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的看法。
我的想法,也就是依著我們梁教授剛才提的四個層次,就是世界、身體、還有識心跟覺性。怎麼樣是靈性健康呢?就是這個覺性,對于下面叁個,提得起放得下。就是我們對于世界,我們放得下、也提得起;對于識心,我們放得下、我們也提得起;這樣我們這個靈性,就可以說是健康的靈性。我們的靈性如果不健康,就是放不下,也提不起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是覺得可以把靈性的深度跟靈性的健康結合起來。
下面一個是靈性的發展,我覺得剛才紀教授提到了一點,就是我們關心別人,我覺得這個部分,可以定義成發展。也就是說,我們除了重視自己的健康,我們也要重視別人心靈的健康。這個在佛教裏面,就是所謂的人相,然後呢,還有衆生相,還有壽者相。也就是說,我們靈性如果發展下去的話,我們會注重我們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人類、或者整個人類的曆史,這些都是我們靈性要發展的部分。
所以我們的靈性,在健康跟發展下,祂開展的是二元的,也就是說,有X軸、Y軸這樣的發展。我們整個靈性,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面積,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看法。因爲學工的,難免就要把它搞清楚。我們知道,被知的東西,在深度方面,他們要正心、誠意、修身;在廣度方面,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如果我們的靈性能夠這樣的開展,我相信是既健康又有發展,我想我講太多了,現在就開始,請每一位引言人,大概講3到5分鍾,然後由大家來提問。也就是這一場陪席式的討論,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是主動的。好!我們就請梁教授給我們3到5分鍾的引言。
※真正的覺知能力是不可被知、被講、被思議的
梁:我想我們的時間寶貴,我直接切入這個問題,就是靈性與生命在我們的定義裏面,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生命和靈性是同一個事情,祂都是覺知能力的一個展現,或者是一個成長、或者是一個成熟的狀況。
覺性也就是覺知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活著最重要的基礎。我們之所以存在,其實是因爲我們有覺知能力才存在。當你的覺知能力消失了,那就是不存在了。但是這個覺知能力,如果講到祂是不可被知的,那才是真實的覺知的能力。如果祂是不可被知的,祂就不可以被講。所以被你講出來,就不是真的。不但不可以被你講出來,甚至不能夠被你想,能夠被你想的,那也不是真的。咦!大家就會想,不可以被知道,連想都不能想,那祂還有嗎?還有啊!祂就是能想、能知,但是祂不是被想、被知。所以,我講出來的,都不是真的。只要被我們講出來的、被我們想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覺知能力。真正的覺知能力,就是那個能想、能知道,才是真的。
這也就是爲什麼,佛陀在經典裏面,說法四十九年,祂卻說自己沒說一個字,真正含意就是這個。然後祂又說,那是不可思議的、思議所不及的,也是在講這個東西。被你想到的,就不是祂。真正的是,不能被想到、也不能被知道,這才是祂真實的本質,真實的狀況。所以佛法在講的時候,祂說:「所有的說法都是比喻,真正的是說不出來,被說出來的都不是真的。」但是,還是比喻啊!雖然不可以被知、不可以被說,也不可以被想,但是祂是存在的,祂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忘失覺性,靈性與生命會出問題
這樣的存在,我們常常沒有把握住,而把祂忘失掉,因此才使我們的靈性和生命發展出問題。我剛才在講的時候,提到了生命,真正的生命在哪裏?在能知這一邊,不在被知這邊。被知這邊,沒有生命。可是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被知這一邊。真正的能知這邊,偏偏又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把它忘掉了。
我們注意力的焦點,全部放在這一個沒有生命的被知上面,這就是我們在靈性上、在生命上,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爲這個地方弄錯了。佛陀說這是顛倒,只有不顛倒,才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掉。好!我說到這裏,謝謝各位。
王:謝謝梁教授。這是梁教授的導引,都是非常的直接。但是,我們聽進去,要能夠做到,所以要常常親近梁教授,我已經親近了十年。
梁:現場提的問題好多。
※人的煩惱都源自覺性的忘失
問:覺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們在場有蠻多老師,他們面對的是學生,怎麼樣從不可被知的能知的體認,去達到剛剛主持人所講的,覺性對世界、對身體、對識心,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的靈性健康。有沒有老師可以教學生的比較簡單的方法。
