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弟子,也有三德行!
时间:2008年12月31日下午3:00~5:00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大众请翻开《大祈愿法会课诵本》P194〈普贤行愿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剎尘身,一一遍礼剎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法王藏文开示:
今天早上课程当中,谈到与上师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些没有讲完,所以下午这堂课要接着讲有关上师的一些内容。
法王中文开示:
早上谈到的,总的来说,上师的功德要比过患还多,这种功德,不只是自己所认为的功德,而是要按照经典中所形容的功德来观察上师,这是重点!早上还没有讲的,是我们谈到这么多观察功德、过患的事,那么我们怎么会知道上师具有以上所说的功德呢?
这个可能需要根据每一个人自己的程度,不然就像我们说佛陀是遍知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去证明,或者了解佛陀如何能够遍知,如果一一去了解如何能够遍知呢,那自己就变成遍知了,就不需要另外一个「遍知」来救自己了。
(接着,法王将中文开示翻译成藏文)
法王中文开示:他(指堪布)来复习!
堪布丹杰:
这是复习刚刚法王说过的内容。
早上我们谈到了有关上师的功德跟过患,要如何去分辨的一些内容。总的来说,我们要寻找的一位上师,他的功德要比过患多,这样的上师是我们可以依止的。
■如何判断上师真的具有功德?
接着谈到,那要如何分辨上师的功德呢?
并不是按照我们自己主观的想法来分辨,而是按照经典或者过去的祖师、上师的教言来观察、判定。我们早上提到很多有关「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患」,但是到底要怎样才能够知道上师具备什么样的一个功德,要怎样去了解呢?
这里说到,主要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程度去了解,我们很难对上师的每一个功德全部都透彻了解,这是很困难的。这就好像「佛陀是遍知的」,我们不太可能知道「遍知」的每一个细节,它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我们也知道每一项功德的话,那我们就成为一个遍知的人了,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按照自己的程度,也可以透过一些方法来认识这位上师,譬如:你可以询问一些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或者认识、了解这位上师的人;也可以观察这位上师,看他的名声是怎么样的?大家对这位上师的评语是什么?透过这些去了解。
当然也可以透过经典所形容的上师条件,做各种观察。当你不断观察这位上师之后,发觉他的确是有功德的,那你才算是真正了解到了!
法王藏文开示:
■能够不贪着此生
这里首先提到,上师他要能不贪着此生,我们可能会问说:「我们怎么能够知道这位上师是不贪着此生呢?如何去分辨呢?」
经典上有一句话说:「一个凡夫没办法测度或了知到另一个凡夫的境界。」除了一些特殊的圣者,他能够直接观看、了知到别人的心之外,像我们一般的凡夫,只能透过这位上师外在的行持与作为而认识到他,知道这位上师是否只想着世间八法,或者他的心的确都在于未来长远地得到究竟的快乐。
当然你也可能碰到一个情况,就是碰到一个很会装模作样的上师,他可能展现出利益众生、关怀众生的一个假相,但因为他是假装的,所以,这些也只是暂时的而已。他的确能暂时欺骗弟子,但那是不可能长久的,各种问题会慢慢展现出来。所以,就算我们没办法马上观察到他的心,还是可以透过他外在的行为来推测、了解。
■能以大智慧导引他人入道
在上师「以大智慧导引他人入道」方面,要如观察呢?你可能会问:「怎么知道上师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力量呢?」
我们可以作一个观察:如果亲近这位上师,我们的心与佛法越来越契合、越来越相近,发现烦恼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向善道、信心越来越增强。那就对了!
或者当我们听上师说法的时候,他会让我们的心更容易进入佛法、与法契合,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可以说我们依止的这一位上师,他就是一位具备大智慧,或者说他一位具德的、符合条件的上师。
因为他的智慧与各种善巧的导引,能够让我们的心向法、向善,当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就说这是具有大智慧的上师,他就具备了利益众生力量。
■能以大悲悯而不舍弟子
在「能以大悲悯而不舍弟子」这方面,我们要怎么观察呢?「大悲悯」的感觉是什么呢?
