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現代實驗數據探討佛家六道輪回存在問題(王守益)▪P2

  ..續本文上一頁

  

(五)簡結:瓦巴博士一個人已經作了如上所述一千多人的案例,這些案例的高度精確性已足以肯定轉世概念的真實性。

  

  

  

叁、錄音機錄取靈界聲音法(EVP)──靈魂存在性的確定

  

  

(一)1959年瑞士的福瑞德(Friedrich Jurgenson)在森林中錄取鳥類聲音的時候,發現錄到了人類的聲音,而且其中之一是他已故母親的聲音。她說:「福瑞德,你正被監視著。」他又錄到各種語言,如瑞士語、德語及拉丁語等 (請參看謝爾門 Harold Sherman著的《死者仍活著》「The Dead Are Alive」 p.4,(Fauscett GoldMedal, New York,1981)。

  

  

(二)1965年間,盧底弗博士(Konstantin Raupe),曾和福瑞德一起作了很多錄音。盧博士是一位德國籍的心理學家,也是很多哲學書的作者。盧博士又到他德國住家附近作了極爲大量的錄音作品。由于有很多科學家及工程師的幫助,他們分析約八千余種靈界的聲音,作成一本劃時代的書《突破》(Breakthrough)。此書後來激發了很多熟悉電子技術的研究人員從事這種研究,而且都得到類似有意義的結果。

  

  

(叁)這些研究人員中有一位博列爾(G. Gilbert Bonner),是英國人。他曾作過數千次錄音,其中很多都是差不多長達30分鍾的對話。在有些對話中,對方的年齡、性別甚至于人格特性都可以很清楚地鑒定出來,是曾在地球上活過的人。他們表示能看見人類,有時還顯示一些未來將發生的事。

  

  

(四)在美國方面最先作此研究的是拉摩洛克斯(Lamoreaux)兩兄弟,即約瑟夫(Joseph)與麥克(Mike),都是華盛頓州人。他們也錄了好幾千次錄音,也收到很多訊息。他們的一位朋友瑞米(J. Remich)因意外事件過世。他們能與他通訊。有一次他們問瑞米他那裏有沒有生活規則,如像「十誡」這一類的規律。瑞米的錄音答案是:「有的」,接著錄下來的音是:「有六條規律:

  

  

第一條是要生活得像你是每一個人一部份一樣。

  

第二條是要幫助每一個人。

  

第叁條是不要讓每一個人覺得孤獨。

  

第四條是要愛每一個人。

  

第五條是要原諒每一個人

  

第六條是要生活得像你是和每一個人在一起,而每一個人又是和上帝在一起。」

  

  

(五)有一個「超感官覺察基金會」(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簡稱ESP ),威爾奇(William Welch )曾寫過《超感官覺察手冊》。他作過很多靈界語音的錄音,是《與死者交談》(Talk with the dead, Pinnacle Publishing )一書的作者,也是好萊塢著名的電影劇本作家。威爾奇曾說他收到過二萬多靈界聲音而且和他們交談。他表示如果照他的簡單方法去作,他認爲一定可以達到通話的成效,也許時間需要久一點。

  

  

(六)簡結:由上述五點知道,世界各國已有很多人都利用錄音機在作靈界聲音的錄音,而且已經錄到數以萬計的靈界聲音。這些事實應可充分肯定靈界人物(靈魂)的存在性。

  

  

  

四、輪回觀念與科學理念的相容性

  

  

輪回觀念與科學理念的相容性,要說明這種相容性必須先對科學的含義作出相當深入的界定。科學的含義可以從它的本義與泛義來陳述。

  

  

(一)科學的本義

  

  

科學可以說是以「可以複製(reproducible)的實驗」爲基礎的學問。從這個基礎可以得出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科學所談的量,特別是自然科學所談的量(如某物理量),必然是有一個直接或間接的「操作型」(operational)的定義。又因有了操作型定義,這個「量」就可被量度,也就是有單位、數量以及量度時所産生的誤差範圍。所以簡單地說科學的本義必須是「可操作」的。如果不是「操作性」的,無論多麼嚴謹,也不應該叫科學。下舉一數學例子來作說明。

  

  

