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釋論.第二堂課
供養,鍛煉自己能分享
供養的真正目的,是爲了修持自心,擴展自己分享的心,讓自己有勇氣成爲一切衆生的依靠跟守護者。
我們人常常心懷惡念對待彼此,尤其對于許多被飼養的衆生,我們明知故犯,讓它們受著如地獄般的苦痛。今天我們在此聖地積聚著善業功德,便該不同以往的來修整、改變自己的思想,因爲平時我們的思想,多數參雜著錯誤的想法與觀點。從現在我們便該思考,如何以善念來改變我們平時錯誤的思想與行爲,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要繼續講說普賢願文。普賢菩薩有十大願,首先是「頂禮」與「贊歎」,這是昨天說過的;在今天這一炷香裏面,要講的是「供養」與「忏悔」。
第叁大願,廣修供養
有限供養:最好最新的,全部供養
說到供養,有顯乘的供養與密乘的供養,這裏主要是顯乘的供養,也就是經典中說的供養,又分爲無上供養以及有限的供養。所謂有限的供養,意謂與之相較,還有更廣大、更殊勝的供養。無上的供養則是指,除此之外再沒有比這更廣大殊勝的供養。請大家來看看
以下兩首偈頌: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這兩個偈頌,說明了所謂的「有限供養」。
前幾天在講說《菩提道燈論》的時候,其中也有提到:「以花香等物,盡所有供養,亦以普賢行,所說七支供。」這裏的意思是說,當盡己身所有事物來發心供養,而非以少數的東西來供養。可以說是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拿來作爲供養。
不然,就會像蔣貢仁波切所著作的《了義炬》中所說,有人把陳舊的酥油拿來供佛,自己卻享用著新鮮的酥油,即便如此,仍然嘴裏念著:
福薄我貧窮,無余堪財供,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也就是說,我是個沒有福氣的人,也沒有什麼可供養的,請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納受。其實不是沒有好東西可以供養,是好的東西都自己先用了,只把剩下的、舊的沒用的拿去供養罷了。就像有時候我們看到酥油壞了,就會說:「喔,這可以拿去點燈。」又或者是水果快壞了,就說:「人不能吃了,趕快拿去供佛。」所以這裏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而是說,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奉獻出來供養。
七支供養,經論有依據
所說「七支供」是指,花、鬘、伎樂、塗香、燈燭、勝香、衣服。其中末香與燒香,都算在「勝香」裏面。「七支供」的說法有很多種,有的說七支就是七種供養;過去種敦巴尊者說,阿底峽尊者曾說過一種七支的說法,只因當時未有記錄傳下來,之後也無從考據了。
1.花:第一個供養,清淨的花朵,那是指天人的花朵,可隨順著人們的心願而變化,並且整朵花皆爲稀有珍寶所組成,比如說花瓣爲銀所成,根莖爲金質所成,而花蕊則是帝釋青所成。另外,如果花供養能以五官受用的型式來呈獻,那功德會更加殊勝,比如說,此花姿色嬌妍,則爲視覺感受;而風吹花瓣時發出的悅耳音聲,則爲聲;再以會散發香味的藏紅花爲例,便是滿足嗅覺;而花朵如果滋味甜美,即能滿足味覺;而觸碰柔軟舒適的花朵,即代表觸覺。
2.鬘:接著再講到花鬘,這是印度的花環習俗,各種形狀與顔色的花朵串在一起而供養。
3.伎樂:便是現今所說的音樂,不光只是聲音,且包含著一切樂器,有海螺、笛子等吹奏樂器,有鼓和鑼等等打擊的樂器,還有琵琶等等彈奏的樂器,以及铙钹等等敲擊的樂器,總言之,盡量去想各種可以供養的樂器。
4.塗香:則是將各式香料調成液體塗在身上,就像印度有一種香膏,在炎熱的時候擦在胸口上,不只有芳香怡人,還能讓人感覺清涼。也就是說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最好的、最芬芳的香水,都拿來獻供養,爲諸佛菩薩洗淨。
5.燈燭:所謂的燈燭,也就是芳香的酥油燈,譬如說像日月星辰、或者是摩尼寶,還有人造光源,比如電燈、油燈等等明亮的光芒。可以一直産生光明,讓黑夜跟白天沒有分別。
6.燒香:有線香、團香、香粉等等,可以分爲天然和人工的香料。這裏講到末香、燒香,是指能夠塗抹的或者是燃燒的這些芳香。
