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性与生命▪P3

  ..续本文上一页己的看法。

  

  我的想法,也就是依着我们梁教授刚才提的四个层次,就是世界、身体、还有识心跟觉性。怎么样是灵性健康呢?就是这个觉性,对于下面三个,提得起放得下。就是我们对于世界,我们放得下、也提得起;对于识心,我们放得下、我们也提得起;这样我们这个灵性,就可以说是健康的灵性。我们的灵性如果不健康,就是放不下,也提不起来。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是觉得可以把灵性的深度跟灵性的健康结合起来。

  

  下面一个是灵性的发展,我觉得刚才纪教授提到了一点,就是我们关心别人,我觉得这个部分,可以定义成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除了重视自己的健康,我们也要重视别人心灵的健康。这个在佛教里面,就是所谓的人相,然后呢,还有众生相,还有寿者相。也就是说,我们灵性如果发展下去的话,我们会注重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或者整个人类的历史,这些都是我们灵性要发展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灵性,在健康跟发展下,祂开展的是二元的,也就是说,有X轴、Y轴这样的发展。我们整个灵性,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面积,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看法。因为学工的,难免就要把它搞清楚。我们知道,被知的东西,在深度方面,他们要正心、诚意、修身;在广度方面,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我们的灵性能够这样的开展,我相信是既健康又有发展,我想我讲太多了,现在就开始,请每一位引言人,大概讲3到5分钟,然后由大家来提问。也就是这一场陪席式的讨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主动的。好!我们就请梁教授给我们3到5分钟的引言。

  

  ※真正的觉知能力是不可被知、被讲、被思议的

  

  梁:我想我们的时间宝贵,我直接切入这个问题,就是灵性与生命在我们的定义里面,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生命和灵性是同一个事情,祂都是觉知能力的一个展现,或者是一个成长、或者是一个成熟的状况。

  

  觉性也就是觉知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之所以存在,其实是因为我们有觉知能力才存在。当你的觉知能力消失了,那就是不存在了。但是这个觉知能力,如果讲到祂是不可被知的,那才是真实的觉知的能力。如果祂是不可被知的,祂就不可以被讲。所以被你讲出来,就不是真的。不但不可以被你讲出来,甚至不能够被你想,能够被你想的,那也不是真的。咦!大家就会想,不可以被知道,连想都不能想,那祂还有吗?还有啊!祂就是能想、能知,但是祂不是被想、被知。所以,我讲出来的,都不是真的。只要被我们讲出来的、被我们想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觉知能力。真正的觉知能力,就是那个能想、能知道,才是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在经典里面,说法四十九年,祂却说自己没说一个字,真正含意就是这个。然后祂又说,那是不可思议的、思议所不及的,也是在讲这个东西。被你想到的,就不是祂。真正的是,不能被想到、也不能被知道,这才是祂真实的本质,真实的状况。所以佛法在讲的时候,祂说:「所有的说法都是比喻,真正的是说不出来,被说出来的都不是真的。」但是,还是比喻啊!虽然不可以被知、不可以被说,也不可以被想,但是祂是存在的,祂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忘失觉性,灵性与生命会出问题

  

  这样的存在,我们常常没有把握住,而把祂忘失掉,因此才使我们的灵性和生命发展出问题。我刚才在讲的时候,提到了生命,真正的生命在哪里?在能知这一边,不在被知这边。被知这边,没有生命。可是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被知这一边。真正的能知这边,偏偏又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把它忘掉了。

  

  我们注意力的焦点,全部放在这一个没有生命的被知上面,这就是我们在灵性上、在生命上,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弄错了。佛陀说这是颠倒,只有不颠倒,才能够把这个问题解掉。好!我说到这里,谢谢各位。

  

  王:谢谢梁教授。这是梁教授的导引,都是非常的直接。但是,我们听进去,要能够做到,所以要常常亲近梁教授,我已经亲近了十年。

  

  梁:现场提的问题好多。

  

  ※人的烦恼都源自觉性的忘失

  

