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P3

  ..續本文上一頁月年止。

  壞劫有以火毀壞,與以水風毀叁種。

  第二靜慮等叁者,次第乃爲彼等頂,

  與彼過患相同故,四禅毫不動搖故。

  無常彼之無量殿,與衆生同生滅故。

  以火七毀水一毀,如是七水毀滅後,

  亦複以火毀七次,最終以風而毀滅。

  

  第叁品終

  

第四品 分別業

  

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衆生業所生。

  彼分思業思作業,思業即是意之業,

  思作業爲身語業,彼等有表無表業。

  身有表業許形狀,並非是指行他境,

  有爲刹那壞滅故。無因之中不生業,

  生因亦成壞滅者,成二所取塵無有。

  所謂語之有表業,即指語言之聲音。

  經說叁種無垢色,增上未作道等故。

  欲界所攝無表色,刹那大種中産生,

  後由過去大種生。有漏身及語之業,

  自地大種作爲因,無漏隨生處大種。

  無表色爲無執受,等流所生有記別。

  等流執受大種生,由叁摩地所産生,

  大種則是無執受,長養同體中産生。

  無表業無無記法,其余業則有叁種。

  不善欲界中存在,色界亦有無表色,

  有表業于具尋處,欲無覆因無等起。

  解脫即是勝義善,根本慚愧本性善,

  相應彼等相應善,所作等爲等起善。

  相反不善有勝義,無記法即前所說。

  所謂等起分二種:即因彼時之等起,

  其一初心二正心。見斷之識爲加行,

  意爲修斷乃二者,五根識則爲正行。

  初心善等正心叁,能仁初心正心同,

  或初無記正心善,異熟生心非二者。

  所謂叁種無表色,即戒惡戒與中戒。

  戒有所謂別解脫,無漏禅定所生戒。

  所謂八種別解脫,實際戒體唯有四,

  除名稱外無變故,彼等異體不相違。

  受持斷除五八十,以及一切諸所斷,

  依次立名爲居士,齋戒沙彌與比丘。

  俱得立名爲律儀,妙行以及業戒律,

  初者有表無表色,乃別解脫與業道。

  具有別解脫戒者,八種補特伽羅也。

  生禅定者具禅戒,聖者具有無漏戒。

  最後二者隨心戒,無間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稱斷除,正知念二意根戒,

  乃至守別解脫者,未舍間具現無表,

  一刹那後具過去,守惡戒者亦複然。

  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過去與未來,

  聖者第一刹那時,不具過去無表色,

  入定及住聖道二,具現在之無表色。

  守中戒者如若有,初具中戒無表色,

  此後具二無表色。守惡戒具善無表,

  守戒者具惡無表,乃至淨染強烈間。

  有表色則于一切,正作現具未舍間,

  後具過去無未來,有無覆亦無過去。

  稱爲惡戒及惡行,破戒與業及業道。

  守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則具有表色,

  舍棄有表尚未生,聖者則無有表色。

  禅定戒依定地得,無漏戒依聖道獲。

  所謂別解脫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

  即于有生之年中,及一日內真受戒,

  無有一日之惡戒,傳說彼無此受法。

  身居低處重複說,不佩裝飾明晨前。

  具足齋戒之分支,清晨于他前受戒。

  次第四爲戒律支,一不放逸叁禁行。

  依彼則會失正念,以及成爲驕傲者。

  他者雖亦具齋戒,然未皈依者無有。

  承諾即爲居士故,宣說戒律如比丘。

  設若一切均爲戒,何言行持一分等。

  傳聞守彼而得名,下品戒等則隨心。

  所謂皈依叁寶尊,即是皈依能成佛,

  無學法與有無學,僧衆以及涅槃法。

