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個好弟子,也有叁德行!

  一個好弟子,也有叁德行!

  時間:2008年12月31日下午3:00~5:00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叁稱)

  (大衆請翻開《大祈願法會課誦本》P194〈普賢行願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叁稱)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早上課程當中,談到與上師相關的內容,還有一些沒有講完,所以下午這堂課要接著講有關上師的一些內容。

  法王中文開示:

  早上談到的,總的來說,上師的功德要比過患還多,這種功德,不只是自己所認爲的功德,而是要按照經典中所形容的功德來觀察上師,這是重點!早上還沒有講的,是我們談到這麼多觀察功德、過患的事,那麼我們怎麼會知道上師具有以上所說的功德呢?

  這個可能需要根據每一個人自己的程度,不然就像我們說佛陀是遍知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一一去證明,或者了解佛陀如何能夠遍知,如果一一去了解如何能夠遍知呢,那自己就變成遍知了,就不需要另外一個「遍知」來救自己了。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他(指堪布)來複習!

  堪布丹傑:

  這是複習剛剛法王說過的內容。

  早上我們談到了有關上師的功德跟過患,要如何去分辨的一些內容。總的來說,我們要尋找的一位上師,他的功德要比過患多,這樣的上師是我們可以依止的。

  ■如何判斷上師真的具有功德?

  接著談到,那要如何分辨上師的功德呢?

  並不是按照我們自己主觀的想法來分辨,而是按照經典或者過去的祖師、上師的教言來觀察、判定。我們早上提到很多有關「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患」,但是到底要怎樣才能夠知道上師具備什麼樣的一個功德,要怎樣去了解呢?

  這裏說到,主要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程度去了解,我們很難對上師的每一個功德全部都透徹了解,這是很困難的。這就好像「佛陀是遍知的」,我們不太可能知道「遍知」的每一個細節,它的內容是什麼,如果我們也知道每一項功德的話,那我們就成爲一個遍知的人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按照自己的程度,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認識這位上師,譬如:你可以詢問一些有經驗、有知識的人,或者認識、了解這位上師的人;也可以觀察這位上師,看他的名聲是怎麼樣的?大家對這位上師的評語是什麼?透過這些去了解。

  當然也可以透過經典所形容的上師條件,做各種觀察。當你不斷觀察這位上師之後,發覺他的確是有功德的,那你才算是真正了解到了!

  法王藏文開示:

  ■能夠不貪著此生

  這裏首先提到,上師他要能不貪著此生,我們可能會問說:「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這位上師是不貪著此生呢?如何去分辨呢?」

  經典上有一句話說:「一個凡夫沒辦法測度或了知到另一個凡夫的境界。」除了一些特殊的聖者,他能夠直接觀看、了知到別人的心之外,像我們一般的凡夫,只能透過這位上師外在的行持與作爲而認識到他,知道這位上師是否只想著世間八法,或者他的心的確都在于未來長遠地得到究竟的快樂。

  當然你也可能碰到一個情況,就是碰到一個很會裝模作樣的上師,他可能展現出利益衆生、關懷衆生的一個假相,但因爲他是假裝的,所以,這些也只是暫時的而已。他的確能暫時欺騙弟子,但那是不可能長久的,各種問題會慢慢展現出來。所以,就算我們沒辦法馬上觀察到他的心,還是可以透過他外在的行爲來推測、了解。

  ■能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在上師「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方面,要如觀察呢?你可能會問:「怎麼知道上師是不是具備這樣的力量呢?」

  我們可以作一個觀察:如果親近這位上師,我們的心與佛法越來越契合、越來越相近,發現煩惱越來越少、心越來越向善道、信心越來越增強。那就對了!

  或者當我們聽上師說法的時候,他會讓我們的心更容易進入佛法、與法契合,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就可以說我們依止的這一位上師,他就是一位具備大智慧,或者說他一位具德的、符合條件的上師。

  因爲他的智慧與各種善巧的導引,能夠讓我們的心向法、向善,當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們就說這是具有大智慧的上師,他就具備了利益衆生力量。

  ■能以大悲憫而不舍弟子

  在「能以大悲憫而不舍弟子」這方面,我們要怎麼觀察呢?「大悲憫」的感覺是什麼呢?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親近一位上師,你會感覺跟他的心特別接近,甚至會自然生起一種感覺:「啊,我今天終于見到了一個皈依者,一個真正能救護、幫助我的人!

