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是心包经上内关到曲泽的频率响应曲线,四张图是四位受测者的结果,在低频处的十次测量值,前两人的曲线很分散,后两人的曲线却很集中。临床诊断的诠释是曲线分散的人,他的相关脏象比较健康;而曲线集中的人,他的相关脏象有些异常。就变异度而言,曲线分散的情形其变异度较大,曲线密集的其变异度较小。易言之,健康的脏象呈现较大的变异度(D值大),病态的脏象呈现较小的变异度( D值小)。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三、生理与病理的变异度
近十余年来,许多医学及科学家从事各项生理变异度的研究,皆发现病理状态的变异度都比较小,而常态生理皆有比较大的变异度,例如前述心脏病的心电图、癫痫症的脑电图、病态脏象的经络频率响应图等,都出现变异度降低的现象;又如血友病患的白血球数,比常人的白血球数目固定而无变化;肿瘤细胞也比正常细胞的活动性要有规律。
因此,有人推论柏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的手足颤抖,可能是他的肌肉电生理的变异度降低,只剩下少数几个频率的响应,当大脑不断输出各种信息时,手足只对少数频率的信息产生共振,形成颤抖不停的特异现象。
人类老化过程中,也可能是不断地消失变异度,使人体或生物体应变的能力逐渐减退,越来越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只能从事少数而简单的动作或工作,无法应付多变而快速的事物。
四、心理的变异度
在心理学上,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变异度,以了解心理状态差异的研究尚少,但是少数已知的结果,也提供了良好的启示。例如要一个人在高低两音任意出现的情况下,辨认其中一音,则其脑电图的变异度较低;而要他忽略某音时,其脑电图的变异度却比较高。又如闭目休息时的脑电图,其碎形维数为D=2.3;跳几个数倒数数目时则D=2.9。这显示心理在兼顾各种状况时,其脑电图的变异度较大,而在安静或专注时变异度则减小。
由「十二因缘法」来看生理的变异度,心灵愈深入到「六入」以下的生命体时,在人身上所量到的各种信息的变异度就比较大;反之,心灵愈脱离「六入」以下的生命体时则身体的变异度即减小。就身体而言,变异度大则生理比较健康灵活,即是活化的生理状态。活化程度称为「活性」,可以用碎形维数D来表示活性的量化值;当生理的变异度减小时,则正常的生理反应会呆滞些,相同的动作一再重复,这与物体的响应相似。身体的这种变化可以称为「物化」,因为它呈现较明显的物质特性。
对于任何生物体,生理活性即指其生理系统能应变各种刺激时,所具有的变异度或生理信息的碎形维数;而心理活性即心理系统能应变的变异度。所谓生理信息即指在身体上能度量的信息,从「十二因缘法」来看,即「六入」之下的身心现象;至于六入以上的心灵活性,则无法被仪器量到。当心灵愈不执着于身体时,就愈有活性;反之,当心灵愈执着于身体时,身体的活性变大了,但是心灵的活性就愈受限制。在佛法里,不能超出三界的心灵,其活性毕竟还受无明壳的限制,不能达到无所住的活性。悟道即觉悟有无明壳与超越无明壳的活性差异,在下一节里引述佛经的章句,就可以明白经义之所指者,唯此而已。
五、佛性之所指
佛性者,何谓耶?有的人说法偏空性,有的人说法偏妙有,两厢说法似乎都偏一端;实相则是真空与妙有一体圆满,不相违逆。因众生未挣脱心识的牵缠,所以佛经通常以引人觉悟空性为要,先扫除心识的障碍,恢复无罣碍的心灵,展现无限的活性,再畅说妙有的世界,才能使人体会空有一如的圆满境界。无限活性即是真空妙有,因为「无限」的实证即「真空」的体性证,「活性」的实践即「妙有」的随缘行。
要体证无限即心灵,不可着相,也不可执法,佛经中处处指引者皆是如此的教导,以下即引述之:《金刚经》有「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说明菩萨的心地不着于相。菩萨的行止是「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即菩萨的行止无我执亦无法执。
从相入性在《金刚经》中,也有一偈可以体会,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能见诸相非相,即超越「相的执着」,体悟自性的非相,而如来性就自然显露,所以佛性绝非相的塑造,故不可循着相塑出佛性。相包括实物、颜色、形象、语言、文字、概念、逻辑、公设、原理等一切可被知觉的东西。
所谓如来性,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也有一段精辟的对白:「『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段说明无上正等正觉根本没有定法可以命名或执取,说它是法却是非法,说它是非法它又是非非法,了然清净,无可言说与思惟,由此而知贤圣之差别,非以其执掌之相的多寡而区分,而以其不执着的活性而显出差等,贤者未超出三界,圣者已超出三界。三界未出,皆有缠缚,心灵还不能自在解脱,活性仍然自设限制。
经由不执相、不执法而生出清净心,在《金刚经》中也有明白地叙述:「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的心才是无限活性的心。
佛有五眼,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至佛眼,层层解脱执着,以至无所住的佛眼,都是实修过程必然展现的活性。
不仅色尘不可执,法尘亦不可执,例如执着时间就是执着法相,依然不是真解脱,所以佛说:「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泯除时间相即泯除生灭相,无生灭即超越生灭的约束,也就是恢复万有皆如的心灵活性。
在《大方广圆觉经》〈普贤菩萨品〉中,佛告诸菩萨及众生,如何离相离法以至于彻底究竟:「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必须做到离心亦离,才可彻底泯除幻执。此时心灵空荡荡,无可无不可,就是无限活性的心灵体现。
维摩诘以居士身善说方便,游戏于大寂灭海,随所遇众生即方便度化。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中记述他与诸修行菩萨酬问如何是胜义的入不二法门:「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已经说得很彻底了,但是维摩诘居士更以身体力行来显喻:「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出执着之门,即从有限活性直入无限活性之门。
《活性与佛性(陈国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