  邪淫極受譴責故,易守不作得戒故。

  依照承諾而得戒,並非于諸相續離。

  倘若已違諸學處,則會言說妄語故。

  佛製罪中唯戒酒,是爲守護他戒故。

  欲界所攝一切戒,依二者與現衆得,

  禅定戒與無漏戒,依靠正行諸時得。

  戒依一切有情得,支分與因有差別,

  惡戒則依諸衆生,及諸支得非諸因。

  惡戒則由行彼事,或由承諾而獲得。

  剩余無表則依田,承諾恭敬而獲得。

  還戒以及死亡時,出現兩性斷善根,

  抑或已經過一夜,則已舍別解脫戒。

  有說犯罪亦舍戒,余說正法隱沒舍,

  克什米爾論師許,犯罪具二如債財。

  禅定所攝之善法,由從轉生退失舍,

  無色所攝亦複然,得果修退舍聖戒。

  惡戒乃由得戒死,出現兩性而舍棄。

  中戒則由力所受,事壽根本中斷舍,

  欲界所攝非色善,由斷善根轉上舍,

  失諸非色煩惱性,則依生起對治法。

  北俱盧洲二黃門,兩性除外一切人,

  可具惡戒戒亦爾,天亦具戒人叁種,

  轉生欲色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

  無漏戒除殊勝禅,無想衆生無色具。

  業樂不樂與其他,即善不善與他業。

  福德非福不動搖,將感受樂等叁種。

  福德欲界之善業,不動搖業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諸業成熟不動故。

  至叁禅間之善業,順樂受業彼以上,

  順不苦不樂受業,順苦唯此不善業。

  有說下亦有舍受,因需承許殊勝禅,

  彼由異熟業所生,無有前後成熟叁。

  本性相應與所緣,異熟現前五受業。

  異熟受業定不定,順現法等叁定業,

  有謂五業余說四,能引同類有叁業。

  一切趣有四引業,地獄善引業有叁,

  何中離貪穩凡夫,不造順次生受業,

  聖者亦不造順後,欲頂不穩者亦非。

  結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業,

  皆屬順現法受業,彼等必定是一類。

  強惑淨心功德田,恒造殺父母業定。

  所謂順現法受業,依田意樂之差別,

  永離彼地貪欲故,必定感受異熟果。

  于從滅定無煩惱,慈無量心與見道,

  羅漢果中出定者,作利害果立即受。

  無尋善業之異熟,許唯心受不善身。

  所謂狂心唯意識,彼由業之異熟生,

  依畏受害不調憂,除北俱洲具貪有。

  經中所說曲穢濁,依谄嗔心貪心生。

  憑借黑白等差別,所說之業有四種。

  不善黑業色善白,欲界攝善爲雜業,

  能滅彼即無漏業。四法智忍離貪欲,

  八無間道十二思,唯能滅盡黑之業,

  第九思滅雜白業,離貪禅無間末滅。

  有說地獄受黑業,余欲受業有二種,

  余說見斷即黑業,欲界所生黑白業。

  無學身語業意叁,依次乃爲叁能仁。

  所謂叁種諸妙行,實則即是叁清淨。

  身之業等不善業,承許名爲叁惡行,

  貪心等雖非爲業,亦是意之叁惡行,

  與之相反爲妙行,彼等籠統而歸納,

  如應善與不善業,佛說各有十業道。

  六種不善無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

  七種善業具二種,等持所生無表色,

  所有加行具有表,無表不定後行反。

  加行叁根本所生,貪等彼後即生故。

  善業加行及後行,均由無貪嗔癡生。

  殺生害心與粗語,皆由嗔心而究竟,

  邪淫貪心不予取,均由貪心而圓滿,

  邪見由癡而究竟,余者以叁而圓滿,

  基爲衆生與受用,名色以及名稱也。

  提前同時而死亡,因無正行生他身,

  軍兵等爲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

  殺生即是故意中,無誤殺害他衆生;

  不予取以力暗竊,他財據爲己所有;

  欲想前往非行處,所行邪淫有四種;

