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理手册▪P2

  ..续本文上一页软心,随顺众生。

  ◎过去所做好坏都放下,只要具有信心。坚持到临命终,深信有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从今以后,不论遇到任何顺逆境界,永不忘失求生极乐世界的好乐心,早晚至少念五分钟佛号。一心专念,发菩提心。

  

  生命的觉醒

  ◎觉悟是你停止希求时出现的。

  ◎学佛是为了开采永恒的生命。

  ◎佛陀说:“我只教导一件事,那就是──苦与灭苦之道。”

  ◎你越是放弃自我,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自我是一切苦的根源。

  ◎没有人真的拥有色、受、想、行和识。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埋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自我造成一切纷争与动乱。

  ◎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

  ◎心就只有生起和停止,没有滞留著实体。

  c

  ◎大部份的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我。了解到自我的人,就是了解到“既无所谓的自我,也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的人。

  ◎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

  ◎因为执著自我,又产生“我所有”这就是真正的囚牢。

  ◎“生”的意义──不是由血肉之躯的母亲所生的“肉体之生”,而是从精神的母亲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谓精神的母亲,主要是指渴爱、无明与执取。渴爱为母,无明为父,这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

  ◎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

  ◎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

  ◎一切众生,皆由著我,因而幻起,六趣升沉。

  ◎并不是五蕴本身苦,而是执著它们为“自我”──那才是苦。

  ◎泯除自我的限制,就是涅槃的境界。

  

  生命的目的

  ◎希望知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透过你自己的经验和内观去研究。

  ◎要了解生命的目的,你必须了解人性及其生存的生命界。

  ◎直观洞察是人的官能发展以后的一部份。

  连佛陀也必须培育他的心去体悟真正的人性。

  所觉得他所住的世界是个疯狂世界,这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

  ◎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

  ◎人必须觉醒同时了解他自己,是一种数不尽的思想和行为反覆的结果。

  他不是现成的;他在变而且继续在变。

  他的人格是由他自己选择而决定的。

  他形成的思想行为也是由他所选择。

  ◎人是进化树上的最高果实。

  人到此阶段,他应去理解他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了解他生命的真义。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目的,人必须学习了解生命实质。了解生命,必须面对和了

  解死亡。

  ◎我们深一层去想生命,我们会了解到所有世俗的幸福是一种幻觉。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他必须选择和信仰一个宗教。

  因为宗教是奋斗者的表现,宗教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地领导人去完成自我。

  它使得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不自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的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的变得善良;使主观的变得客观。

  ◎宗教是人类艺术和文化灵感的泉源。

  ◎死亡只是暂时存在的暂时结束。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

  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

  ◎西方人寻求征服宇宙是为了物质的目标,佛教和东方哲学则努力与大自然协调,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我们必须择取一种宗教来清净,我们的感官并使内心和平。

  ◎佛陀说过:“胜利产生了嗔恨,因为被征服者是不幸福的。

  放弃了胜利和失败的执著才是满足和愉快。”──《法句经》

  ◎静下感官的秘诀是排除贪欲,因为贪欲是烦恼的根本。

  ◎世俗的快乐找不到永恒的幸福,因为世间任何东西是无常的。

  ◎钱可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钱可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

  钱可买到食物,但买不到食欲;

  钱可买到装饰,但买不到庄严;

  钱可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安;

  钱可买到医药,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买到奢侈,但买不到平静;

  钱可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幸福;

  钱可买到宗教,但买不到解脱。

  ◎若你能学到知足,静下你的感官和定下你的心,你就能发现到生活真正的目的──寻求永恒的幸福。

  ◎知足是控制感官疯狂倾向的唯一办法,我们不应做感官的奴隶,须做感官的主人。

  ◎生活的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但是目的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做习惯的主人

  ◎习惯最初是蛛丝,最后变成巨索。

  ◎人类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克服自己最大的缺点时。

  ◎正当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的训练而养成。

  ◎习惯是一个人行为与思想的真正领导者。

  ◎一个人在能移动世界之前,必须先移动自己才行。

  ◎好习惯有四:准时、正确、恒心和迅速。

  缺少了第一种,光阴就要被浪费;

