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這一偈講意的頂禮。就像我剛剛提過,在一個針尖上,就有著廣大微塵數的諸佛。其實科學家也發現,整個宇宙也是由微塵所組成的。不光是佛陀,而是每一個佛陀,所有一切的諸佛,都有著菩薩、聲聞比丘等億萬海數的眷屬所圍繞著,這一切海會聖衆都在一微塵中存在著,這是意的頂禮。
第二大願,稱贊如來
3.語的頂禮:
至于語的頂禮是以下這一偈: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這是贊歎的部分。有些上師說,無量數化身,又化出無量數頭,再化出無量數嘴,以前聽到這種說法覺得很難接受,因爲這樣來觀想真是太恐怖了!一個人具有無數的頭已經夠可怕,還要想說化出無量的嘴,這真是太困難了。一些道次第的大師們是這樣解說的,但我的想法是,無量數化身,也就有無量數的頭、以及無量數的嘴。因此每一個化身上只有一個頭,一個頭上只有一張嘴,一張嘴裏只有一條舌頭。就用這等同微塵數化身的無量數自己,向諸佛贊美贊歎。
另外,現在也有人說普賢行願的贊佛方法,就是先想好贊美詞,然後放到網路上,于是就有很多人能看到。總之普賢行願的修持,是我們能怎麼想就怎麼想,心能多大就多大,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完全沒有設限的去禮佛贊佛。爲何要這樣做呢?因爲大乘的發心、大悲心比天空還寬,比法界還廣,因此要先訓練我們心,讓我們的心先熟練所謂的廣大。光只是想要寬廣並沒有用,需要有些方法練習,而這方法就是我剛剛所說的觀想,于是心自然就能練習變得更寬廣。
剛開始先對一微塵能生起慈悲心、智慧心,然後慢慢讓慈悲與智慧的光芒遍照一切微塵,最後再進步到讓智慧與慈悲心的光芒遍灑一切世間生命,這就是一個練習的過程。
無所求、無分別,才是真頂禮
剛剛說了這麼多關于「頂禮」的教導,這裏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到佛堂,來到佛陀聖像前雙膝跪地、雙手合掌,虔誠向佛陀頂禮,但是,心中卻帶著有所求的心態,這樣就不算是真的頂禮了,畢竟佛陀不需要我們的討好,而且拜佛的人多得是,我們不論拜不拜佛,對佛陀來說也不多一個或少一個。其實我們禮拜是爲了替自己積聚福德、淨除罪障,因此是爲了轉化我們自己,並不是要去改變佛陀什麼。頂禮的真義在于恭敬、尊重他人的功德,所以沒有一個衆生是完全沒有任何功德的,就像佛陀所說:「不會有絕對好的衆生,也沒有絕對壞的衆生。」因此,一點優點功德都沒有的衆生,是不存在的。
一個學法的人要像蜜蜂采蜜一樣,蜜蜂不會隨便什麼都去采取收集,它的目標是花朵的精華、花朵的營養,也就是花蜜,因此學法人也要如蜜蜂一樣,用智慧與信心,去汲取值得學習的、值得效法的部分。
對于任何一個衆生,就算只有一點點的優點與好的特質,我們也要對他生起敬重恭敬的心去贊歎、支持,若能這麼做,才是如同〈普賢行願品偈文〉中所說,做到真正的頂禮與贊歎。不然,我們只不過是奉神的人,並不算是真正追隨佛菩薩學習、修持正法的人。
所以不要光只是往上看,同時也要往下去看看,只是向上去贊頌,卻向下欺淩,這就很不對了。現在有很多人,聽到某些地方或某些人遭遇苦難,反而手舞足蹈、拍手叫好或旁觀看戲,甚至要拿酒來助興慶祝,這真是很糟糕。
尤其是剛剛提到廣大國土,這裏不光是指這個世間,而是說所有國土世間的一切衆生,對于他們的功德善業,我們都要去隨喜,並且頂禮贊歎。首先我們要對功德較大、善業較大的對象去頂禮贊頌,然後慢慢的也能對一切衆生都頂禮與贊歎,這才是普賢行願的道理所在。不然只是頂禮贊美佛陀,其他的完全都不理不管,這可不是普賢行願的精神。
菩提心的禅修
接下來我們一起禅修。既然我們是實修的傳承,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怎麼去禅修了,這裏我們要禅修的是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想,有時我們坐在飛機內往下看,會看到整片的大地,還有一座座、一排排的房子。但是當我們站在地面的時候,卻只能看到前後的景物。從天空往下看,有時也會想,這麼多人,這麼多房子,是怎麼蓋起來的?是怎麼生活的?在大地上居住的人們,雖然想要幸福快樂,卻很少人能真正獲得幸福快樂。至今爲止,人人都在爲了追求幸福而辛苦著努力著,甚至冒死犯難的拼命著,卻仍然無法獲得究竟的幸福快樂,也因此,多在不滿足及失望中度過一生。
這原因是衆生因心迷惑而産生,迷惑的心不是外在或他人讓我們迷惑,不是因爲衣服穿錯而迷惑,也不是因爲說錯話而迷惑,最主要的迷惑來自我們的想法,因爲錯誤的思想、想法而迷惑了。也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要透過什麼因,才能夠得到善的結果,以及什麼因,會得到壞的結果。由于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做了壞的因,卻期待得到好的結果,做了善的因,卻以爲會得到壞的結果,甚至還甯願抛棄善因,如此完全顛倒是非、顛倒因果,于是我們的痛苦無盡、迷惑無盡。
由于迷惑無邊,所以並非一日、一月、一年,而是一生一世都在受苦當中。若有救怙者還好,但是連能救怙我們的人都沒有,比如說身體病了可以看醫生,然而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到醫生,沒藥可吃的成千上億,得重病卻沒錢獲得醫療的也是成百上萬。最大迷惑的根源是心,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讓心不要再迷惑。可是人們不知該如何鼓勵自己,對他人抱著期待,卻又無法真的相信,于是就在這種矛盾中想要離苦得樂,卻無樂且受苦,對于這樣的衆生,我們要生起憐憫之心,並且發願,我要精進地運用自己的身語意,讓一切衆生真正獲得快樂,遠離痛苦。帶著這樣的思維,我們一起來禅修叁分鍾。
(法王引導大衆禅修,叁分鍾後,法王擊磬請大衆出定)
《《普賢行願品》釋論 第一堂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