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六祖与神秀在《六祖坛经》〈自序品〉的两个著名偈子,可以看出两人的心灵活性的差距。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言下处处有相、有行、有求,许多努力的目标,使心灵显得窒碍而不自在。比起神秀,六祖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其空灵洒脱!即使走在万丈红尘里,能有这样的心灵,人生依然了脱自在。因此,当惠能听到五祖弘忍为他讲解《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立刻了悟而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能生万法」的自性就是无限活性,也就是佛性。而万法之所以能生是心无所住,所以「离识成佛」,就在远离一切识执,恢复心灵一切具足的活性,此即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者即无限活性之谓也。
若以前节的变异度而言,佛经所说的证悟方法,无非是教导人如何将有限的心灵,证到变异度无限大的途径,也就是如何使心灵的碎维数,变成无限大的修证法门。佛法处处之所指,途径虽殊,但毕竟之旨总归是无限活性的体现。潜心学佛者,固然要明了此义,即使初学者也应当深明此义,才不致妄入歧途,徒劳无功。
六、修行途径与活性
修行是为了恢复无限活性,而可走的途径非常多,可从六根、六尘、八识修证;可从空、假、中三观一心修证;可从四圣谛「苦、集、灭、道」修证;可从五蕴「色、受、想、行、识」修证;可从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证;可循十二因缘法,层层了观解脱修证;可身口意如一,持一咒或一佛号,至诚不渝而修证;可静观知觉者与被知者而修证;可参照法本精进不懈修证等等,任何一途皆可引人出缠去缚,了脱自在而深悟自性。凡此种种方便途径,都可以在世间的生活中俯拾题材,随机修证到心灵的无限活性,因此说「佛法在世间,亦不离世间觉」。
能觉即能认识自性的本来面目,前述正觉是无所住妙性的复显,任何人修行到亲证实相,即恢复了心灵的无限活性。当三界六道众生开始修行时,各有不同的执着,也就是各有其可量化的有限活性。如图(十二)所示之起修,众生的品类不同,所以各有不等的活性,在修行正途精进的历程,活性会逐渐增长;若修行误入歧途,虚线部份表示活性可能降低,而产生更大的执迷不悟。累劫若能精进修持,活性就迭级上升。一旦顿悟识了本性,即从有限的心灵活性顿入无限的活性,这就是证悟。证悟的自性与佛性完全等同,即使未悟时,众生的自性与佛性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只是被无明垢所掩盖,使心灵有所罣碍不能明了自在,活性有限制而已。
图十二
彻底觉悟后达到圆满清净再出菩提路,则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入三界六道普度众生。此时的觉行不再是迷惑的凡夫行,如图(十二)以实线标示,表示乘着愿力任运着不等的活性,出现在各道的世界里度化相应的众生。
七、入世的活性举隅
世间万象虽然都是幻相世界,佛性在相中依然存在,不曾减损,只是受了限制,呈现有限的活性,这些活性是佛性在相上的展现。一切文化及社会的生命力,无不是这点活性的表现。若要论列实例,则多得不胜枚举,在此仅略举数则,以概略说明活性的存在和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目的何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启迪人心的领悟、应变和创造的活力,不是在培养依循记诵的保守心态,也就是要养成国民的心灵活性。因此从佛法的旨趣来看,具有启迪活性的教育措施,其实就在追求佛性的提升。
工商企业随着时空的变异,表面上不断在追求利润和永续经营,其实所依赖的根本是团队的应变活力,随时能发掘问题、解决事情、转化危机、创造前景,使企业能继续生存发展。所以人的活性才是企业真正要永续经营的根本,正常的企业发展就是佛性的发展,企业真正成就的是人而不是事业,事业只不过是方便法门而已。它可以因时代、空间、种族、文化而千差万别,既可创造它,也可废除它。事业是为人而设的,不是要人迁就的人文活动。
市场的活动在满足大众各种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有多样化与应变的生机,在维护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下,充份放任市场的活动自由竞赛,使市场经营者能发挥心灵的活性,感觉市场的供需发展趋向,因应所求而变革,以符合大众的需求,所以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活动,正是顺乎佛性展现的市场潮流。
政治的体制若能规避独裁专制,包容各种意见,允许各种尝试,就能应付社会的环境变迁和生存需求。回顾古今中外的历史,唯有现行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才具有这样的共识和活性。若能实践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仅个人能发挥活性,社会也会有充份的活力,因为民主政治真正的基础是智慧、慈爱和能容的素养,所以民主政治的活性,也是人类的佛性寻求了数千年之后,琢磨而得的佛性政治体制。