梁:我們可以說,我們現在人的煩惱、困難的來源,都是把覺性、純粹的不可被知的能知忘掉了,所有的專注力都放在被知的對象上。但是被知的對象是沒有能知、沒有生命的。因爲沒有生命,所以不會具備能知的各種特性: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大家把專注力放在被知的上面,想要在被知的對象上,取得真正內心想要的東西,所以一定會失望。
※要喚醒覺性,先得學會離相
要怎去做呢,我們要學會把自己的覺性喚醒,自己的覺知能力要醒過來;如果沒有醒過來,你是在昏迷中。從醫學的觀點,我們現在是清醒的,但是從覺性的觀點來看,我們的覺性是昏迷的。在這樣的狀態下,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覺性喚醒。覺性一喚醒,所有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掉了。
就像《六祖壇經》說的,只是一個迷和覺的問題,只是這樣的問題而已。大家會想,怎麼樣去覺呢,怎麼醒過來呢?就是要學會離相。所謂離相就是離開那個被知的對象。如果你沒有離開那被知的對象,那就是在迷中。那被知的對象,對你來講都是束縛,都是困難。當你能夠離開那些被知的對象,就是離相的時候,你的覺性就醒過來了,就活過來了。
有的人會想:「像鈔票啊、汽車啊、財産啊、房子啊,那都是相啊,一離相那我就都沒有了。」不是,你還是有。這樣它們才會變成你真正的財産,不然那些東西只是把你控製住的一些束縛。當你一醒過來的時候,你才真正擁有這些被知的相,作爲你的工具、作爲你的財産、作爲你的寶物。你才能自由運用,你才成爲錢的主人,不然你只是錢的奴才。
覺與悟的差別在這裏。你用這樣方式來啓發你的學生,他們很願意的。大家都願意做錢的主人,不願意做錢的奴才啊。
※離相是從相的奴才變成相的主人
梁:陳教授說的,需要用方便入手,這是對的;但是我們在方便之前,先要對究竟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如果對究竟還沒有清楚的概念,其實不知道如何方便起。究竟要做到是很難的。譬如說要我們離相,這是很困難的,但是當你真的離開了以後,那就不難了。沒有做到的時候是很難的,做到了以後就不難了,就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很簡單事情,但是當你沒有離成功的時候,要你去離相,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爲很困難,就連究竟的意義都不想了解。我們知道很困難,也曉得究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知道了以後,我們就要應用方便法。方便法呢,就可以用比喻啦,就是用故事啦、唱唱歌啊,這些方式,都可以幫助。
我剛才講到離相,大部分人在還沒有做成功之前,就會産生一個問題:「那些錢財啦、美好啦都是相,被知的,我們通通要離掉。那離掉的話,我不是都沒有了嗎?」有人會說:「啊你要離掉金錢,那就給我好了。」那我也不願意給啊,所以離相這件事情就産生了困擾。我們在還沒有做之前,如果産生了這樣的困擾,那就要先做說明,事實上離相並不是把錢財丟掉,而是讓錢財不再變成束縛。
錢財對你本來是一種束縛,你是錢的奴才。;離開錢財的相以後,錢並沒有變少,也沒有不見,只是讓錢變成你的工具,變成你可以用的資産,這時候你才成爲錢的主人。佛教在這部份的教導常常讓人誤會,以爲要離相,就要變成一個窮人了。不是,是讓你由一個錢的奴才,變成錢財的主人,是這樣的過程。這樣大家就會知道,而且願意去做。
※本有的覺性須經世間的曆練才會成熟
問:不論是生命教育、或是健康促進,爲什麼探討的問題,永遠都在發生以後才來注意?譬如我們的覺性,如果是出生就擁有的話,爲什麼要讓祂昏迷了,然後到了一個多大的年紀,才又讓祂覺醒。爲什麼要到我們生病了,才來做健康促進?有沒有可能有更積極的方法,讓我們出生後,我們的昏迷指數一直不要出現。
梁:現場提的問題是說,我們的覺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清醒的,爲什麼來做人,就變了、忘掉了、昏迷了,弄到後來又要回去,我們不要來就好了嘛!這個問題很多人問,我對這樣的問題,解釋是這樣。我們的覺性是需要經過這個世間的訓練,是要入到這個人世間,有相的、被知的世界裏面來曆練的。
如果沒有經過曆練,一進到有相的世間來,就會崩潰。當你在這個世間經過曆練了以後,能在這麼混亂的狀況裏面保持清醒,那個就叫做修行成道,就成佛了。修行成佛了,你就可以回去了。
這樣回去的話,只不過又回到原來一樣,又沒有增加什麼,那麼來這一趟幹什麼?來過這一趟,你再進來,就不會昏迷了。你對這個世間,有相的、被知的這個世界的看法,會完全不一樣。這個地方,好玩的不得了,到處都是寶物。最重要的,祂可以玩一個遊戲,那個是在佛的常寂光土裏面沒有的。就是創造遊戲,創造性、創造力;佛土那裏是沒有創造的。能夠創造的是在這個世間,會生、會死的世間才有創造;不會生、不會死、不生不死,那樣的世界,是沒有創造這件事情的。創造也是一大享受,好玩的不得了。因爲你已經不會迷了,所以來這個世間玩創造遊戲。
這個遊戲連上帝都很喜歡玩的,創造了人啊!佛菩薩也很喜歡玩,不只是神啊、上帝什麼的,只要祂能夠離相成功,進來不會昏,都很喜歡玩,太好玩了;玩得一來再來,這是我的解釋。至于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也不知道。
※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如何劃?