  妄語即轉他想法,詞義明顯被了知。

  眼耳意識叁覺知,次第說見聞知覺。

  離間即爲分他者,染汙性心之詞語,

  粗語則指刺耳語,所有染汙皆绮語,

  他許除此染汙性,如妄歌戲與惡論。

  貪心顛倒圖他財,害心即于衆生嗔,

  視善不善不存在,即是所謂之邪見。

  意叁唯一乃是道,身語七種亦爲業。

  唯以邪見斷善根,所斷欲界俱生善,

  誹謗因果而斷絕,所有均是次第斷。

  人中叁洲男女斷,見行斷至不具善,

  恢複則依疑有見,造無間罪非即生。

  思與不善一至八,頓時一同而産生,

  與善一至十之間,非與一八五俱生。

  地獄绮語與粗語,及害心以二式具,

  貪心邪見隱蔽具,北俱盧洲有叁種,

  第七明顯亦存在,其余欲界十不善。

  叁善業則于一切,亦以隱蔽現行式,

  無色無想天衆生,以隱蔽式具七業,

  余處則以現行式,地獄北俱盧洲除。

  承許一切均産生,增上等流異熟果,

  痛苦之故殺害故,無威嚴故果叁種。

  貪心所生身語業,邪命難淨故另說,

  設若貪圖資具引,與經違故非如是。

  斷道有漏業五果,無漏業則具四果,

  余有漏善不善四,無漏余無記具叁。

  善業之果爲善等,次第有四二叁果,

  不善業生善法等,依次具二叁四果,

  無記業生善法等,彼等具二叁叁果。

  過去一切具四果,現業未來亦複然。

  現業二果未生業,果未來則爲叁果。

  自地之業果爲四,他地則爲叁與二。

  有學有學等叁果,無學業果有學等,

  次第有一叁二果,余有學等二二五。

  見斷彼等叁四一,修斷業生彼等果,

  次第爲二四與叁,非斷彼等一二四。

  非理業即染汙性,有謂失軌亦複然。

  一業能引一生世,滿業則可有多種。

  無心之定非引業,得繩亦非爲引業。

  無間罪之諸業障,強烈煩惱與惡趣,

  無想天衆北俱洲,承許此等爲叁障。

  無間罪業叁洲有,不許黃門等具有,

  缺少恩德少慚故,余障五趣中皆有。

  破僧即令不和睦,自性不相應行法,

  非煩惱性無記法,彼與所破僧衆具。

  彼之罪業爲妄語,彼與破者真實具,

  中劫成熟無間獄,造多無間害亦增。

  比丘見行具戒者,破于他處凡夫衆,

  堪忍他師與他道,破界彼住僅一日。

  許彼爲破*輪僧,贍部洲有九等成,

  破羯磨僧叁洲有,彼以八者以上成。

  初末二大尊者前,佛已涅槃未結界,

  于上此等六時中,破*輪僧不出現。

  于利益及功德田,舍棄令彼無有故。

  變性殺之亦犯罪,月經中生者爲母。

  以打佛心非無間,擊後得羅漢亦非,

  造無間罪則無法,獲得離貪之果位。

  爲破僧衆說妄語,承許彼爲最重罪,

  所有世間善業中,有頂禅心果最大。

  染汙母亦無學尼,殺定菩薩有學聖,

  奪僧合食毀佛塔,此等即近無間罪。

  于得無來羅漢忍,成爲極重之障礙。

  從修妙相之業起,即名住定之菩薩,

  投生善趣貴族家,根足轉男憶宿世,

  不退彼即贍洲男,觀現量佛思所生,

  余百劫中方能引,每一妙相百福生。

  寶髻燃燈毗屍佛,叁阿僧祇劫末出,

  最初乃大釋迦佛。以大悲心施一切,

  以此圓滿布施度,具貪雖然斷肢體,

  亦不心亂忍戒度,贊星勝佛精進度,

  無間等持靜慮度,爾時之心智慧度。

  叁福稱爲福德業,彼事如同業道也…

《俱舍論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論釋 總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