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作已積集業。其余稱爲作已不積業。
供佛塔因所生福,雖無接受如慈等,
因中生果無謬故,惡田亦有悅意果。
大衆部的論師說:用希求心供養佛塔不可能獲得福德,因爲佛塔無有接受與享用的能力。
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雖然他們無有接受與享用的福德,但是會獲得從供養佛塔之因中所生的福德,譬如願一切衆生安樂的慈等無量心與“等”字所包括的修正見這些雖然無有接受與直接利益他衆的能力,可是依靠自心的力量會獲得無量福德。
如果說布施利益等妙田會出現悅意之果這是理所當然的,那麼對旁生等惡田作布施怎麼會有悅意的果報呢?因爲有漏的善因會産生悅意的異熟果報,這一點始終是不會錯亂的,布施惡劣之田必定會産生悅意的異熟果。然而,由于是惡劣之田而使異熟果報變得微小,就像在貧瘠的田地裏播下的種子應時不會成熟果實並且減小等一樣。
這以上已講述了布施所生福業之事。
斷破戒惡佛製罪,二色戒具四淨德,
破戒因過未出現,依彼對治與寂滅。
接下來宣說戒律所生福業之事:所斷破戒指的是不善有表與無表色,也就是惡戒。能斷除破戒的對治法戒即是戒律所生的善業。所謂的戒是指有表色與無表色所斷的對治法,因此它也是有表色與無表色。雖然不是自性罪,但過午不食等斷除佛製罪的有表色與無表色也是戒律。戒律具有四種功德,是哪四種功德呢?一、不被破戒所染;二、破戒的因——根本與隨眠煩惱沒有出現;叁、依止能對治破戒的正念住;四、依止回向解脫之寂滅。
入定之善即爲修,能熏染心之緣故。
爲得善趣戒重要,爲離煩惱修重要。
下面宣說修行所生福業之事:由心專注于所緣境中入定所生與等持相應的善業即是修行所生福業之事。爲什麼叫修行呢?因爲如同芝麻被花香熏染一樣心染上善的習氣並串修、起作用。
那麼,戒律與修行所生福事何者重要呢?從獲得善趣的角度來說戒律重要,就依靠無間道直接斷除所斷、遠離煩惱方面而言修行更爲重要。想要獲得善趣、遠離煩惱者應當依止戒律與修行。
感數劫住善趣故,四種梵天之福德。
法施非爲染汙性,如實開示契經等。
若問:經中雲:“四種補特伽羅生起梵天福德,于以前未做之處造如來靈塔,此乃第一補特伽羅生起梵天福德……。”如是所說的供養四方僧衆歡喜園于其中建造經堂、調解聲聞分裂、修慈無量心也分別與經中所說的第二、第叁、第四梵天福德相對應。這裏指的是什麼梵天福德呢?這樣的梵天福德與梵輔天的壽量相應,想要于數劫中感得善趣而在以前未有佛塔之處建造佛塔……如是四種補特伽羅生起梵天福德。此處的梵天是指梵輔天,也就是說與轉生在梵輔天的福德相同,梵天的福德是在欲界的善趣中延續壽量,並于四十中劫期間享受安樂。
附帶講述一下法布施,所謂的法施是指意樂等起不是爲了名聞利養與恭敬愛戴等染汙心,行爲也是如理無誤地講解十二部契經或叁藏。
丙十四、宣說叁隨分:
隨福德分隨解脫,隨抉擇分叁種善。
經中宣說了隨福德、隨解脫、隨抉擇分叁種善業,其中在輪回中的悅意果報是隨福德分,于資糧道中向往涅槃的善業爲隨解脫分,原因是無論何者生起都必定成爲涅槃之法。對于具有這種善業之人,通過宣說輪回的過患與解脫的功德,從其生起強烈信心以致汗毛豎立等的外相中便可了知。隨抉擇分善是指暖位等四加行道。此等即是所謂的叁種隨分善。
丙十五、如理而入之業:
如理叁業具等起,次第乃爲書字印,
計算詩歌與數目。有覆下劣與具罪,
此等染汙法異名,無漏善業爲善妙,
有爲善法當敬依,解脫乃爲最無上。
世間中所謂的書寫文字,刻印、計算、詩歌、數量,它們的自性是什麼呢?以方便的差別如理而入的身語意叁業及其引發相應者即是五蘊之自性。它到底是怎樣的呢?書寫嘎等文字、進行刻印即是身業,計算一個物體等以及詩歌是語業。身語兩部分及其等起而以五蘊爲體。十乘十等于一百等的數量合計這是意業,屬于四蘊性。如是依次而了知。
另外,此對法比較簡略,因而對《法蘊論》當中出現的名詞進行宣說。由于煩惱具有遮障的作用,因此叫有覆,由于具染汙而呈現黑色並遭受聖者呵責,所以也稱下劣,與煩惱同住,故又稱具罪。這些均是具染汙性法的異名。無垢的善法最爲清淨,故稱善妙,所謂的善妙實際上是無漏善法的異名。煩惱絕對下劣,無漏善法絕對善妙,因而除了這兩者以外的他法稱爲中等。從相續中生起的角度來說,應當恭敬依止有爲法中一切有漏無漏善法。除此之外的無爲法、不善法、有覆無記法並不是該依止的,原因是無爲法不可能有在相續中生起以及反複串習的概念,並且是就爲了得果而宣說的,無爲法也不具有果。不善業與有覆無記法是染汙性的,無有悅意的果報。不善業與有覆無記法、有爲無覆無記法、有漏善法、有爲無漏法、無爲無覆無記法的虛空、非抉擇滅以及解脫的抉擇滅,前前還有後後居上,因爲這些法按次第而言,無有悅意的異熟果報、非爲染汙性、具有悅意的異熟果、不是有漏法、常有、既常有又是善業。其他所有的法還有居其上者,而解脫涅槃的抉擇滅已達頂峰,再沒有其他更殊勝的,因而至高無上。
俱舍論第四分別業品釋終
《俱舍論釋 第四品 分別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