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一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这一偈讲意的顶礼。就像我刚刚提过,在一个针尖上,就有着广大微尘数的诸佛。其实科学家也发现,整个宇宙也是由微尘所组成的。不光是佛陀,而是每一个佛陀,所有一切的诸佛,都有着菩萨、声闻比丘等亿万海数的眷属所围绕着,这一切海会圣众都在一微尘中存在着,这是意的顶礼。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3.语的顶礼:

  

至于语的顶礼是以下这一偈: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赞叹的部分。有些上师说,无量数化身,又化出无量数头,再化出无量数嘴,以前听到这种说法觉得很难接受,因为这样来观想真是太恐怖了!一个人具有无数的头已经够可怕,还要想说化出无量的嘴,这真是太困难了。一些道次第的大师们是这样解说的,但我的想法是,无量数化身,也就有无量数的头、以及无量数的嘴。因此每一个化身上只有一个头,一个头上只有一张嘴,一张嘴里只有一条舌头。就用这等同微尘数化身的无量数自己,向诸佛赞美赞叹。

  

另外,现在也有人说普贤行愿的赞佛方法,就是先想好赞美词,然后放到网路上,于是就有很多人能看到。总之普贤行愿的修持,是我们能怎么想就怎么想,心能多大就多大,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完全没有设限的去礼佛赞佛。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大乘的发心、大悲心比天空还宽,比法界还广,因此要先训练我们心,让我们的心先熟练所谓的广大。光只是想要宽广并没有用,需要有些方法练习,而这方法就是我刚刚所说的观想,于是心自然就能练习变得更宽广。

  

刚开始先对一微尘能生起慈悲心、智慧心,然后慢慢让慈悲与智慧的光芒遍照一切微尘,最后再进步到让智慧与慈悲心的光芒遍洒一切世间生命,这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

  

无所求、无分别,才是真顶礼

  

刚刚说了这么多关于「顶礼」的教导,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到佛堂,来到佛陀圣像前双膝跪地、双手合掌,虔诚向佛陀顶礼,但是,心中却带着有所求的心态,这样就不算是真的顶礼了,毕竟佛陀不需要我们的讨好,而且拜佛的人多得是,我们不论拜不拜佛,对佛陀来说也不多一个或少一个。其实我们礼拜是为了替自己积聚福德、净除罪障,因此是为了转化我们自己,并不是要去改变佛陀什么。顶礼的真义在于恭敬、尊重他人的功德,所以没有一个众生是完全没有任何功德的,就像佛陀所说:「不会有绝对好的众生,也没有绝对坏的众生。」因此,一点优点功德都没有的众生,是不存在的。

  

一个学法的人要像蜜蜂采蜜一样,蜜蜂不会随便什么都去采取收集,它的目标是花朵的精华、花朵的营养,也就是花蜜,因此学法人也要如蜜蜂一样,用智慧与信心,去汲取值得学习的、值得效法的部分。

  

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就算只有一点点的优点与好的特质,我们也要对他生起敬重恭敬的心去赞叹、支持,若能这么做,才是如同〈普贤行愿品偈文〉中所说,做到真正的顶礼与赞叹。不然,我们只不过是奉神的人,并不算是真正追随佛菩萨学习、修持正法的人。

  

所以不要光只是往上看,同时也要往下去看看,只是向上去赞颂,却向下欺凌,这就很不对了。现在有很多人,听到某些地方或某些人遭遇苦难,反而手舞足蹈、拍手叫好或旁观看戏,甚至要拿酒来助兴庆祝,这真是很糟糕。

  

尤其是刚刚提到广大国土,这里不光是指这个世间,而是说所有国土世间的一切众生,对于他们的功德善业,我们都要去随喜,并且顶礼赞叹。首先我们要对功德较大、善业较大的对象去顶礼赞颂,然后慢慢的也能对一切众生都顶礼与赞叹,这才是普贤行愿的道理所在。不然只是顶礼赞美佛陀,其他的完全都不理不管,这可不是普贤行愿的精神。

  

菩提心的禅修

  

接下来我们一起禅修。既然我们是实修的传承,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怎么去禅修了,这里我们要禅修的是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想,有时我们坐在飞机内往下看,会看到整片的大地,还有一座座、一排排的房子。但是当我们站在地面的时候,却只能看到前后的景物。从天空往下看,有时也会想,这么多人,这么多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是怎么生活的?在大地上居住的人们,虽然想要幸福快乐,却很少人能真正获得幸福快乐。至今为止,人人都在为了追求幸福而辛苦着努力着,甚至冒死犯难的拼命着,却仍然无法获得究竟的幸福快乐,也因此,多在不满足及失望中度过一生。

  

这原因是众生因心迷惑而产生,迷惑的心不是外在或他人让我们迷惑,不是因为衣服穿错而迷惑,也不是因为说错话而迷惑,最主要的迷惑来自我们的想法,因为错误的思想、想法而迷惑了。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要透过什么因,才能够得到善的结果,以及什么因,会得到坏的结果。由于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做了坏的因,却期待得到好的结果,做了善的因,却以为会得到坏的结果,甚至还宁愿抛弃善因,如此完全颠倒是非、颠倒因果,于是我们的痛苦无尽、迷惑无尽。

  

由于迷惑无边,所以并非一日、一月、一年,而是一生一世都在受苦当中。若有救怙者还好,但是连能救怙我们的人都没有,比如说身体病了可以看医生,然而也不是人人都能看到医生,没药可吃的成千上亿,得重病却没钱获得医疗的也是成百上万。最大迷惑的根源是心,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让心不要再迷惑。可是人们不知该如何鼓励自己,对他人抱着期待,却又无法真的相信,于是就在这种矛盾中想要离苦得乐,却无乐且受苦,对于这样的众生,我们要生起怜悯之心,并且发愿,我要精进地运用自己的身语意,让一切众生真正获得快乐,远离痛苦。带着这样的思维,我们一起来禅修三分钟。

  

(法王引导大众禅修,三分钟后,法王击磬请大众出定)

  

《《普贤行愿品》释论 第一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