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陳家成)▪P7

  ..續本文上一頁物體,裏面沒有什麼結構,它所有的東西就散在這個細胞膜裏面或附在膜上;後來有一些螺旋菌和好氧的細菌也寄生到它裏面,這些生命寄生以後,彼此都能和平共存。螺旋菌和好氧菌原先是寄生蟲,但經過一番妥協,就産生這樣一個原始的細胞(見圖叁)。這細胞有一個細胞核,好氧菌使它可以行有氧呼吸──這點很重要,因爲地球在原始的時候,氧氣濃度並不大;後來氧氣濃度變大了,如果沒有好氧菌的寄生,這個細胞會死掉的。因爲好氧菌寄生在它裏面,這樣的細胞才成爲適合環境的細胞,所以可以存活下來。螺旋菌可能會跑到細胞裏面,變成它裏面的結構,像纖毛……等等。另外有些就附在細胞膜上面,變成將來它可以運動的工具,這樣就組成一個較完整的原始細胞。它的功能其實是由寄生者來提供的,也就是這樣的細胞是由好幾類細菌,如好氧菌、原始細菌和螺旋菌組成的一個複雜的生命體。

  

  

再來又有一種藻類叫藍綠藻(如圖叁),會進一步寄生到這個細胞裏面,可以行光合作用,後來演化成植物。葉綠體的來源,他認爲是藍綠藻,如果藍綠藻沒有寄生在裏面,就會變成其它的原生生物、動物和蕈類等。

  

  

所以從 Margulis 的觀點來看,細胞到底是怎麼樣形成的呢?細胞是由上述這麼多的生命複合在一起,成爲這樣一個新生命。像 Margulis 這樣演化生命的觀點,從時間的特性來講,我認爲是「有始無終」。爲什麼是有始無終?剛開始時,他承認有原始細胞,後來成爲複合細胞以後,比如說有只動物死掉了,原來寄生在它身上的細胞內的細菌會滅種嗎?不會,它可以照樣生存在蕈類或植物上。所以從比較原始的細菌觀點來看,根本不會滅種。除非所有的物種都消滅了,它才會滅種。所以站在這個觀點來看,他探討的就是有一個開始,但是以後並不會因這只動物死了,而影響到裏面其他的生物,使其滅種,這就有點類似「有始無終」的觀點。而且隨著很多生物加進來,它會越來越複雜。所以 Margulis 認爲的演化動力是各個生物因爲要適應環境,要協調,就會演化。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昆蟲與花之間的互相協調。比如說某個地方有兩種花,其實是同一種,但構造有一點不一樣。它要什麼,也就是研究物種在時間軸上的變化。比如他研究從已有的原生動物,再發展到爬蟲類,到現在有人,這過程是怎麼銜接的呢?這是他關心的對象。再來他研究時間的「有始有終」,他研究一個傳花粉的位置,一種是需要昆蟲腳上有毛的替它傳粉,另一種是需要昆蟲腳上無毛的替它傳粉。昆蟲正好也有兩種,一種是腳上有毛的,一種是腳上沒有毛的。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腳上有毛的昆蟲都凍死了,剩下腳上無毛的。所以,有一半的花就沒有辦法傳粉,只剩下身上無毛的昆蟲可以替花傳粉,所以這種花就必須要演化。如果有一天花又起了變化,那麼昆蟲也必須要跟著變化。以上是這個學說的兩個主要觀點。

  

  

如此看來,達爾文所講的生存競爭是否成立呢?由 Margulis 的理論來看反而是和平共存,而且是越多生物加在一起越興盛,這個是「互助合作」的模式。並不像達爾文講的是有限的,如此累加下去其實是無限寬廣的,這跟達爾文的理論很不一樣。然而演化的問題是不是到這裏就終止了?並非如此,其實還有另外的學說。

  

  

  

  

圖叁:Lynn Margulis共化論

  

  

  

(叁)James Lovelock──GAIA

  

  

這是最近幾年美國發射「海盜號」太空船去探索火星後才發展出來的理論。這個人的姓是Lovelock。他提出了一個叫做「GAIA」的理論。「GAIA」是希臘文,是「大地之母」的意思。也就是他研究演化的對象是整個星球。因爲在「海盜號」還沒有登陸火星之前,大家都在猜測火星上是不是有生物呢?是不是有生命現象呢?他就去研究到底怎麼樣的星球才會有生命。所以他提的第一個問題是「有生命的星球必要的特征是什麼?」,地球是有生命的,他當然是先把地球拿來分析。他從另外一個角度又提了一個問題:「怎麼樣的星球會孕育出生命?」。對這個兩個問題,他希望在「海盜號」還沒登陸火星以前就能得到解答,因爲他想得到印證,所以他就先研究地球。他研究的方法是這樣的:

  

  

  

  

  

以上這個基本的方程式中,CH4是沼氣,O2是氧氣。一般情況下這兩個東西加在一起很快就會産生二氧化碳和水,中間會形成一個平衡的關系,也就是說沼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這四個的濃度是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他先研究地球的大氣層,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地球存在的沼氣和氧氣濃度遠遠離開平衡時候的濃度。他又去研究火星上面同樣這條反應方程式。他發現火星的大氣層裏面,沼氣和氧氣的濃度是處在平衡狀態的濃度。後來他認爲一個環境如果是非常穩定而沒有變化的話,鐵定是沒有生命的。果然「海盜號」登陸火星時就證實了他的說法,火星是沒有生命的世界。

  

  

他以一個星球爲對象,研究證實「怎麼樣的星球是有生命的」和「怎麼樣的星球是沒有生命的」,然後更進一步探討爲什麼會如此。他繼續研究後,就發展出混沌形式的生命現象。爲什麼主要是混沌形式的呢?簡單地說當一個生命與它的環境之間有交互作用,也就是說如果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適應之間是交互作用的話,本身就是一個「反饋的系統」。如果有這個系統存在,形式一定是混沌的。無論是環境裏面物質的量或者是生物的量,還有它們活動的現象都是混沌形式的,所以他認爲環境與生命是不能分開研究的。

  

  

前面提到的那些理論都是偏重生命本身的研究,這個理論則明顯告訴我們生命和環境是不可分開研究的,所以他的角度又比 Margulis 增加了一級。他把整個地球包在一起,認爲地球是一個很大很大的生命體,要研究的話,不能把地球裏面每一個物種拆開來研究,必須要整個包在一起,看成一個整體來研究。

  

  

「GAIA理論」的時間特性是什麼──是不可預測的,因爲它是混沌的。爲什麼呢?因爲他可以預測現在這個星球上面有沒有生物,或說這個星球是不是活的。但這個生物或星球將來會怎麼樣,它會活下去,還是會滅種?並不清楚。這就有點像本文最前面所提我要打通門的寬度會掉在那裏?是大凶,還是大吉呢?我並不知道。他無法確定這個物種或星球將來要往那邊走,但是「GAIA理論」還是承認這個宇宙是有開始的。太陽是有開始的,物種是有開始的,但是他不能夠預測物種將來要往那邊走。所以我認爲 Lovelock 在時間上給了兩個可能的解,一個是物種有開始也有結束,另一個是有開始卻沒有結束。而這個沒有結束並不是真的永遠存在,而是他不知道物種是不是會滅種,所以我認爲 Lovelock 的理論有這樣的特性在裏面。

  

  

  

六、佛法對「演化」的看法與生物學演化論之比較

  

  

佛法又是怎麼樣來看演化這個問題呢?關于生命, Lovelock 把整個星球當成有機的生命體,而佛法是怎麼看的呢?佛法把所有有的生命包括在「心」這個範疇中,把不是生命的就包括在「物」這個範疇裏面。這兩個統合起來,稱之爲「法界」,也就是「萬有」的意思,包括生命的與非生命的,是一切的集合。佛法對生命的看法是「整體觀」的,所謂「整體觀」指既是宏觀,又是微觀。「宏觀」就是大可以大到一切萬物完全包融在裏面,沒有什麼包不了;「微觀」就是細密得比任何東西都還要細──這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整體觀」。如果心靈能夠用這兩種觀同時運作,是最有效率的。所以佛法主張的演化是「一真法界」,乃至「一亦不可得」。這時候心、物之間的範圍已無法區別,所以物質與精神到最後沒有辦法區別。

  

  

爲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在考慮演化這個問題時,從達爾文開始,是研究單一族群如何跟別的族群競爭;後來有人不認同他的看法,認爲要很多生物都包容在一起才會演化。後來又變成整個星球這樣一個整體。佛法的觀點就更廣大了,其實整個佛經講的就是這個,它無所不包,整個宇宙都包在裏面,而不是只是單一個星球而已,整個宇宙都看作是一個大生命。

  

  

佛經裏…

《從佛法看生命的本質(陳家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