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一定要具備的。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透過「七重因果教授」,來觀修生起慈悲心跟菩提心:
第一重,知母:「七重因果教授」的第一個是「知母」,也就是想著母親,以我們人類爲主的一切衆生,都需要依靠父親、母親。所以第一個是,我們要知母,要知道以人爲主的一切衆生,都有父母親,也都需要父母親的關愛,我們才能夠出生然後長成。其中母親是最主要的,母親懷孕懷胎然後照顧孩子,所以,以母親爲一開始我們觀修的對象。當然有少數母親不太好、沒有愛心、不照顧孩子,但是大部分母親,都是關愛跟照顧關懷孩子的。
第二重,念恩:透過我們自身的關連跟接觸,我們會真正知道母親的偉大,而生起感恩的心。之所以會生起「有恩」「沒有恩」的念頭,都是看我們每個人跟對方的關連性,對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就算父母親沒有真正很關愛或者照顧孩子,但是他們賜予這個孩子身體跟生命,只要這個孩子還有這個身體跟生命的一天,都是父母親給予他的恩德,是父母給予他最大也最珍貴的一個禮物。所以做爲孩子的我們,對于父母,生生世世父母,我們真的都要生起強烈的感恩跟利他的心。當然有時候父母親教育的、養育的方式並不恰當也不正確,但是無論如何,從賜予我們生命跟身體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一定要感恩的。
我們不僅要想今生給予我們這個身體生命的父母親而已,更要帶著感念父母親恩德的這一心,再擴大的去想,感念一切的衆生。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不依靠其他人、或不依靠其他衆生而生存下來,甚至即使是一件薄薄的衣服,都需要依靠非常多的人、各種材料的製作,還有材料的出生等等很多因緣聚合,最後才能穿上這麼一件衣服。
同樣地,即使是我們世間上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好名聲,也需要依靠別人你才能得到,你不可能在一個沒有人的曠野說,我要有名聲!那你可能只能自己大喊「我是金剛總持」,然後自己給自己一個很高的法座坐在上面,你會發覺沒有人會給你任何的名聲,因爲那是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因此,要得到名聲,也是需要在這個社會,才會有許多人的贊歎跟認同,因爲有他們贊歎的、認同的恩德,你才能夠得到這個名聲,也不是只有靠你一個人而已。
再繼續想,像我們絕對不能夠沒有的東西,也就是食物,各種的飲食,也都是非常多人的努力之下,我們才能吃到這麼一口飯,這樣去想,你會很清楚知道,我們都是要依靠別人而得到的。世界愈來愈小了,它變得像一個地球村,無論是在商業上或其他各方面,人跟人之間的關連跟交流愈來愈頻繁,愈來愈緊密,只要你生存在這個地球上,人與人之間都需要互相依靠;當然從不好的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也有互相傷害,但事實上你如果朝負面去想,沒有任何的用處,我們真正要想的是,從對我們的修行最有利益的方式,也就是從光明面、從正面去想。我們爲什麼要修行?就是要從痛苦、傷心難過當中出離出來,從各種負面情緒當中出離出來,如果你再往負面的角度去想,只是苦上加苦而已,對修行的進步沒有任何幫助。所以我們是從這光明的、互相友愛的、正面的方式去思維的話,對我們的修持會很有幫助。
法王中文開示:
第叁重,報恩:我平常也常思維這一點。我自己今生有給予我生命的親生母親,我覺得很感恩,感恩給予我生命的父母親,有機會打電話給他們的時候,他們的每一句話,我都帶著感恩的心去聽,不是說每字每句都要記在心裏,只是覺得他們的每字每句都有對我的溫暖跟感情。我覺得,他們對我的這種感情、關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有時候我就不敢再想父母的事情,再想下去,會覺得好像自己不孝順。
自從我被認證爲DB法王,世界各地很多人來見我,給我各式各樣的東西,尤其是臺灣人,給我很多東西,甚至我感冒的時候流鼻涕用的衛生紙,也是臺灣人送給我的,所以我覺得臺灣人似乎一直在養我,所以我就把臺灣人當成是養育的父母。我平常就這樣努力在想如何報答各種父母的恩德,這也可以算是菩薩道吧!
