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活性與佛性(陳國鎮)▪P3

  ..續本文上一頁>

  

由六祖與神秀在《六祖壇經》〈自序品〉的兩個著名偈子,可以看出兩人的心靈活性的差距。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言下處處有相、有行、有求,許多努力的目標,使心靈顯得窒礙而不自在。比起神秀,六祖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其空靈灑脫!即使走在萬丈紅塵裏,能有這樣的心靈,人生依然了脫自在。因此,當惠能聽到五祖弘忍爲他講解《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立刻了悟而歎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是無限活性,也就是佛性。而萬法之所以能生是心無所住,所以「離識成佛」,就在遠離一切識執,恢複心靈一切具足的活性,此即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者即無限活性之謂也。

  

  

若以前節的變異度而言,佛經所說的證悟方法,無非是教導人如何將有限的心靈,證到變異度無限大的途徑,也就是如何使心靈的碎維數,變成無限大的修證法門。佛法處處之所指,途徑雖殊,但畢竟之旨總歸是無限活性的體現。潛心學佛者,固然要明了此義,即使初學者也應當深明此義,才不致妄入歧途,徒勞無功。

  

  

六、修行途徑與活性

  

  

修行是爲了恢複無限活性,而可走的途徑非常多,可從六根、六塵、八識修證;可從空、假、中叁觀一心修證;可從四聖谛「苦、集、滅、道」修證;可從五蘊「色、受、想、行、識」修證;可從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修證;可循十二因緣法,層層了觀解脫修證;可身口意如一,持一咒或一佛號,至誠不渝而修證;可靜觀知覺者與被知者而修證;可參照法本精進不懈修證等等,任何一途皆可引人出纏去縛,了脫自在而深悟自性。凡此種種方便途徑,都可以在世間的生活中俯拾題材,隨機修證到心靈的無限活性,因此說「佛法在世間,亦不離世間覺」。

  

  

能覺即能認識自性的本來面目,前述正覺是無所住妙性的複顯,任何人修行到親證實相,即恢複了心靈的無限活性。當叁界六道衆生開始修行時,各有不同的執著,也就是各有其可量化的有限活性。如圖(十二)所示之起修,衆生的品類不同,所以各有不等的活性,在修行正途精進的曆程,活性會逐漸增長;若修行誤入歧途,虛線部份表示活性可能降低,而産生更大的執迷不悟。累劫若能精進修持,活性就疊級上升。一旦頓悟識了本性,即從有限的心靈活性頓入無限的活性,這就是證悟。證悟的自性與佛性完全等同,即使未悟時,衆生的自性與佛性也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所以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只是被無明垢所掩蓋,使心靈有所罣礙不能明了自在,活性有限製而已。

  

  

  

  

  

  

圖十二

  

  

徹底覺悟後達到圓滿清淨再出菩提路,則是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入叁界六道普度衆生。此時的覺行不再是迷惑的凡夫行,如圖(十二)以實線標示,表示乘著願力任運著不等的活性,出現在各道的世界裏度化相應的衆生。

  

  

  

七、入世的活性舉隅

  

  

世間萬象雖然都是幻相世界,佛性在相中依然存在,不曾減損,只是受了限製,呈現有限的活性,這些活性是佛性在相上的展現。一切文化及社會的生命力,無不是這點活性的表現。若要論列實例,則多得不勝枚舉,在此僅略舉數則,以概略說明活性的存在和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目的何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啓迪人心的領悟、應變和創造的活力,不是在培養依循記誦的保守心態,也就是要養成國民的心靈活性。因此從佛法的旨趣來看,具有啓迪活性的教育措施,其實就在追求佛性的提升。

  

  

工商企業隨著時空的變異,表面上不斷在追求利潤和永續經營,其實所依賴的根本是團隊的應變活力,隨時能發掘問題、解決事情、轉化危機、創造前景,使企業能繼續生存發展。所以人的活性才是企業真正要永續經營的根本,正常的企業發展就是佛性的發展,企業真正成就的是人而不是事業,事業只不過是方便法門而已。它可以因時代、空間、種族、文化而千差萬別,既可創造它,也可廢除它。事業是爲人而設的,不是要人遷就的人文活動。

  

  

市場的活動在滿足大衆各種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因此必須有多樣化與應變的生機,在維護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下,充份放任市場的活動自由競賽,使市場經營者能發揮心靈的活性,感覺市場的供需發展趨向,因應所求而變革,以符合大衆的需求,所以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活動,正是順乎佛性展現的市場潮流。

  

  

政治的體製若能規避獨裁專製,包容各種意見,允許各種嘗試,就能應付社會的環境變遷和生存需求。回顧古今中外的曆史,唯有現行的民主政治製度的理想,才具有這樣的共識和活性。若能實踐真正的民主政治,不僅個人能發揮活性,社會也會有充份的活力,因爲民主政治真正的基礎是智慧、慈愛和能容的素養,所以民主政治的活性,也是人類的佛性尋求了數千年之後,琢磨而得的佛性政治體製。