生命科学一直以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含量、变化和衔接为重要的课题,不知道界定生命的准则为何。长久以来生命科学只是物质科学的推广研究,生命一直是被物化的现象,这种研究态度抹煞了生命的主导和应变的活性,这点活性也就是佛性在物性的肉体上所显化的变异度。因此研究生命科学而不考虑生物体的生理变异度,就无法接触到生命的内涵,了悟生命的意义。
数十年来,资讯科技积极寻求电脑的人工智能,但是并未有长足的进展,对生命体的智能也没有更深的了解,智能者究系何物也?用物质作成的各种电脑元件,能不能具备人工智能?从事科技的人相信这是「可能的事」,但是从佛性的体悟来看,则绝无可能。因为所谓人工智能就是人的活性,既然是活性,就不是因循一定法则的心灵运作,所以无法必然掌握它。电脑无论怎么想要人性化,只要它必须因循法则,就无法替代人的活性。想要将电脑人性化的期望,不是佛性的自然发展,而人类的妄想。电脑的进步只在帮助人做理性的复杂工作,不能取代人类的灵感或创意。
论及待人接物之谊,自古就有贤哲劝人,常要留给人三分余地,这片余地就是您我皆可善用以求变通的空间。人是何其复杂而多变的生命系统,谁能料准一切而断言无误?若将一切状况认定不变,彼此的交谊就毫无活性可言,一旦遇到例外的状况,就会动摇交谊而无法共事。所以处世待人预留一片可以转寰的天空,也就是佛性的处世之道。
个人独处时贵在虚怀若谷、安泰无着。能虚怀若谷,就能出现灵感、转机或创意;能安泰无着,就能复性如初,无所罣碍,这才是有活性的自处之道。而钻营算计、推敲思议等的用心方式,就与佛性悖离而行。
类似的实例多得不胜枚举,无一不需要有活性始可存活于世间,而为人类所接受及渴求。因为活性是人性的实相,舍弃了活性就等于舍弃了人性。人世间的文化都是人类心灵活性的自然表现,明白这些事相背后的真实基础,即明了佛性之普遍存在与永恒不灭。所以想要学佛证道,在有相世界里就要认识和体现相的活性。「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从相的活性即可证悟佛性。
八、结语
前面所论仅及于人类行为,事实上以变异度之多寡而言,在物质世界也有许多现象可资说明。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原子世界处处皆有其不准度或变异度,也就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活性。大至银河与宇宙,其不可预知者亦多。从佛法的视野观之,存于三界之形形色色,各具一定的活性,只是时空尺度大小不等,有「天上一日,地下千年」之别耳。
借着修习佛法,将自我的层层束缚予以解脱,不仅可以拓展人类有限的生命认定,也可以了悟短暂的生命其实也离不开佛性的表现。在本文中,称这点局促的佛性为「活性」。何人无佛性?何事无佛性?何物无佛性?在《般若波罗密心要经》中,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古来实证大德也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又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咏叹。举目四望,皆是无情说法,也是妙有或活性在说法,因此了解活性与佛性等义,何需远道求佛?拈花微笑之例,身边俯拾皆是,而生命之奥妙也尽起于究竟空性中。
九、志谢
能草就此文,应感谢郭正典大夫提供变异度的概念,并提供许多相关文献;也需向梁乃崇教授致谢,得他一番提点与讨论,才使我有成文的心得。
十、参考资料
注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二:《大方广圆觉经》
三:《维摩诘所说经》
四:《六祖坛经》
五:《第二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
六: R. Pool: Is It Healthy to Be Chaotic
, Science,vol.243,P604-607, 3 Feb. 1989
七: A.L. Goldberger: Is the Normal Heartbeat Chaoticor Ho-meostatic
Union Physiol. Sci./Am Physiol. Soc., Vol. 6/April 1991
八: Z. Ori, G. Monir, J. Weiss, X. Sayhouni, D.H. Sin- ge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Frequency Domain Ana- l ysis)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 Vol.10,No.3, P499-537, Aug. 1992
九: M.F. Barnsley, .L. Devaney, B.B. Mandelbrot, H.O. Peitgen, D. Saupe, R .F. Voss: The Science of Fra- ctal Images, pp27-44, Springer-Verlag
《活性与佛性(陈国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