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由现代实验数据探讨佛家六道轮回存在问题(王守益)▪P2

  ..续本文上一页

  

(五)简结:瓦巴博士一个人已经作了如上所述一千多人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高度精确性已足以肯定转世概念的真实性。

  

  

  

三、录音机录取灵界声音法(EVP)──灵魂存在性的确定

  

  

(一)1959年瑞士的福瑞德(Friedrich Jurgenson)在森林中录取鸟类声音的时候,发现录到了人类的声音,而且其中之一是他已故母亲的声音。她说:「福瑞德,你正被监视着。」他又录到各种语言,如瑞士语、德语及拉丁语等 (请参看谢尔门 Harold Sherman着的《死者仍活着》「The Dead Are Alive」 p.4,(Fauscett GoldMedal, New York,1981)。

  

  

(二)1965年间,卢底弗博士(Konstantin Raupe),曾和福瑞德一起作了很多录音。卢博士是一位德国籍的心理学家,也是很多哲学书的作者。卢博士又到他德国住家附近作了极为大量的录音作品。由于有很多科学家及工程师的帮助,他们分析约八千余种灵界的声音,作成一本划时代的书《突破》(Breakthrough)。此书后来激发了很多熟悉电子技术的研究人员从事这种研究,而且都得到类似有意义的结果。

  

  

(三)这些研究人员中有一位博列尔(G. Gilbert Bonner),是英国人。他曾作过数千次录音,其中很多都是差不多长达30分钟的对话。在有些对话中,对方的年龄、性别甚至于人格特性都可以很清楚地鉴定出来,是曾在地球上活过的人。他们表示能看见人类,有时还显示一些未来将发生的事。

  

  

(四)在美国方面最先作此研究的是拉摩洛克斯(Lamoreaux)两兄弟,即约瑟夫(Joseph)与麦克(Mike),都是华盛顿州人。他们也录了好几千次录音,也收到很多讯息。他们的一位朋友瑞米(J. Remich)因意外事件过世。他们能与他通讯。有一次他们问瑞米他那里有没有生活规则,如像「十诫」这一类的规律。瑞米的录音答案是:「有的」,接著录下来的音是:「有六条规律:

  

  

第一条是要生活得像你是每一个人一部份一样。

  

第二条是要帮助每一个人。

  

第三条是不要让每一个人觉得孤独。

  

第四条是要爱每一个人。

  

第五条是要原谅每一个人

  

第六条是要生活得像你是和每一个人在一起,而每一个人又是和上帝在一起。」

  

  

(五)有一个「超感官觉察基金会」(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 ),威尔奇(William Welch )曾写过《超感官觉察手册》。他作过很多灵界语音的录音,是《与死者交谈》(Talk with the dead, Pinnacle Publishing )一书的作者,也是好莱坞著名的电影剧本作家。威尔奇曾说他收到过二万多灵界声音而且和他们交谈。他表示如果照他的简单方法去作,他认为一定可以达到通话的成效,也许时间需要久一点。

  

  

(六)简结:由上述五点知道,世界各国已有很多人都利用录音机在作灵界声音的录音,而且已经录到数以万计的灵界声音。这些事实应可充分肯定灵界人物(灵魂)的存在性。

  

  

  

四、轮回观念与科学理念的相容性

  

  

轮回观念与科学理念的相容性,要说明这种相容性必须先对科学的含义作出相当深入的界定。科学的含义可以从它的本义与泛义来陈述。

  

  

(一)科学的本义

  

  

科学可以说是以「可以复制(reproducible)的实验」为基础的学问。从这个基础可以得出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科学所谈的量,特别是自然科学所谈的量(如某物理量),必然是有一个直接或间接的「操作型」(operational)的定义。又因有了操作型定义,这个「量」就可被量度,也就是有单位、数量以及量度时所产生的误差范围。所以简单地说科学的本义必须是「可操作」的。如果不是「操作性」的,无论多么严谨,也不应该叫科学。下举一数学例子来作说明。

  

  