  问:觉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们在场有蛮多老师,他们面对的是学生,怎么样从不可被知的能知的体认,去达到刚刚主持人所讲的,觉性对世界、对身体、对识心,能够提得起放得下的灵性健康。有没有老师可以教学生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梁: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人的烦恼、困难的来源,都是把觉性、纯粹的不可被知的能知忘掉了,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在被知的对象上。但是被知的对象是没有能知、没有生命的。因为没有生命,所以不会具备能知的各种特性:自由、平等、博爱、不朽、主动。大家把专注力放在被知的上面,想要在被知的对象上,取得真正内心想要的东西,所以一定会失望。

  

  ※要唤醒觉性,先得学会离相

  

  要怎去做呢,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觉性唤醒,自己的觉知能力要醒过来;如果没有醒过来,你是在昏迷中。从医学的观点,我们现在是清醒的,但是从觉性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觉性是昏迷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觉性唤醒。觉性一唤醒,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就解掉了。

  

  就像《六祖坛经》说的,只是一个迷和觉的问题,只是这样的问题而已。大家会想,怎么样去觉呢,怎么醒过来呢?就是要学会离相。所谓离相就是离开那个被知的对象。如果你没有离开那被知的对象,那就是在迷中。那被知的对象,对你来讲都是束缚,都是困难。当你能够离开那些被知的对象,就是离相的时候,你的觉性就醒过来了,就活过来了。

  

  有的人会想:「像钞票啊、汽车啊、财产啊、房子啊,那都是相啊,一离相那我就都没有了。」不是,你还是有。这样它们才会变成你真正的财产,不然那些东西只是把你控制住的一些束缚。当你一醒过来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这些被知的相,作为你的工具、作为你的财产、作为你的宝物。你才能自由运用,你才成为钱的主人,不然你只是钱的奴才。

  

  觉与悟的差别在这里。你用这样方式来启发你的学生,他们很愿意的。大家都愿意做钱的主人,不愿意做钱的奴才啊。

  

  ※离相是从相的奴才变成相的主人

  

  梁:陈教授说的,需要用方便入手,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在方便之前,先要对究竟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如果对究竟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其实不知道如何方便起。究竟要做到是很难的。譬如说要我们离相,这是很困难的,但是当你真的离开了以后,那就不难了。没有做到的时候是很难的,做到了以后就不难了,就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很简单事情,但是当你没有离成功的时候,要你去离相,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很困难,就连究竟的意义都不想了解。我们知道很困难,也晓得究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知道了以后,我们就要应用方便法。方便法呢,就可以用比喻啦,就是用故事啦、唱唱歌啊,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

  

  我刚才讲到离相,大部分人在还没有做成功之前,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些钱财啦、美好啦都是相,被知的,我们通通要离掉。那离掉的话,我不是都没有了吗?」有人会说:「啊你要离掉金钱,那就给我好了。」那我也不愿意给啊,所以离相这件事情就产生了困扰。我们在还没有做之前,如果产生了这样的困扰,那就要先做说明,事实上离相并不是把钱财丢掉,而是让钱财不再变成束缚。

  

  钱财对你本来是一种束缚,你是钱的奴才。;离开钱财的相以后,钱并没有变少,也没有不见,只是让钱变成你的工具,变成你可以用的资产,这时候你才成为钱的主人。佛教在这部份的教导常常让人误会,以为要离相,就要变成一个穷人了。不是,是让你由一个钱的奴才,变成钱财的主人,是这样的过程。这样大家就会知道,而且愿意去做。

  

  ※本有的觉性须经世间的历练才会成熟

  

  问:不论是生命教育、或是健康促进,为什么探讨的问题,永远都在发生以后才来注意?譬如我们的觉性,如果是出生就拥有的话,为什么要让祂昏迷了,然后到了一个多大的年纪,才又让祂觉醒。为什么要到我们生病了,才来做健康促进?有没有可能有更积极的方法,让我们出生后,我们的昏迷指数一直不要出现。

  

  梁:现场提的问题是说,我们的觉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清醒的,为什么来做人,就变了、忘掉了、昏迷了,弄到后来又要回去,我们不要来就好了嘛!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对这样的问题,解释是这样。我们的觉性是需要经过这个世间的训练,是要入到这个人世间,有相的、被知的世界里面来历练的。

  

  如果没有经过历练,一进到有相的世间来,就会崩溃。当你在这个世间经过历练了以后,能在这么混乱的状况里面保持清醒,那个就叫做修行成道,就成佛了。修行成佛了,你就可以回去了。