問:我比較著重的是在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梁教授剛剛說到,能知就不是被知,可是我們有一個混合的區域。我想知道,能知與被知的區分,是一種本質上的,原本就是能知或者被知。還是是當下的、在某種狀況下,它會屬于能知的部份,或屬于被知。譬如我閉上眼睛,我會感覺我身體的存在,可是我也感覺到我一只手抓著一枝筆,像這樣的話,那界線到底在哪邊?
梁:那個是這樣子,比如說,我們剛才講,你已經到了覺性那個地方,你的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已經劃在識心和覺性之間了,這個時候,你手拿著筆,是吧!那麼,到底算哪一個?算最後面那一個。前面那一個,當然都包含在裏面了,它是在混合區,要算是算最後那一個。就是你能夠做到、最深的那一個,算法是這樣算的。
問:如果我們沒有宗教信仰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梁:其實我講的覺知能力,不需要宗教信仰。只要你是人,你就是這個狀況。所以,其實沒有說一定要哪個宗教才能怎麼樣。只要你是人,我講的那些東西都可以用。而我相信任何宗教,准備的東西都是爲人設的,所以你只要是人,就是。如果你說,你不是人,那麼我們可能要用另外的東西給你,其他,只要是人,沒有這些困難的。就是你選擇你可以選的,都可以。我不太清楚你的問題,只有這樣回答。
※整個宇宙、所有生命都在玩創造的遊戲
問:我從梁教授剛才一句話得到啓發,你講到創造的觀點,我就想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所以,生也是一種創造,不只是肉體上的創造,教育上也是一種創造。
梁:對,所有的事情都在創造。我又要引用佛法,因爲我對佛教的涉獵比較多。佛教有叁種修行,一個叫叁摩
提、一個叫奢摩他、一個叫禅那,這個在《圓覺經》裏面就講了。那叁摩
提呢,用我的話來講,那就是在做創造。
有一個創造,就是起幻,以幻修幻。因爲他知道這個世界是幻的,變魔術,變來變去,所有的創造都是起幻。那我們人類,很喜歡創造,不只是人類,所有的生命都喜歡創造。這也就是爲什麼達爾文的演化論成立的原因。整個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創造遊戲。
你看我們人類,不就是從一個單細胞,慢慢、慢慢演化成爲人。我們從胚胎學的發展,都看得出這個曆程來。這個過程就是演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創造。剛才紀教授在播放糞土蟲,我看了糞土蟲,好美哦!哪一個科學家能夠創造出這麼樣美的昆蟲,有嗎?科學家還做不到。
所以,當我體會到這個是宇宙的叁摩缽提,這是整個宇宙的叁摩
提,我非常的感動,覺得太美了。後來我看到蚊子,都非常敬佩。敬佩它怎麼那麼精巧、這麼厲害、這麼美。你看蚊子,你要打它,第一次沒有打到它,第二次要打就不到了,一下子就飛掉了,它靈得不得了。這不是很有智慧嗎?
這種智慧哪裏來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玩創造遊戲啊!大家都在玩。整個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創造遊戲。這個是最美的一邊啦!當我們沒有覺悟的時候,沒有醒過來的時候,看到這些東西,全都是生老病死的痛苦,全都是痛苦。這也就是爲什麼生命教育、靈性教育需要發展,大家都可以變得快樂。好!我想我就說到這裏。
《靈性與生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