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P2

  ..續本文上一頁軟心,隨順衆生。

  ◎過去所做好壞都放下,只要具有信心。堅持到臨命終,深信有個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從今以後,不論遇到任何順逆境界,永不忘失求生極樂世界的好樂心,早晚至少念五分鍾佛號。一心專念,發菩提心。

  

  生命的覺醒

  ◎覺悟是你停止希求時出現的。

  ◎學佛是爲了開采永恒的生命。

  ◎佛陀說:“我只教導一件事,那就是──苦與滅苦之道。”

  ◎你越是放棄自我,你也越變得偉大而又真實。

  ◎自我是一切苦的根源。

  ◎沒有人真的擁有色、受、想、行和識。

  ◎此是應舍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爲身,埋沒在老病生死大海。

  ◎自我造成一切紛爭與動亂。

  ◎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

  ◎心就只有生起和停止,沒有滯留著實體。

  c

  ◎大部份的人並沒有真正地了解自我。了解到自我的人,就是了解到“既無所謂的自我,也沒有任何事物屬于自我”的人。

  ◎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

  ◎因爲執著自我,又産生“我所有”這就是真正的囚牢。

  ◎“生”的意義──不是由血肉之軀的母親所生的“肉體之生”,而是從精神的母親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謂精神的母親,主要是指渴愛、無明與執取。渴愛爲母,無明爲父,這二者結合的結果就是“我”的“生”。

  ◎行善和布施是爲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爲了調禦“自我”,修慧則爲破除“自我”。

  ◎當“我”、“我所有”的念頭生起,心中的輪回就出現了。

  ◎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

  ◎一切衆生,皆由著我,因而幻起,六趣升沈。

  ◎並不是五蘊本身苦,而是執著它們爲“自我”──那才是苦。

  ◎泯除自我的限製,就是涅槃的境界。

  

  生命的目的

  ◎希望知道生命的目的,就必須透過你自己的經驗和內觀去研究。

  ◎要了解生命的目的,你必須了解人性及其生存的生命界。

  ◎直觀洞察是人的官能發展以後的一部份。

  連佛陀也必須培育他的心去體悟真正的人性。

  所覺得他所住的世界是個瘋狂世界,這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精神病院。

  ◎人必須從內心的幻夢中覺醒。

  ◎人必須覺醒同時了解他自己,是一種數不盡的思想和行爲反覆的結果。

  他不是現成的;他在變而且繼續在變。

  他的人格是由他自己選擇而決定的。

  他形成的思想行爲也是由他所選擇。

  ◎人是進化樹上的最高果實。

  人到此階段,他應去理解他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了解他生命的真義。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目的,人必須學習了解生命實質。了解生命,必須面對和了

  解死亡。

  ◎我們深一層去想生命,我們會了解到所有世俗的幸福是一種幻覺。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須轉向宗教,他必須選擇和信仰一個宗教。

  因爲宗教是奮鬥者的表現,宗教是人們最偉大的力量,它逐漸地領導人去完成自我。

  它使得卑賤者變得崇高;使自私者變得不自私;使自大者變得謙遜;使傲慢者變得節製;使貪婪的變得慈悲布施;使殘忍的變得善良;使主觀的變得客觀。

  ◎宗教是人類藝術和文化靈感的泉源。

  ◎死亡只是暫時存在的暫時結束。

  ◎我們大多數的人在財富、奢侈、高級職位和上流社會中找尋幸福。

  我們把影子當成實質。

  ◎西方人尋求征服宇宙是爲了物質的目標,佛教和東方哲學則努力與大自然協調,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脫。

  ◎我們必須擇取一種宗教來清淨,我們的感官並使內心和平。

  ◎佛陀說過:“勝利産生了嗔恨,因爲被征服者是不幸福的。

  放棄了勝利和失敗的執著才是滿足和愉快。”──《法句經》

  ◎靜下感官的秘訣是排除貪欲,因爲貪欲是煩惱的根本。

  ◎世俗的快樂找不到永恒的幸福,因爲世間任何東西是無常的。

  ◎錢可買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錢可買到書籍,但買不到知識;

  錢可買到食物,但買不到食欲;

  錢可買到裝飾,但買不到莊嚴;

  錢可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安;

  錢可買到醫藥,但買不到健康;

  錢可買到奢侈,但買不到平靜;

  錢可買到娛樂,但買不到幸福;

  錢可買到宗教,但買不到解脫。

  ◎若你能學到知足,靜下你的感官和定下你的心,你就能發現到生活真正的目的──尋求永恒的幸福。

  ◎知足是控製感官瘋狂傾向的唯一辦法,我們不應做感官的奴隸,須做感官的主人。

  ◎生活的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但是目的不是來自于外在,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做習慣的主人