  不具备第二种,就要错误百出;

  没有第三种,就无法获致良好的成果;

  没有第四种,就会错过良机。

  ◎偷一根针的人,也将会偷一头牛。

  ◎别让自己成为习惯的产物。

  ◎好习惯即是福。

  ◎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造成性格,性格会缔造命运。

  ◎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

  ◎性格其实是习惯的延伸。

  ◎我们要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习惯”的仆人。

  ◎学道之人,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恶是猛虎,欲是深渊。

  ◎正确的修行应该能塑造完美的人格,圆融的生活态度,与一切无碍的智慧。

  ◎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

  ◎佛陀说:“信心是我所播的种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精进是我所牵的牛,去而不返,进而行慈,将我运到安祥的境地。”

  

  超越与实践

  ◎佛陀在他的教诲中,提供了我们道德行的准则,他认为人们虽然生活在无常的痛苦中,然而只要我们学会了认清自我,并且依循佛法去自我持守,便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喜乐。

  ◎佛教不是要拿来作学问的,而是要人在寻常生活中引导自己发掘生命的意义及目的。

  ◎佛教乃渡过生命之河的旅程,是从无知、贪婪和死亡的常识性河岸到智慧和启悟的彼岸的一次转运。

  ◎“一个又一个浪花永恒地在追逐著。”

  “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是复归于泥土。宇宙像旅店,过去的岁月尘埃。”

  ◎如果一个完全超越了个人中心,那么除了慈悲之外还有什么呢?

  ◎菩萨是一位决心不遗弃世间“直到连草木都悟了道的人物。”

  ◎菩萨的心愿──

  让我做病人的慰藉者,医治者和服务者直到病痛永不再犯;

  让我用食物和饮料之雨,来解除众生饥饿和干渴的苦;

  让我做时代终结时饥荒中的饮料和食粮;

  让我变成一间穷人的永无匮乏的仓库,为他们的需要配备多样的物品来服务他们。

  我自己个人的存在以及快乐,所有我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正直,

  我都无动于衷地放弃了,但愿众生都能得到安乐与解脱。

  ◎佛陀是沉默的圣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

  ◎罪恶是我们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们自己来承受,停止错误只有靠我们自己,要变成纯洁只有靠我们自己。

  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救我们,没有人能也没有人会;

  我们自己必须走上正道;佛陀只不过指示了道路。

  ◎心如工厂,有严格的品管,正常的作业流程,良好的环保观念,必定能制造出上好的产品。生活里,拥有一颗经过品管的“不动之心”,没有是非的污水,没有烦恼的黑烟,如此清净,人人才欢喜亲近“放光的人”。

  ◎任何的修行法门,都意在使我们改心换性,令刚强得柔软,诤论化祥和,嗔恨转慈悲,愚痴成智慧,具足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成即佛成”。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我们行道的眼目、度往彼岸的舟航。

  ◎换个角度,世界就光明。一池落花、一轮明月,两样心情。

  ◎《华严经》说:

  如来的心“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

  凡夫的心原与如来并无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为舍心,化嗔心为喜心,化贪心为施心,化杀心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

  ◎佛是觉人觉世的大觉悟者,所要推动的是觉济人类的宗教运动与工作,我们应奉献自己整个身命,参加觉人济世的运动,以坚定的信仰来接受,来服从,来拥护,从事佛法的实行与教化,所以常说“信受勤奉行”。

  

  佛法与人生

  ◎佛教是以佛陀为模范、为导师,而从真理的了解体验与道德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究竟解脱。

  ◎“佛教之正法,以教证为体。”

  ◎探究人生意义而到达深处,即是宗教。

  ◎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佛陀说法,即是宣扬此真理与自由之光。

  ◎诸佛皆在人间成佛,开演教化,使人类同得正觉。

  ◎惟有人类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

  ◎佛是人间的正觉者,是由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

  所以人人可以由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结论。

  ◎人间有什么特胜?

  ( 1)环境──苦乐参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

《真理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真爱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