還有,譬如說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地球,從整個銀河系、從整個宇宙來說,這個地球只是小小那麼一點,但是我們卻能夠在這樣的因緣之下,因爲我們的共業,或者說衆生共同的福德,也因此我們能夠聚集在一起,投生到這樣一個地球當中,投生到這樣一個悅意、殊勝的一個地方。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的世界是這個宇宙的一小部分,因爲衆生的共業,或者說因爲宇宙的力量,我們才有因緣擁有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的發心,不只要對這個世界的人,也要涵蓋整個宇宙,甚至別的宇宙,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都和我們有息息相關,我們因爲因緣和合而生存在這地球上,所以要感恩這一切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恩德。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第四重、悅意慈:我們不只對人,對動物、乃至對整個大自然,都要有一念關愛的心。譬如說森林,山林地因爲有樹木,所以能夠提供給我們新鮮的空氣,提供氧氣;還有各種動物對我們來說也有很多利益,甚至只是一只小小的蜜蜂,它的利益卻非常大,譬如說它采蜜的時候,傳播花粉,也促進樹木、花草的生長,也因此能夠讓我們受用,譬如說各種水果,所以如果說沒有蜜蜂采蜜、散播花粉,我們可能也沒有這些美好的花或水果可以受用。
法王藏文開示:
這一切有情、無情的萬物,大自然也好,有生命的動物也好,一切的衆生對我們都是有恩的,也跟我們都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要散播自己的關愛之情,遍及到所有的有情、無情的身上,而且當你這樣去觀想、散播的時候,你可以想所有受苦的衆生。
第五重,悲心:接著我們要進一步想,這一切衆生,只要是有心、有情的這些衆生,都希望離苦得樂,但是他們想得到快樂,卻不知道什麼是快樂的因,反而造作非常多的惡業,我們要這樣子去想。
同樣地,對于大自然來說,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是在任意地、不斷地糟蹋跟破壞這個環境,因此我們說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對大自然,也要生起一種關懷、保育、保護的心。當你看到這些森林、大自然也正在被破壞,甚至快要糟蹋完了,當你這樣子去想的時候,會更容易幫助你生起慈悲心跟「難忍的大悲」。
第六重,增上意樂:有了這樣的難忍大悲之後,你會生起一念強烈的心,想付諸行動利益衆生、保護這個大自然,想幫助這個地方這個環境,當你有了這一念心,菩提心就會慢慢慢慢被牽引出來了。
第七重,菩提心:當菩提心被牽引出來,你會發願讓一切有情、連山林樹木都成佛。這可能聽起來有點兒奇怪,但是這裏所謂對有情、無情指的是,你會有一種承擔的心說,「我要成爲一個能夠利益一切衆生的佛、覺者,當我成爲之後,我就能真正具備、真正生起利益衆生跟保護大自然的力量。」所以這就是一個菩提心的觀修方式。
法王中文開示:
彌勒佛慈氏佛,爲什麼稱爲慈氏呢?因爲祂從最初發菩提心到成佛,祂的名字,依然是叫慈氏,因爲祂不斷地發慈心悲心,不只感動了衆生,也感動了萬物,所以聽說祂進入某一家的時候,祂的腳一踏在地上,那一家就變成慈悲的一家,全家都變成很慈悲,很有悲心。所以我們的慈悲心,要像慈氏佛、彌勒佛或者彌勒菩薩一樣,遍滿萬事萬物,要感動就感動萬物,不只感動有情衆生,慈悲要能遍及有情無情的萬物,這時我們才有一種真正的利衆力量。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正行:你只領「願菩提心」戒?或是「願行」都領?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是正行,要給予菩薩戒的儀軌部分了。就像之前談過,會用藏文、中文、英文、韓語這樣的順序來給予,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隨著這個文字去起觀,隨文入觀,同時來領受這個戒,我們要念誦叁次,在座的有的人可能還沒有完全准備好,或者每一個人的發心不同,你可以只領受「願菩提心」,只是發心的部分。
法王中文開示:
爲了有情衆生,誓願成佛。
法王藏文開示:
「爲了一切有情衆生,我發願成佛」,只是發這樣的一念心也可以,這就是領受「願菩提心」;或者你想要進一步說「除了發這個願,我也要開始去行持各種菩薩的學處」,這就是「行菩提心」。你也願意領受的話是可以的,所以就依等一下會念誦的這個偈文你來發這個心,偈文是一樣的,但是由于各自的發心,看你是領受「願菩提心」,還是領受「行菩提心」,是看各自發心來做決定。
《菩薩戒:我在聖地,成爲佛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