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心包經上內關到曲澤的頻率響應曲線,四張圖是四位受測者的結果,在低頻處的十次測量值,前兩人的曲線很分散,後兩人的曲線卻很集中。臨床診斷的诠釋是曲線分散的人,他的相關髒象比較健康;而曲線集中的人,他的相關髒象有些異常。就變異度而言,曲線分散的情形其變異度較大,曲線密集的其變異度較小。易言之,健康的髒象呈現較大的變異度(D值大),病態的髒象呈現較小的變異度( D值小)。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叁、生理與病理的變異度
近十余年來,許多醫學及科學家從事各項生理變異度的研究,皆發現病理狀態的變異度都比較小,而常態生理皆有比較大的變異度,例如前述心髒病的心電圖、癫痫症的腦電圖、病態髒象的經絡頻率響應圖等,都出現變異度降低的現象;又如血友病患的白血球數,比常人的白血球數目固定而無變化;腫瘤細胞也比正常細胞的活動性要有規律。
因此,有人推論柏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的手足顫抖,可能是他的肌肉電生理的變異度降低,只剩下少數幾個頻率的響應,當大腦不斷輸出各種信息時,手足只對少數頻率的信息産生共振,形成顫抖不停的特異現象。
人類老化過程中,也可能是不斷地消失變異度,使人體或生物體應變的能力逐漸減退,越來越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只能從事少數而簡單的動作或工作,無法應付多變而快速的事物。
四、心理的變異度
在心理學上,探討各種心理現象的變異度,以了解心理狀態差異的研究尚少,但是少數已知的結果,也提供了良好的啓示。例如要一個人在高低兩音任意出現的情況下,辨認其中一音,則其腦電圖的變異度較低;而要他忽略某音時,其腦電圖的變異度卻比較高。又如閉目休息時的腦電圖,其碎形維數爲D=2.3;跳幾個數倒數數目時則D=2.9。這顯示心理在兼顧各種狀況時,其腦電圖的變異度較大,而在安靜或專注時變異度則減小。
由「十二因緣法」來看生理的變異度,心靈愈深入到「六入」以下的生命體時,在人身上所量到的各種信息的變異度就比較大;反之,心靈愈脫離「六入」以下的生命體時則身體的變異度即減小。就身體而言,變異度大則生理比較健康靈活,即是活化的生理狀態。活化程度稱爲「活性」,可以用碎形維數D來表示活性的量化值;當生理的變異度減小時,則正常的生理反應會呆滯些,相同的動作一再重複,這與物體的響應相似。身體的這種變化可以稱爲「物化」,因爲它呈現較明顯的物質特性。
對于任何生物體,生理活性即指其生理系統能應變各種刺激時,所具有的變異度或生理信息的碎形維數;而心理活性即心理系統能應變的變異度。所謂生理信息即指在身體上能度量的信息,從「十二因緣法」來看,即「六入」之下的身心現象;至于六入以上的心靈活性,則無法被儀器量到。當心靈愈不執著于身體時,就愈有活性;反之,當心靈愈執著于身體時,身體的活性變大了,但是心靈的活性就愈受限製。在佛法裏,不能超出叁界的心靈,其活性畢竟還受無明殼的限製,不能達到無所住的活性。悟道即覺悟有無明殼與超越無明殼的活性差異,在下一節裏引述佛經的章句,就可以明白經義之所指者,唯此而已。
五、佛性之所指
佛性者,何謂耶?有的人說法偏空性,有的人說法偏妙有,兩廂說法似乎都偏一端;實相則是真空與妙有一體圓滿,不相違逆。因衆生未掙脫心識的牽纏,所以佛經通常以引人覺悟空性爲要,先掃除心識的障礙,恢複無罣礙的心靈,展現無限的活性,再暢說妙有的世界,才能使人體會空有一如的圓滿境界。無限活性即是真空妙有,因爲「無限」的實證即「真空」的體性證,「活性」的實踐即「妙有」的隨緣行。
要體證無限即心靈,不可著相,也不可執法,佛經中處處指引者皆是如此的教導,以下即引述之:《金剛經》有「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說明菩薩的心地不著于相。菩薩的行止是「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即菩薩的行止無我執亦無法執。
從相入性在《金剛經》中,也有一偈可以體會,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能見諸相非相,即超越「相的執著」,體悟自性的非相,而如來性就自然顯露,所以佛性絕非相的塑造,故不可循著相塑出佛性。相包括實物、顔色、形象、語言、文字、概念、邏輯、公設、原理等一切可被知覺的東西。
所謂如來性,在《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也有一段精辟的對白:「『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此段說明無上正等正覺根本沒有定法可以命名或執取,說它是法卻是非法,說它是非法它又是非非法,了然清淨,無可言說與思惟,由此而知賢聖之差別,非以其執掌之相的多寡而區分,而以其不執著的活性而顯出差等,賢者未超出叁界,聖者已超出叁界。叁界未出,皆有纏縛,心靈還不能自在解脫,活性仍然自設限製。
經由不執相、不執法而生出清淨心,在《金剛經》中也有明白地敘述:「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的心才是無限活性的心。
佛有五眼,從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至佛眼,層層解脫執著,以至無所住的佛眼,都是實修過程必然展現的活性。
不僅色塵不可執,法塵亦不可執,例如執著時間就是執著法相,依然不是真解脫,所以佛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泯除時間相即泯除生滅相,無生滅即超越生滅的約束,也就是恢複萬有皆如的心靈活性。
在《大方廣圓覺經》〈普賢菩薩品〉中,佛告諸菩薩及衆生,如何離相離法以至于徹底究竟:「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必須做到離心亦離,才可徹底泯除幻執。此時心靈空蕩蕩,無可無不可,就是無限活性的心靈體現。
維摩诘以居士身善說方便,遊戲于大寂滅海,隨所遇衆生即方便度化。在《維摩诘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中記述他與諸修行菩薩酬問如何是勝義的入不二法門:「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已經說得很徹底了,但是維摩诘居士更以身體力行來顯喻:「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出執著之門,即從有限活性直入無限活性之門。
《活性與佛性(陳國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