其实很多时候,当我们亲近一位上师,你会感觉跟他的心特别接近,甚至会自然生起一种感觉:「啊,我今天终于见到了一个皈依者,一个真正能救护、帮助我的人!」
你会有这种很强烈的感受生起,或许就是这位上师的大悲心摄受,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生起,所以我们常常说「心口如一」是很重要的,当一位上师具足慈悲心,就会自然展现慈悲的行为。
当一位上师的心很慈悲,他行住坐卧的任何行为,都很自然的不会舍弃任何一位众生。我们一亲近,就会感觉他真的是具备大悲悯心的上师。
我们一开始见到上师的功德时,可能只是约略的看到一些,这个时候我们要把握机会,生起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重点!
法王藏文开示:
还有,就算这位上师他没有具备圆满的功德,只有那么一点点的功德,但是只要他能鼓励、引导弟子向善,也算是一个可以依止的上师了。
法王中文开示:
藏地有些上师吃肉,在那边还吃得好像很香,但是他会在众人面前告诉弟子:「你不可以吃肉!不可以杀生!」就算他自己在吃肉这一面可以算是一个过患,但是他也不希望这种过患会影响弟子,或者染污到弟子。
法王藏文开示:
就像这样一个例子,就算这位上师没有具备圆满的功德,但是他的心是总是想要利益这个弟子、利益众生。就像之前提到的父母亲,虽然自己还是会犯错、有缺点,但是他不会去染污或者影响到孩子,还是会尽力保护并利益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上师可能甚至没有任何知识或者功德,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状况,还是可以依止他的。
法王中文开示:
有时上师本身虽然没有具备可以称得上的功德,但是依止他有大意义的话,有时候也会依止他。
法王藏文开示:
这里有一个故事,是关于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罗卓泰耶。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跟随很多上师接受灌顶、口传跟教授,在这些上师当中,有一位是乡村的一个牧民,他甚至是完全不识字的一个老先生,但是他还是依止他,为什么呢?
这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这个老先生曾经得过一个特殊口传,所以蒋贡仁波切要依止他,才能再延续这个口传与传承。当时要依止的时候是很困难的,因为他完全不识字,而那部经有一百多页。蒋贡仁波切首先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先拼给那个老人听,那个老人再念给他听,然后才算是得到口传,虽然老人本身不识字、甚至没有任何文化,但是有时候因为特殊的原因与情况,我们还是可以依止他。
所以总的来说,刚刚提到依止上师有两种:第一种是如果这位上师的功德比过患大,我们是可以依止的;第二种是虽然他本身不具备特殊的功德,但是因为特殊的原因与意义的话,我们还是可以依止的。
■可依止的上师,和可闻法的上师
法王中文开示:
关于上师,我们还可以分为两种:可以依止的上师跟可以听法的上师,因为有实修的上师基本上不是那么多,真正能够面对并调伏烦恼、甚至悟道的上师很少,但是他具有佛法的学问,我们可去听他的法,从而多认识佛法。可以依止的上师,就需要具备真正的实修,能够调伏烦恼;其他没有实修,只是懂得佛典、三藏的上师,我们可以去听他的法,或者就是说可以去恭敬他,但是不能把他当成自己所依靠的上师或者根本上师。
■一个好弟子,应该具备的三种德行
接下来我想要讲有关弟子的事情。我早上就觉得身为一个上师,可以多讲一点有关弟子的事情,让弟子们(紧张得)流流汗…
法王藏文开示:
上师与弟子之间有很深的关联性,甚至可说息息相关。当我们谈到上师,自然就会联想到弟子;或者谈到一个弟子,也自然会想到他的上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佛法上,师徒之间有一种不共的、特殊的因缘和关联性存在。
法王中文开示:
接下来,我们要谈到弟子需要具备的三种德行,这是冈波巴大师所说的
第一个德行,是没有傲慢,而虔诚恭敬。
第二个德行,是乐于接受教诲,而依教奉行。
第三个德行,是让上师喜欢的事情,能够舍命去做。
(接着,法王将中文开示翻译成藏文)
法王中文开示:
接下来,对这三种「弟子应有的德行」有一个释论,是第八世DB法王做的解释,这个丹杰来念念!
堪布丹杰:
这里谈到弟子需要具备的三种德行,第一点叫「没有傲慢,而虔诚恭敬。」这…
《一个好弟子,也有三德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