例如數學上可以提出一定理:「將一定長之物,日取其半,則萬世而不絕焉」。在數學上此定理應爲正確無誤,因爲無論我們取多久,總有它最後剩下的1/2存在,即萬世而不絕焉。但是,如從物理科學來看,這個定理或敘述則是不合乎「操作性」的,因爲「取其半」不可能「操作」出來,不管怎樣取,總會有一個誤差範圍。縱使用極薄的刀子做切取工具,也無法將該物絕對一半之處的原子切割爲相等二分,因爲原子具有「物質波」的特性,而且因此有測不准原理的影響。假如有誤差範圍,那不必取萬世就必然會取盡了。由此看來,即使是嚴密如數學的某些陳述(或定理),如該陳述不具備操作性,即不與實驗相合,該陳述也就不應被視爲是科學。

  

  

(二)科學的泛義

  

  

以上是就科學的本義來作的考慮。實際上我們也見到有人用「數學科學」(Mathematical Science)的文字。所以在一般用語中,科學的含義是非常廣泛而不拘的,這應屬于泛義科學的範圍。我們所熟知的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等,常常都有成套的理論架構及種種可操作性的定義或指標,借著這些定義或指標,而與觀察所得結果相比較,以不斷對其理論作出修正與改進。這種研究固然沒有自然科學所作的量度那麼精密,量(指標)與量(指標)之間的關系(relations)不但沒有自然定律(physical laws)那麼確定,而且在本質上常是屬于統計性的。但這些學問卻是具有「操作性」的實驗研究(即與觀察所得相比較),所以稱爲社會科學以有別于精確性高與複製性高的自然科學。

  

  

(叁)輪回觀念與科學理念的相容性

  

  

這裏所談的輪回觀念,爲敘述簡便起見,已包含第二之「輪回轉世」,以及第叁中之「靈魂存在」。要檢討輪回觀念與科學是否相容,我們先看看它們是否有沖突性。如A、B兩者相互沖突,則A成立,應表示B不成立;反之亦然,如B成立,表A不成立。現在科學與輪回現象兩者都存在著(見上述),兩者應該是互不沖突的。這互不相沖突的原因,可能是在極爲廣大的人生經驗領域中,它們存在的區域各自不同。如前所述,科學是以可操作的實驗爲其研究範疇。如果談靈魂學,我想至少目前不可能找出一個可以操作(包含量度)的靈魂定義。所以,由于兩者的存在範疇不同,不能用其中之一來否定另一的存在,應該可以各自獨立存在。人生經驗的領域十分廣大,諸如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都是與科學的研究範疇不同,而各自獨立地存在著。

  

  

上面說明輪回觀念與科學理念之間沒有相互沖突性,其實兩者之間還有相通相容之處。由第叁部份我們知道,利用錄音機已可錄取數以萬計的靈界聲音,當然我們也知道錄音機是一種以科學(物理學)爲基礎發展出來的科技産品,藉由這種科技的管道我們才能肯定靈魂的存在性,也可以說靈魂的存在性是通過科學的管道而彰顯的。所以可說它們是相通相容的。

  

  

  

五、輪回生死的全程考量與道德觀

  

  

基于上述第二、叁的事實,我們很自然地會感到需要有全程性輪回生死的輪回觀。我們現可了知,每個人或每個生物從無始以來,都經過了無限多次的輪回轉世,甚至于經過了變貓變狗等輪回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們還不知道下一世要變成甚麼?下一世能夠掌握嗎?又怎樣掌握呢?答案應在于一個「業」字。我們在前面(一)中曾談到輪回轉世的機製是循業顯現,只要我們現在這一世不造惡業,只作善業或消業,下世應該會更好!這是輪回概念下的道德觀。

  

  

消業是修行人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在前面曾談到十法界。其實十法界可用「清淨心」作指標來描述。根據佛學理念,境界愈高就愈清淨,業愈少,輪回之苦也愈小。現大約分爲四等境界列舉于下:

  

  

1.最高清淨,也是到達不二境界的清淨。不輪回。

  

2.往生境界,如凡聖同居土境界。不易輪回,但也不易成佛。

  

3.天道境界,行十善可升天,但不能避免輪回。

  

4.餓鬼、地獄、畜生叁惡道,是由貪瞋癡叁毒所引起。輪回頻繁,受苦極重。

  

  

  

六、結論

  

  

(一)由第二與第叁,我們可以充分認知輪回轉世與靈魂的存在性與真實性。

  

  

(二)在第四中,我們已說明輪回觀念與科學的相容性。

  

  

(叁)由本文主旨衍生出的道德觀可以簡述如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掌握下一世之指導原則。當然如果進一步達到明心見性,那不但超越輪回之苦,更可獲致不生不滅之永恒存在!

  

《由現代實驗數據探討佛家六道輪回存在問題(王守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