  你會有這種很強烈的感受生起,或許就是這位上師的大悲心攝受,讓我們有這樣的感覺生起,所以我們常常說「心口如一」是很重要的,當一位上師具足慈悲心,就會自然展現慈悲的行爲。

  當一位上師的心很慈悲,他行住坐臥的任何行爲,都很自然的不會舍棄任何一位衆生。我們一親近,就會感覺他真的是具備大悲憫心的上師。

  我們一開始見到上師的功德時,可能只是約略的看到一些,這個時候我們要把握機會,生起歡喜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法王藏文開示:

  還有,就算這位上師他沒有具備圓滿的功德,只有那麼一點點的功德,但是只要他能鼓勵、引導弟子向善,也算是一個可以依止的上師了。

  法王中文開示:

  藏地有些上師吃肉,在那邊還吃得好像很香,但是他會在衆人面前告訴弟子:「你不可以吃肉!不可以殺生!」就算他自己在吃肉這一面可以算是一個過患,但是他也不希望這種過患會影響弟子,或者染汙到弟子。

  法王藏文開示:

  就像這樣一個例子,就算這位上師沒有具備圓滿的功德,但是他的心是總是想要利益這個弟子、利益衆生。就像之前提到的父母親,雖然自己還是會犯錯、有缺點,但是他不會去染汙或者影響到孩子,還是會盡力保護並利益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這個上師可能甚至沒有任何知識或者功德,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狀況,還是可以依止他的。

  法王中文開示:

  有時上師本身雖然沒有具備可以稱得上的功德,但是依止他有大意義的話,有時候也會依止他。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裏有一個故事,是關于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跟隨很多上師接受灌頂、口傳跟教授,在這些上師當中,有一位是鄉村的一個牧民,他甚至是完全不識字的一個老先生,但是他還是依止他,爲什麼呢?

  這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爲這個老先生曾經得過一個特殊口傳,所以蔣貢仁波切要依止他,才能再延續這個口傳與傳承。當時要依止的時候是很困難的,因爲他完全不識字,而那部經有一百多頁。蔣貢仁波切首先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先拼給那個老人聽,那個老人再念給他聽,然後才算是得到口傳,雖然老人本身不識字、甚至沒有任何文化,但是有時候因爲特殊的原因與情況,我們還是可以依止他。

  所以總的來說,剛剛提到依止上師有兩種:第一種是如果這位上師的功德比過患大,我們是可以依止的;第二種是雖然他本身不具備特殊的功德,但是因爲特殊的原因與意義的話,我們還是可以依止的。

  ■可依止的上師,和可聞法的上師

  法王中文開示:

  關于上師,我們還可以分爲兩種:可以依止的上師跟可以聽法的上師,因爲有實修的上師基本上不是那麼多,真正能夠面對並調伏煩惱、甚至悟道的上師很少,但是他具有佛法的學問,我們可去聽他的法,從而多認識佛法。可以依止的上師,就需要具備真正的實修,能夠調伏煩惱;其他沒有實修,只是懂得佛典、叁藏的上師,我們可以去聽他的法,或者就是說可以去恭敬他,但是不能把他當成自己所依靠的上師或者根本上師。

  ■一個好弟子,應該具備的叁種德行

  接下來我想要講有關弟子的事情。我早上就覺得身爲一個上師,可以多講一點有關弟子的事情,讓弟子們(緊張得)流流汗…

  法王藏文開示:

  上師與弟子之間有很深的關聯性,甚至可說息息相關。當我們談到上師,自然就會聯想到弟子;或者談到一個弟子,也自然會想到他的上師。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在佛法上,師徒之間有一種不共的、特殊的因緣和關聯性存在。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弟子需要具備的叁種德行,這是岡波巴大師所說的

  第一個德行,是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

  第二個德行,是樂于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第叁個德行,是讓上師喜歡的事情,能夠舍命去做。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對這叁種「弟子應有的德行」有一個釋論,是第八世DB法王做的解釋,這個丹傑來念念!

  堪布丹傑:

  這裏談到弟子需要具備的叁種德行,第一點叫「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這…

《一個好弟子,也有叁德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