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而得到該物體(紅色燭)的「影」像。
叁、闡明心外無法
1.心相空間的範圍:由上面各節已然得知世界萬象都是由心所現,即《楞嚴經》所說的「因心成體」。現在我們要探究心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心之外還有東西嗎?我們前面引用的紅燭等東西在假設存在的客觀空間裏可能實際上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例如我們作夢的夢境可以不必與「客觀空間」相對應,但它很顯然也是「心相空間」的事物,因爲夢境必然是心中所現出的。其他如幻想、回憶、思維等等,無不也是心相空間之物。換言之,「心相空間」可以與「客觀空間」相合,也可以包含抽象而非局限在客觀空間之內的東西。用佛學字眼來講,色、受、想、行、識五蘊都在心相的範圍裏面(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涅槃的清淨相也應納入心相之內)。所以真正是「心包萬法」,沒有甚麼不是被心所含攝的,也即是「心外無法」了。因爲心外如果還有法的話,那種法既在心外,即爲「心」所不知;心既不知,對心而言就等于沒有那種法了。從這裏又可以導出另一種「心外無法」的意義,即是如果要想修習佛法而成道的話,他必須要從心上著手,心外即無成佛之法了。這原因很簡單,因爲萬法只能由心顯現,即所謂「萬法唯心」。我們要成佛、要證寂滅──寂滅相也是心中的一種清淨相──必須要在清淨心上修行,即直指人心,心外別無他法,此即是「心外無法」了。
2.《楞嚴經》的具體印證:我們在上面已說明心相空間包含了物理世界爲其一部分,我們也知道這個空間就是自己的心的活動範圍,亦即自己精神意識所在的處所;它充塞宇宙,而且不止于此。但通常人們卻只認爲自己的心大約是局限在自己的身體裏面,不能把自己廣大無限的心的本有體量(法身)發揮出來,這實在很可惜。關于這一點,我在下面將整頁《楞嚴經》影印出來作幾點說明及印證。這頁《楞嚴經》(見圖8)是該經卷二中「十番顯見」的「顯見不失」的結尾部分。第一點:在第四行裏佛陀說:「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這是佛陀表示一切色法及心法都是自己內心所現的,即心相空間之物。佛陀接著又說:「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這不單表示一切皆心中所現,而且更進一步強調本體真心的獨特功能不是因緣法所可以解釋的(請參閱本人于一九八九年七月廿七日在臺北舉行的第九屆國際佛學研討會上所發表的「從科學與佛學觀點看因與果的觀念」)。
圖8
所以佛陀用妙明、真精、妙心等等超乎常情的詞來形容本體的真心。第二點:在第八行:「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這是說一般人迷惑不知,認定自己的心必在身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此表示自己的肉身以及肉身外的山河、虛空、大地,即一切萬象都是本體真心所現之物。第叁點:「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這表示我們心的本有體量是像百千大海那樣的廣大無限,但我們放棄了不要,而只認定一個小水泡以爲是全部的大海,即是認自己肉身內的心爲心的全部,這真是加倍的迷人了。「加倍」的意思表示不但不知道外洎山河大地都是自己心中之物,而且還認定一個小水泡就是自己的全部。
四、討論與結論
1.與諸經相驗證:我們從科學的領域──即幾種光學現象──推導出心相空間的世界觀。從此更可了解「心外無法」及「萬法唯心」的理念。在上面曾引用《楞嚴經》「顯見不失」來印證心包萬法等觀念,下面將簡略地引出幾種在修證上極爲重要的佛經,以增加科學與佛學的相通性。在《金剛經》裏我們記得有這樣的名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與我們心相空間的理念是完全相合的,因爲我們所見的相,紅紅綠綠的世界,都是我們自己染色出來的,自然都是虛妄不實的了。《金剛經》最後的「六如偈」更是強力地表達了這種虛妄不實的感覺:「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另一部理趣極高的《圓覺經》是佛陀對十二位大菩薩的開示。其中第一品與文殊菩薩的開示即談到「無明」的由來:佛陀明白表示無明是因爲一切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這空中華的空花相以及六塵緣影的理念我們在前面都曾舉例說明過;在這裏更可以了解無明的真正含義,即是對四大(地水火風)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緣影的虛妄性不能明白的意思。再一部是最爲普遍流行的經典,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師的《六祖壇經》。在這部經裏最相關的莫過于「忏悔品」第六的「四弘誓願」,即「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及以下的叁句。這表示「度衆生」即是「度自心衆生」,也就是度心相空間的衆生;因爲我們所看到在外面的衆生的形象,其實就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生的衆生的形象。六祖另一件引人入勝的趣事是「自序品」第一的二僧談論風旛的故事,二僧中「一曰風動,一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當時「一衆駭然」。現在我們了達了心相空間的理念後,就知道世界萬象的變化,無一不是它們對應于我們心中的形象(心相)的變化。二僧說風動、說旛動,都不是最正確最切實的說法,因爲他們對「風」與「旛」及「動」與「靜」都有過份的認定與執著,而只有說自己相對應的心相在動,才是最真實的敘述。
2.簡談修佛之道:修佛成道其實就是在探求人生的奧秘以及宇宙萬象的究竟真理。我們了知心相空間的理念其實就是在修一心叁觀的假觀。當我們知道所有相皆是虛妄之後,我們需要求真,就要離開假相;妄念不生,就是在修空觀。又因爲空觀仍有空相,要更進一步求真,不爲空相所局限,所以空也要離。最後空假雙離,即是在修中觀。待空假都能雙離,不爲任何一法所限,即得大自在解脫,即是成道。《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倘若我們能知妄、離妄,離假、空諸相,即得成就。
3.結論:科學是在追求現象界的真理,佛法則是追求現象界及超現象界(世出世間)的究竟真理。在現象界的部分科學與佛法是並行而不相違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可以從幾則簡單的光學實驗導引出心相空間的理念,而且這心相空間的理念是直接與佛經所述的內涵相契合的。但如果要追求世出世間的究竟真理,這就不是科學的目標,在科學裏就不談了,這是屬于本體的部分,應該是科學的哲學所研討的範疇。但當代哲學的探討方法常以思維邏輯爲它必要的工具,這與佛法離言絕思、實修實證的方法大不相同。我個人覺得如果哲學家及科學家能夠共同參與佛法上的實修實證,且證到無上解脫的境界,再來回饋哲學及科學,則人類文化幸甚!
《由一些光學現象闡明心外無法(王守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