  ◎習慣最初是蛛絲,最後變成巨索。

  ◎人類最大的力量,來自于克服自己最大的缺點時。

  ◎正當的習慣,大都由自製和自我的訓練而養成。

  ◎習慣是一個人行爲與思想的真正領導者。

  ◎一個人在能移動世界之前,必須先移動自己才行。

  ◎好習慣有四:准時、正確、恒心和迅速。

  缺少了第一種,光陰就要被浪費;

  不具備第二種,就要錯誤百出;

  沒有第叁種,就無法獲致良好的成果;

  沒有第四種,就會錯過良機。

  ◎偷一根針的人,也將會偷一頭牛。

  ◎別讓自己成爲習慣的産物。

  ◎好習慣即是福。

  ◎行爲會養成習慣,習慣會造成性格,性格會締造命運。

  ◎有習氣就是衆生,無習氣就是聖賢。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禍莫大于縱己之欲,惡莫大于言人之非。

  ◎性格其實是習慣的延伸。

  ◎我們要做“習慣”的主人,不要做“習慣”的仆人。

  ◎學道之人,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惡是猛虎,欲是深淵。

  ◎正確的修行應該能塑造完美的人格,圓融的生活態度,與一切無礙的智慧。

  ◎縱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來。

  ◎佛陀說:“信心是我所播的種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抑製身口意的惡業,就是在我心田裏除草,精進是我所牽的牛,去而不返,進而行慈,將我運到安祥的境地。”

  

  超越與實踐

  ◎佛陀在他的教誨中,提供了我們道德行的准則,他認爲人們雖然生活在無常的痛苦中,然而只要我們學會了認清自我,並且依循佛法去自我持守,便能體會到實質的幸福、喜樂。

  ◎佛教不是要拿來作學問的,而是要人在尋常生活中引導自己發掘生命的意義及目的。

  ◎佛教乃渡過生命之河的旅程,是從無知、貪婪和死亡的常識性河岸到智慧和啓悟的彼岸的一次轉運。

  ◎“一個又一個浪花永恒地在追逐著。”

  “生命是一個旅程。死亡是複歸于泥土。宇宙像旅店,過去的歲月塵埃。”

  ◎如果一個完全超越了個人中心,那麼除了慈悲之外還有什麼呢?

  ◎菩薩是一位決心不遺棄世間“直到連草木都悟了道的人物。”

  ◎菩薩的心願──

  讓我做病人的慰藉者,醫治者和服務者直到病痛永不再犯;

  讓我用食物和飲料之雨,來解除衆生饑餓和幹渴的苦;

  讓我做時代終結時饑荒中的飲料和食糧;

  讓我變成一間窮人的永無匮乏的倉庫,爲他們的需要配備多樣的物品來服務他們。

  我自己個人的存在以及快樂,所有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正直,

  我都無動于衷地放棄了,但願衆生都能得到安樂與解脫。

  ◎佛陀是沈默的聖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靜的頭腦和熾熱的心。

  ◎罪惡是我們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們自己來承受,停止錯誤只有靠我們自己,要變成純潔只有靠我們自己。

  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救我們,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會;

  我們自己必須走上正道;佛陀只不過指示了道路。

  ◎心如工廠,有嚴格的品管,正常的作業流程,良好的環保觀念,必定能製造出上好的産品。生活裏,擁有一顆經過品管的“不動之心”,沒有是非的汙水,沒有煩惱的黑煙,如此清淨,人人才歡喜親近“放光的人”。

  ◎任何的修行法門,都意在使我們改心換性,令剛強得柔軟,诤論化祥和,嗔恨轉慈悲,愚癡成智慧,具足健全的人格,所謂“人成即佛成”。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我們行道的眼目、度往彼岸的舟航。

  ◎換個角度,世界就光明。一池落花、一輪明月,兩樣心情。

  ◎《華嚴經》說:

  如來的心“離諸谄诳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

  凡夫的心原與如來並無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爲舍心,化嗔心爲喜心,化貪心爲施心,化殺心爲慈心,自然解冤消愁。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

  ◎佛是覺人覺世的大覺悟者,所要推動的是覺濟人類的宗教運動與工作,我們應奉獻自己整個身命,參加覺人濟世的運動,以堅定的信仰來接受,來服從,來擁護,從事佛法的實行與教化,所以常說“信受勤奉行”。

  

  佛法與人生

  ◎佛教是以佛陀爲模範、爲導師,而從真理的了解體驗與道德的實踐中,完成自己的究竟解脫。

  ◎“佛教之正法,以教證爲體。”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

  ◎成佛,是體悟真理,實現自由。佛陀說法,即是宣揚此真理與自由之光。

  ◎諸佛皆在人間成佛,開演教化,使人類同得正覺。

  ◎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

  ◎佛是人間的正覺者,是由人成佛的,是淨化人性而達到正覺解脫的。

  所以人人可以由人成佛,到達“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的結論。

  ◎人間有什麼特勝?

  ( 1)環境──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

《真理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真愛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