例如数学上可以提出一定理:「将一定长之物,日取其半,则万世而不绝焉」。在数学上此定理应为正确无误,因为无论我们取多久,总有它最后剩下的1/2存在,即万世而不绝焉。但是,如从物理科学来看,这个定理或叙述则是不合乎「操作性」的,因为「取其半」不可能「操作」出来,不管怎样取,总会有一个误差范围。纵使用极薄的刀子做切取工具,也无法将该物绝对一半之处的原子切割为相等二分,因为原子具有「物质波」的特性,而且因此有测不准原理的影响。假如有误差范围,那不必取万世就必然会取尽了。由此看来,即使是严密如数学的某些陈述(或定理),如该陈述不具备操作性,即不与实验相合,该陈述也就不应被视为是科学。

  

  

(二)科学的泛义

  

  

以上是就科学的本义来作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也见到有人用「数学科学」(Mathematical Science)的文字。所以在一般用语中,科学的含义是非常广泛而不拘的,这应属于泛义科学的范围。我们所熟知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等,常常都有成套的理论架构及种种可操作性的定义或指标,借着这些定义或指标,而与观察所得结果相比较,以不断对其理论作出修正与改进。这种研究固然没有自然科学所作的量度那么精密,量(指标)与量(指标)之间的关系(relations)不但没有自然定律(physical laws)那么确定,而且在本质上常是属于统计性的。但这些学问却是具有「操作性」的实验研究(即与观察所得相比较),所以称为社会科学以有别于精确性高与复制性高的自然科学。

  

  

(三)轮回观念与科学理念的相容性

  

  

这里所谈的轮回观念,为叙述简便起见,已包含第二之「轮回转世」,以及第三中之「灵魂存在」。要检讨轮回观念与科学是否相容,我们先看看它们是否有冲突性。如A、B两者相互冲突,则A成立,应表示B不成立;反之亦然,如B成立,表A不成立。现在科学与轮回现象两者都存在着(见上述),两者应该是互不冲突的。这互不相冲突的原因,可能是在极为广大的人生经验领域中,它们存在的区域各自不同。如前所述,科学是以可操作的实验为其研究范畴。如果谈灵魂学,我想至少目前不可能找出一个可以操作(包含量度)的灵魂定义。所以,由于两者的存在范畴不同,不能用其中之一来否定另一的存在,应该可以各自独立存在。人生经验的领域十分广大,诸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都是与科学的研究范畴不同,而各自独立地存在着。

  

  

上面说明轮回观念与科学理念之间没有相互冲突性,其实两者之间还有相通相容之处。由第三部份我们知道,利用录音机已可录取数以万计的灵界声音,当然我们也知道录音机是一种以科学(物理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科技产品,藉由这种科技的管道我们才能肯定灵魂的存在性,也可以说灵魂的存在性是通过科学的管道而彰显的。所以可说它们是相通相容的。

  

  

  

五、轮回生死的全程考量与道德观

  

  

基于上述第二、三的事实,我们很自然地会感到需要有全程性轮回生死的轮回观。我们现可了知,每个人或每个生物从无始以来,都经过了无限多次的轮回转世,甚至于经过了变猫变狗等轮回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不知道下一世要变成甚么?下一世能够掌握吗?又怎样掌握呢?答案应在于一个「业」字。我们在前面(一)中曾谈到轮回转世的机制是循业显现,只要我们现在这一世不造恶业,只作善业或消业,下世应该会更好!这是轮回概念下的道德观。

  

  

消业是修行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前面曾谈到十法界。其实十法界可用「清净心」作指标来描述。根据佛学理念,境界愈高就愈清净,业愈少,轮回之苦也愈小。现大约分为四等境界列举于下:

  

  

1.最高清净,也是到达不二境界的清净。不轮回。

  

2.往生境界,如凡圣同居土境界。不易轮回,但也不易成佛。

  

3.天道境界,行十善可升天,但不能避免轮回。

  

4.饿鬼、地狱、畜生三恶道,是由贪瞋痴三毒所引起。轮回频繁,受苦极重。

  

  

  

六、结论

  

  

(一)由第二与第三,我们可以充分认知轮回转世与灵魂的存在性与真实性。

  

  

(二)在第四中,我们已说明轮回观念与科学的相容性。

  

  

(三)由本文主旨衍生出的道德观可以简述如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掌握下一世之指导原则。当然如果进一步达到明心见性,那不但超越轮回之苦,更可获致不生不灭之永恒存在!

  

《由现代实验数据探讨佛家六道轮回存在问题(王守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