7.衣服:則是能穿戴在身上,且感覺柔軟舒適,冷暖皆宜的衣服,這些也是很好的供養。
〈普賢行願品〉中還提到「最勝傘蓋」,這是當年龍王供養給佛陀的傘蓋,傘柄爲琉璃所做,傘本身則是黃金所成,飾以各種莊嚴珍寶,例如火晶具備太陽的功能,水晶會流出甘露,能夠作爲灌沐佛菩薩,藉此因緣,佛菩薩手中流出甘露,消除衆生的饑渴。而寶傘的鈴铛,則能夠發出贊佛音聲及宣說因果的教法。而且傘蓋可以說是遍覆叁千大千世界,廣大而無邊無際,顔色和形狀更是各不相同。
各位在前幾天「噶mb九百年」的開幕典禮的時候,便看到我們在舞臺的頂上吊了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傘蓋,就是按照《華嚴經》所說的遍覆叁千大千世界的寶傘,這個傘蓋就要盡量做大,要象征遍覆叁千大千世界,因爲一開始做得太大了,結果吊不上去。所以只好把傘蓋改稍微小一點了。
再講到: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也就是說我們用最好的、最殊勝的供養,最好最殊勝的塗香、末香、燒香、華鬘等等,全部都陳設出來,就如同山一般的高廣。
歡喜供養,對治貪吝
剛剛講到很多的供養,印度文爲「布加」,有歡喜之意。依字面的解釋便是「內心充滿喜樂」,意思是佛菩薩們接受了我們的供養,內心滿是無漏的喜樂。當然有漏的話就不是佛菩薩的喜樂,因爲那只是暫時的快樂,是屬于「壞苦」。因此,供養的時候,心中要想,佛菩薩們心中生起充滿了無漏的喜樂。
一般我們所謂供養,好像就是擺設很多的供品,這樣講沒有什麼不對,但是真正殊勝的供養,是指透過各種物質的供養,也就是供養的行爲,讓一切佛菩薩心生妙樂。所以供養一詞,在印度文當中,表示了結果,也就是將喜樂的結果,當做了名詞。
基本上在藏文裏面的供養,就是供養而已,在印度文裏面它所說的供養,這個詞本身的意義是比較深刻的。所以一些智者們說,只要是供養,就一定是真實的供養,因爲它具有讓佛菩薩生起無漏喜樂的力量。
任何我們修持法門,都要能夠對治我們的煩惱;不能對治煩惱的法,便非正法。所以即便是供養,它也是要能夠對治我們的煩惱。而供養它是對治我們哪一種煩惱呢?它就是對治我們的貪吝的煩惱。
何謂吝啬呢?就是指我們擁有很多的東西,然而我們的心地狹隘,不願意去分享;或者你自己擁有,卻只是做一些少量供養的話,這也是不清淨的供養;或者是我們留著一些好的部分自己用,然後分出來一些剩下的、多余的,拿去做供養等等,這也算是不清淨的供養。夏惹瓦大師說:把發黴的食物拿來供養,或者把枯葉作爲供養,這樣都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把好的、善妙的部分供養出去。
供養就是在幫助我們修心。對佛菩薩來說,他們是沒有差別的,事實上佛菩薩還不見得喜歡吃糌粑團呢!因爲那些是藏族的食物,可能佛菩薩還比較喜歡吃米飯。無論如何,對于佛菩薩來說,任何供養都沒有差別,那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佛菩薩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一切衆生遠離痛苦,遠離痛苦要具備各種條件和因緣的,而這些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積聚福德資糧,並且淨除罪障。積資淨障是無法由別人代替你修的,要我們每個人都要親力親爲的。佛菩薩們就是最好的積資淨障的榜樣,如果自己能去實踐,好好積資淨障的話,自然我們就會離成佛越來越近的。
供養不在物質,而在信心
噶當派大師們說:「供養不在物質,而在于信心。」日月、星辰、樹木、山河,這些無主人的物質,或者是外在的世界,都是我們可以拿來做供養的;當然現在有主人的事物愈來愈多,例如很多國家都喜歡劃定自己的領空和領土,甚至月球的土地都被購買,可以說我們現代人的欲望越來越重了。但事實上,不在于你供養的物質是什麼,無論是有主物或無主物,總之能夠供養的東西,俯拾即是,因此重點不在供養物,而是在于那一念心。就算你真的可以准備上好、圓滿的供養,但也不一定如法;因爲重點在于你是否有一個虔誠的信心。
我之前在宣導環保的…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二堂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