  

  

生命科學一直以研究生物體內物質的含量、變化和銜接爲重要的課題,不知道界定生命的准則爲何。長久以來生命科學只是物質科學的推廣研究,生命一直是被物化的現象,這種研究態度抹煞了生命的主導和應變的活性,這點活性也就是佛性在物性的肉體上所顯化的變異度。因此研究生命科學而不考慮生物體的生理變異度,就無法接觸到生命的內涵,了悟生命的意義。

  

  

數十年來,資訊科技積極尋求電腦的人工智能,但是並未有長足的進展,對生命體的智能也沒有更深的了解,智能者究系何物也?用物質作成的各種電腦元件,能不能具備人工智能?從事科技的人相信這是「可能的事」,但是從佛性的體悟來看,則絕無可能。因爲所謂人工智能就是人的活性,既然是活性,就不是因循一定法則的心靈運作,所以無法必然掌握它。電腦無論怎麼想要人性化,只要它必須因循法則,就無法替代人的活性。想要將電腦人性化的期望,不是佛性的自然發展,而人類的妄想。電腦的進步只在幫助人做理性的複雜工作,不能取代人類的靈感或創意。

  

  

論及待人接物之誼,自古就有賢哲勸人,常要留給人叁分余地,這片余地就是您我皆可善用以求變通的空間。人是何其複雜而多變的生命系統,誰能料准一切而斷言無誤?若將一切狀況認定不變,彼此的交誼就毫無活性可言,一旦遇到例外的狀況,就會動搖交誼而無法共事。所以處世待人預留一片可以轉寰的天空,也就是佛性的處世之道。

  

  

個人獨處時貴在虛懷若谷、安泰無著。能虛懷若谷,就能出現靈感、轉機或創意;能安泰無著,就能複性如初,無所罣礙,這才是有活性的自處之道。而鑽營算計、推敲思議等的用心方式,就與佛性悖離而行。

  

  

類似的實例多得不勝枚舉,無一不需要有活性始可存活于世間,而爲人類所接受及渴求。因爲活性是人性的實相,舍棄了活性就等于舍棄了人性。人世間的文化都是人類心靈活性的自然表現,明白這些事相背後的真實基礎,即明了佛性之普遍存在與永恒不滅。所以想要學佛證道,在有相世界裏就要認識和體現相的活性。「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從相的活性即可證悟佛性。

  

  

  

八、結語

  

  

前面所論僅及于人類行爲,事實上以變異度之多寡而言,在物質世界也有許多現象可資說明。根據海森堡「測不准原理」,原子世界處處皆有其不准度或變異度,也就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活性。大至銀河與宇宙,其不可預知者亦多。從佛法的視野觀之,存于叁界之形形色色,各具一定的活性,只是時空尺度大小不等,有「天上一日,地下千年」之別耳。

  

  

借著修習佛法,將自我的層層束縛予以解脫,不僅可以拓展人類有限的生命認定,也可以了悟短暫的生命其實也離不開佛性的表現。在本文中,稱這點局促的佛性爲「活性」。何人無佛性?何事無佛性?何物無佛性?在《般若波羅密心要經》中,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子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古來實證大德也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又有「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之詠歎。舉目四望,皆是無情說法,也是妙有或活性在說法,因此了解活性與佛性等義,何需遠道求佛?拈花微笑之例,身邊俯拾皆是,而生命之奧妙也盡起于究竟空性中。

  

  

  

九、志謝

  

  

能草就此文,應感謝郭正典大夫提供變異度的概念,並提供許多相關文獻;也需向梁乃崇教授致謝,得他一番提點與討論,才使我有成文的心得。

  

  

  

十、參考資料

  注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二:《大方廣圓覺經》

  叁:《維摩诘所說經》

  四:《六祖壇經》

  五:《第二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六: R. Pool: Is It Healthy to Be Chaotic

  , Science,vol.243,P604-607, 3 Feb. 1989

  七: A.L. Goldberger: Is the Normal Heartbeat Chaoticor Ho-meostatic

   Union Physiol. Sci./Am Physiol. Soc., Vol. 6/April 1991

  八: Z. Ori, G. Monir, J. Weiss, X. Sayhouni, D.H. Sin- ge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Frequency Domain Ana- l ysis)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 Vol.10,No.3, P499-537, Aug. 1992

  九: M.F. Barnsley, .L. Devaney, B.B. Mandelbrot, H.O. Peitgen, D. Saupe, R .F. Voss: The Science of Fra- ctal Images, pp27-44, Springer-Verlag

  

《活性與佛性(陳國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