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称为作已积集业。其余称为作已不积业。
供佛塔因所生福,虽无接受如慈等,
因中生果无谬故,恶田亦有悦意果。
大众部的论师说:用希求心供养佛塔不可能获得福德,因为佛塔无有接受与享用的能力。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虽然他们无有接受与享用的福德,但是会获得从供养佛塔之因中所生的福德,譬如愿一切众生安乐的慈等无量心与“等”字所包括的修正见这些虽然无有接受与直接利益他众的能力,可是依靠自心的力量会获得无量福德。
如果说布施利益等妙田会出现悦意之果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对旁生等恶田作布施怎么会有悦意的果报呢?因为有漏的善因会产生悦意的异熟果报,这一点始终是不会错乱的,布施恶劣之田必定会产生悦意的异熟果。然而,由于是恶劣之田而使异熟果报变得微小,就像在贫瘠的田地里播下的种子应时不会成熟果实并且减小等一样。
这以上已讲述了布施所生福业之事。
断破戒恶佛制罪,二色戒具四净德,
破戒因过未出现,依彼对治与寂灭。
接下来宣说戒律所生福业之事:所断破戒指的是不善有表与无表色,也就是恶戒。能断除破戒的对治法戒即是戒律所生的善业。所谓的戒是指有表色与无表色所断的对治法,因此它也是有表色与无表色。虽然不是自性罪,但过午不食等断除佛制罪的有表色与无表色也是戒律。戒律具有四种功德,是哪四种功德呢?一、不被破戒所染;二、破戒的因——根本与随眠烦恼没有出现;三、依止能对治破戒的正念住;四、依止回向解脱之寂灭。
入定之善即为修,能熏染心之缘故。
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
下面宣说修行所生福业之事:由心专注于所缘境中入定所生与等持相应的善业即是修行所生福业之事。为什么叫修行呢?因为如同芝麻被花香熏染一样心染上善的习气并串修、起作用。
那么,戒律与修行所生福事何者重要呢?从获得善趣的角度来说戒律重要,就依靠无间道直接断除所断、远离烦恼方面而言修行更为重要。想要获得善趣、远离烦恼者应当依止戒律与修行。
感数劫住善趣故,四种梵天之福德。
法施非为染污性,如实开示契经等。
若问:经中云:“四种补特伽罗生起梵天福德,于以前未做之处造如来灵塔,此乃第一补特伽罗生起梵天福德……。”如是所说的供养四方僧众欢喜园于其中建造经堂、调解声闻分裂、修慈无量心也分别与经中所说的第二、第三、第四梵天福德相对应。这里指的是什么梵天福德呢?这样的梵天福德与梵辅天的寿量相应,想要于数劫中感得善趣而在以前未有佛塔之处建造佛塔……如是四种补特伽罗生起梵天福德。此处的梵天是指梵辅天,也就是说与转生在梵辅天的福德相同,梵天的福德是在欲界的善趣中延续寿量,并于四十中劫期间享受安乐。
附带讲述一下法布施,所谓的法施是指意乐等起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与恭敬爱戴等染污心,行为也是如理无误地讲解十二部契经或三藏。
丙十四、宣说三随分:
随福德分随解脱,随抉择分三种善。
经中宣说了随福德、随解脱、随抉择分三种善业,其中在轮回中的悦意果报是随福德分,于资粮道中向往涅槃的善业为随解脱分,原因是无论何者生起都必定成为涅槃之法。对于具有这种善业之人,通过宣说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功德,从其生起强烈信心以致汗毛竖立等的外相中便可了知。随抉择分善是指暖位等四加行道。此等即是所谓的三种随分善。
丙十五、如理而入之业:
如理三业具等起,次第乃为书字印,
计算诗歌与数目。有覆下劣与具罪,
此等染污法异名,无漏善业为善妙,
有为善法当敬依,解脱乃为最无上。
世间中所谓的书写文字,刻印、计算、诗歌、数量,它们的自性是什么呢?以方便的差别如理而入的身语意三业及其引发相应者即是五蕴之自性。它到底是怎样的呢?书写嘎等文字、进行刻印即是身业,计算一个物体等以及诗歌是语业。身语两部分及其等起而以五蕴为体。十乘十等于一百等的数量合计这是意业,属于四蕴性。如是依次而了知。
另外,此对法比较简略,因而对《法蕴论》当中出现的名词进行宣说。由于烦恼具有遮障的作用,因此叫有覆,由于具染污而呈现黑色并遭受圣者呵责,所以也称下劣,与烦恼同住,故又称具罪。这些均是具染污性法的异名。无垢的善法最为清净,故称善妙,所谓的善妙实际上是无漏善法的异名。烦恼绝对下劣,无漏善法绝对善妙,因而除了这两者以外的他法称为中等。从相续中生起的角度来说,应当恭敬依止有为法中一切有漏无漏善法。除此之外的无为法、不善法、有覆无记法并不是该依止的,原因是无为法不可能有在相续中生起以及反复串习的概念,并且是就为了得果而宣说的,无为法也不具有果。不善业与有覆无记法是染污性的,无有悦意的果报。不善业与有覆无记法、有为无覆无记法、有漏善法、有为无漏法、无为无覆无记法的虚空、非抉择灭以及解脱的抉择灭,前前还有后后居上,因为这些法按次第而言,无有悦意的异熟果报、非为染污性、具有悦意的异熟果、不是有漏法、常有、既常有又是善业。其他所有的法还有居其上者,而解脱涅槃的抉择灭已达顶峰,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因而至高无上。
俱舍论第四分别业品释终
《俱舍论释 第四品 分别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