,无漏戒是圣者有情具有的。

  辛三、旁述:

  最后二者随心戒,无间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称断除,正知念二意根戒,

  称为随心的两种戒是指什么呢?最后的两戒(禅定与无漏戒)是随心戒,因为它们随着心是否存在而变化并依赖入定的缘故。别解脱戒不是随心戒,因为它在散乱与无心的阶段也存在。禅定戒与无漏戒也得到所谓断除之戒的名称,那么它们是在何时获得的呢?是在无间道中生起禅定与无漏戒二者的。是所有的无间道吗?依靠一禅未至定的那些无间道称为断道。

  若问:经中所说的“身之戒善妙、语之戒善妙、意之戒善妙……”以及“眼根以戒守护而住”其中的意、根之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正知正念二者从属于意识而产生,是意戒;随从根识而产生的是根戒。

  己二(具理)分三:一、具无表色之理;二、具有表色之理;三、宣说四类具戒。

  庚一、具无表色之理:

  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具现无表,

  一刹那后具过去,守恶戒者亦复然。

  守别解脱戒者乃至未出现舍因之前具足现在的无表色,第一刹那以后还具足过去的无表色。守恶戒者也是如此,只是名词转换而已。

  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过去与未来,

  圣者第一刹那时,不具过去无表色,

  入定及住圣道二,具现在之无表色。

  具有禅定戒者从第一刹那起恒时具有过去与未来的无表色,因为第一刹那时由以前禅定戒的得绳牵引之故。圣者无漏第一刹那时不具备过去的无表色,原因是以前未生起过这样的无漏戒之故。也就是说,于有漏的禅定中入定以及处于圣道中时,具足此二戒现在的无表色,出定时不具备,因为它只是跟随入定。

  守中戒者如若有,初具中戒无表色,

  此后具二无表色。守恶戒具善无表,

  守戒者具恶无表,乃至净染强烈间。

  守中戒者不一定存在无表色,如果存在,则第一刹那具有现在中戒的无表色,第一刹那以后具有过去与现在的两种无表色。

  若问:那么,守恶戒者具有善法的无表色吗?守戒者具有不善的无表色吗?具有,守恶戒者顶礼等时具有善的无表色,守戒者诸如杀生时具有不善的无表色。无表色具足多久呢?乃至没有舍弃强烈的清净心与强烈的烦恼心之前一直具有。

  庚二(具有表色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辛一、真实宣说:

  有表色则于一切,正作现具未舍间,

  后具过去无未来,有无覆亦无过去。

  无论是戒、恶戒还是中戒的现在有表色,乃至身语现在与第一刹那的所为尚未舍弃之间一直具有。第一刹那以后具足过去有表色,未来有表色不存在,因为它不是随心者之故。有覆与无覆无记法不仅不具有未来有表色,就是过去的有表色也不具有,这是由于它的力量薄弱而不能与过去得绳相连的缘故。

  辛二、旁述:

  称为恶戒及恶行,破戒与业及业道。

  既然说“守恶戒具善无表”,那么为什么称为恶戒呢?因为恶行不是戒律,故称恶戒;由于受到圣者呵责,故称恶行;因为是戒律的违品,故称破戒;因为是所作之自性,故称业;由于是彼业之途径,故称业道。

  庚三、宣说四类具足:

  守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则具有表色,

  舍弃有表尚未生,圣者则无有表色。

  具有表色而不具无表色等有多少类呢?有四类。一、具有表色不具无表色:以前不具无表色守中戒者,如果由于现在的心微弱而只是身语行事,则具有表色而不具无表色,原因是以前不具无表色,现在也是不能引发出无表色。二、不具有表色具无表色:前世的有表色已舍,后世的有表色未生的圣者补特伽罗只具有无漏无表色,而不具有表色,因为前世的有表色在死亡时已舍,后世的有表色尚未产生。三、既具有表色又具无表色:如我等众生。四、既不具有表色也不具无表色:除前三种情况以外的无色界等众生。

  己三(得舍)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分三:一、戒之得法;二、恶戒之得法;三、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分二:一、如何获得;二、从何获得。

  子一(如何获得)分二: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二、别解脱戒之得法。

  丑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

  禅定戒依定地得,无漏戒依圣道获。

  若问:禅定无漏戒是如何获得的呢?禅定所生戒是依靠未至定与正禅而得,因为与彼等一起产生之故。无漏戒是依靠圣者的无漏道而获得,原因是具有无漏静虑六地之一。

  丑二(别解脱戒之得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寅一、真实宣说:

  所谓别解脱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

  那么,别解脱戒是怎样得到的呢?所谓的七种别解脱戒是从亲教师等他人的有表色中得到的。“等”字的意思是指十种近圆。何为十种近圆呢?佛与缘觉是自然近圆,仅依靠证得自然智慧而生起比丘戒之故;五比丘以趋入真谛而得近圆;妙誉尊者等依靠善来而得近圆;大迦叶由承认导师而得近圆;善施由于答问心喜而得近圆;众生主母等由宣说八难断法而得近圆;供施女依僧传言而得近圆;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这其中自然近圆与趋入真谛近圆不观待有表色,正是为了包括他们才说“等”字的。

  寅二(旁述)分三:一、戒恶戒时间固定;二、斋戒之特点;三、居士戒之特点。

  卯一、戒恶戒时间固定:

  即于有生之年中,及一日…

《俱舍论释 第四品 分别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