  

  这样回去的话,只不过又回到原来一样,又没有增加什么,那么来这一趟干什么?来过这一趟,你再进来,就不会昏迷了。你对这个世间,有相的、被知的这个世界的看法,会完全不一样。这个地方,好玩的不得了,到处都是宝物。最重要的,祂可以玩一个游戏,那个是在佛的常寂光土里面没有的。就是创造游戏,创造性、创造力;佛土那里是没有创造的。能够创造的是在这个世间,会生、会死的世间才有创造;不会生、不会死、不生不死,那样的世界,是没有创造这件事情的。创造也是一大享受,好玩的不得了。因为你已经不会迷了,所以来这个世间玩创造游戏。

  

  这个游戏连上帝都很喜欢玩的,创造了人啊!佛菩萨也很喜欢玩,不只是神啊、上帝什么的,只要祂能够离相成功,进来不会昏,都很喜欢玩,太好玩了;玩得一来再来,这是我的解释。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也不知道。

  

  ※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如何划?

  

  问:我比较着重的是在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梁教授刚刚说到,能知就不是被知,可是我们有一个混合的区域。我想知道,能知与被知的区分,是一种本质上的,原本就是能知或者被知。还是是当下的、在某种状况下,它会属于能知的部份,或属于被知。譬如我闭上眼睛,我会感觉我身体的存在,可是我也感觉到我一只手抓着一枝笔,像这样的话,那界线到底在哪边?

  

  梁:那个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们刚才讲,你已经到了觉性那个地方,你的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已经划在识心和觉性之间了,这个时候,你手拿着笔,是吧!那么,到底算哪一个?算最后面那一个。前面那一个,当然都包含在里面了,它是在混合区,要算是算最后那一个。就是你能够做到、最深的那一个,算法是这样算的。

  

  问:如果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梁:其实我讲的觉知能力,不需要宗教信仰。只要你是人,你就是这个状况。所以,其实没有说一定要哪个宗教才能怎么样。只要你是人,我讲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用。而我相信任何宗教,准备的东西都是为人设的,所以你只要是人,就是。如果你说,你不是人,那么我们可能要用另外的东西给你,其他,只要是人,没有这些困难的。就是你选择你可以选的,都可以。我不太清楚你的问题,只有这样回答。

  

  ※整个宇宙、所有生命都在玩创造的游戏

  

  问:我从梁教授刚才一句话得到启发,你讲到创造的观点,我就想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所以,生也是一种创造,不只是肉体上的创造,教育上也是一种创造。

  

  梁:对,所有的事情都在创造。我又要引用佛法,因为我对佛教的涉猎比较多。佛教有三种修行,一个叫三摩

  提、一个叫奢摩他、一个叫禅那,这个在《圆觉经》里面就讲了。那三摩

  提呢,用我的话来讲,那就是在做创造。

  

  有一个创造,就是起幻,以幻修幻。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幻的,变魔术,变来变去,所有的创造都是起幻。那我们人类,很喜欢创造,不只是人类,所有的生命都喜欢创造。这也就是为什么达尔文的演化论成立的原因。整个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创造游戏。

  

  你看我们人类,不就是从一个单细胞,慢慢、慢慢演化成为人。我们从胚胎学的发展,都看得出这个历程来。这个过程就是演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创造。刚才纪教授在播放粪土虫,我看了粪土虫,好美哦!哪一个科学家能够创造出这么样美的昆虫,有吗?科学家还做不到。

  

  所以,当我体会到这个是宇宙的三摩钵提,这是整个宇宙的三摩

  提,我非常的感动,觉得太美了。后来我看到蚊子,都非常敬佩。敬佩它怎么那么精巧、这么厉害、这么美。你看蚊子,你要打它,第一次没有打到它,第二次要打就不到了,一下子就飞掉了,它灵得不得了。这不是很有智慧吗?

  

  这种智慧哪里来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玩创造游戏啊!大家都在玩。整个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玩创造游戏。这个是最美的一边啦!当我们没有觉悟的时候,没有醒过来的时候,看到这些东西,全都是生老病死的痛苦,全都是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生命教育、灵性教育需要发展,大家都可以变得快乐。好!我想我就说到这里。

  

《灵性与生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