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而得到该物体(红色烛)的「影」像。
三、阐明心外无法
1.心相空间的范围:由上面各节已然得知世界万象都是由心所现,即《楞严经》所说的「因心成体」。现在我们要探究心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心之外还有东西吗?我们前面引用的红烛等东西在假设存在的客观空间里可能实际上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例如我们作梦的梦境可以不必与「客观空间」相对应,但它很显然也是「心相空间」的事物,因为梦境必然是心中所现出的。其他如幻想、回忆、思维等等,无不也是心相空间之物。换言之,「心相空间」可以与「客观空间」相合,也可以包含抽象而非局限在客观空间之内的东西。用佛学字眼来讲,色、受、想、行、识五蕴都在心相的范围里面(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涅槃的清净相也应纳入心相之内)。所以真正是「心包万法」,没有甚么不是被心所含摄的,也即是「心外无法」了。因为心外如果还有法的话,那种法既在心外,即为「心」所不知;心既不知,对心而言就等于没有那种法了。从这里又可以导出另一种「心外无法」的意义,即是如果要想修习佛法而成道的话,他必须要从心上着手,心外即无成佛之法了。这原因很简单,因为万法只能由心显现,即所谓「万法唯心」。我们要成佛、要证寂灭──寂灭相也是心中的一种清净相──必须要在清净心上修行,即直指人心,心外别无他法,此即是「心外无法」了。
2.《楞严经》的具体印证:我们在上面已说明心相空间包含了物理世界为其一部分,我们也知道这个空间就是自己的心的活动范围,亦即自己精神意识所在的处所;它充塞宇宙,而且不止于此。但通常人们却只认为自己的心大约是局限在自己的身体里面,不能把自己广大无限的心的本有体量(法身)发挥出来,这实在很可惜。关于这一点,我在下面将整页《楞严经》影印出来作几点说明及印证。这页《楞严经》(见图8)是该经卷二中「十番显见」的「显见不失」的结尾部分。第一点:在第四行里佛陀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这是佛陀表示一切色法及心法都是自己内心所现的,即心相空间之物。佛陀接着又说:「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不单表示一切皆心中所现,而且更进一步强调本体真心的独特功能不是因缘法所可以解释的(请参阅本人于一九八九年七月廿七日在台北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佛学研讨会上所发表的「从科学与佛学观点看因与果的观念」)。
图8
所以佛陀用妙明、真精、妙心等等超乎常情的词来形容本体的真心。第二点:在第八行:「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这是说一般人迷惑不知,认定自己的心必在身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表示自己的肉身以及肉身外的山河、虚空、大地,即一切万象都是本体真心所现之物。第三点:「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这表示我们心的本有体量是像百千大海那样的广大无限,但我们放弃了不要,而只认定一个小水泡以为是全部的大海,即是认自己肉身内的心为心的全部,这真是加倍的迷人了。「加倍」的意思表示不但不知道外洎山河大地都是自己心中之物,而且还认定一个小水泡就是自己的全部。
四、讨论与结论
1.与诸经相验证:我们从科学的领域──即几种光学现象──推导出心相空间的世界观。从此更可了解「心外无法」及「万法唯心」的理念。在上面曾引用《楞严经》「显见不失」来印证心包万法等观念,下面将简略地引出几种在修证上极为重要的佛经,以增加科学与佛学的相通性。在《金刚经》里我们记得有这样的名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与我们心相空间的理念是完全相合的,因为我们所见的相,红红绿绿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染色出来的,自然都是虚妄不实的了。《金刚经》最后的「六如偈」更是强力地表达了这种虚妄不实的感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另一部理趣极高的《圆觉经》是佛陀对十二位大菩萨的开示。其中第一品与文殊菩萨的开示即谈到「无明」的由来:佛陀明白表示无明是因为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这空中华的空花相以及六尘缘影的理念我们在前面都曾举例说明过;在这里更可以了解无明的真正含义,即是对四大(地水火风)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缘影的虚妄性不能明白的意思。再一部是最为普遍流行的经典,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的《六祖坛经》。在这部经里最相关的莫过于「忏悔品」第六的「四弘誓愿」,即「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及以下的三句。这表示「度众生」即是「度自心众生」,也就是度心相空间的众生;因为我们所看到在外面的众生的形象,其实就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生的众生的形象。六祖另一件引人入胜的趣事是「自序品」第一的二僧谈论风旛的故事,二僧中「一曰风动,一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当时「一众骇然」。现在我们了达了心相空间的理念后,就知道世界万象的变化,无一不是它们对应于我们心中的形象(心相)的变化。二僧说风动、说旛动,都不是最正确最切实的说法,因为他们对「风」与「旛」及「动」与「静」都有过份的认定与执着,而只有说自己相对应的心相在动,才是最真实的叙述。
2.简谈修佛之道:修佛成道其实就是在探求人生的奥秘以及宇宙万象的究竟真理。我们了知心相空间的理念其实就是在修一心三观的假观。当我们知道所有相皆是虚妄之后,我们需要求真,就要离开假相;妄念不生,就是在修空观。又因为空观仍有空相,要更进一步求真,不为空相所局限,所以空也要离。最后空假双离,即是在修中观。待空假都能双离,不为任何一法所限,即得大自在解脱,即是成道。《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倘若我们能知妄、离妄,离假、空诸相,即得成就。
3.结论:科学是在追求现象界的真理,佛法则是追求现象界及超现象界(世出世间)的究竟真理。在现象界的部分科学与佛法是并行而不相违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几则简单的光学实验导引出心相空间的理念,而且这心相空间的理念是直接与佛经所述的内涵相契合的。但如果要追求世出世间的究竟真理,这就不是科学的目标,在科学里就不谈了,这是属于本体的部分,应该是科学的哲学所研讨的范畴。但当代哲学的探讨方法常以思维逻辑为它必要的工具,这与佛法离言绝思、实修实证的方法大不相同。我个人觉得如果哲学家及科学家能够共同参与佛法上的实修实证,且证到无上解脱的境界,再来回馈哲学及科学,则人类文化幸甚!
《由一些光学现象阐明心外无法(王守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