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
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
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
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净化自己的过程。
生命之光
◎释尊说:所有的事物都受苦于无止尽的变化及冲突。
◎行者必须认清生命的贪婪本性,及追逐感官喜乐的倾向,并检讨人生变迁与贪婪的结局,以适当引导自己的生活,走向幸福之道。
◎“断惑证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对某样物体愈执著就会愈怕失去它;而且,当一个人的欲望获得满足时,新的需求又会产生。
◎在所有负面的精神状态中,最不健康,最伤身体的是慢性的忧虑。
忧虑是因为“我”和“我的”概念或佛教说的“我执”所致。
◎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养内心,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性,便容易克服痛苦。
◎人类拥有优越的思考能力及直觉,惯用理智创造永久的自我。
佛教的教义指出,自我或精神只是一种概念,通常无法与现实世界相呼应。
这“自我”的概念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小至个人冲突,大到国与国间的战争。
◎一个人经历的忧虑与遭遇,只是自我对多变的尘世欲望所产生的交互作用。
◎当嫉妒、仇恨和恐惧成为习惯时,疾病就不远了。
◎我们应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用心灵去面对,而不是拿怪力乱神为名义当挡箭牌躲开。
◎治疗忧伤,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试试为他人做点事!
◎佛说:“心灵是先驱,是首领;万法唯心造。”
“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当你原谅不可原谅之事,世界便属于你。
在遭他人怀疑时,依然相信自己并宽容他人。
假如拥有梦想,应该心怀世界,假如拥有思想,应不图利自己。
◎健康的思想能够发展出正直的人格,合适的态度和正当的行为。
◎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净化自己的过程──四正勤。
◎阻挠我们悟道的障碍是私心、骄傲、仇恨和无知。
◎“信仰是力量的来源,悲伤是我的朋友,知识是我的武器,耐性是我的装束及美德。”──穆罕默德
◎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感恩。世尊提出追求最终稳定的方法—涅槃,永恒的平静及无虞──遵循八正道的方法。
◎在彻底领悟生命的本质后,释尊奉献一生,教导那些愿意听他述说真理及有所了解的人。
生命的真相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你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和从内观的洞察力去发现,且必须先了解人的本性和生命的真相,也必须接受宗教做为响导,并学会如何使你的心宁静、平和。
◎错误的见解使人自我膨胀,提高我见。
人类应该摒除愚痴无明,努力去了解自己的本性和发展正觉。
一般人,只要他能从自己无明的梦幻中觉醒,都能证悟成佛。
◎一个人必须明白,他的今天是无数的思维和行动,不断反覆作用的结果;不是现成的,而是经过不断的变化而形成的,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中。
◎当了解生命的真相后,我们更加注意于自己的身、语、意三行,透过善的身、语、意行,能够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清楚的了解到自我价值发展的道路。
──八正道
◎实践于八正道,能协助一个人发展“戒”──将一个的负面行为转化为正面行为,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力量、净化思想、发展心识,从而改变整个人生。实践“定”──能够获得人生的真正经验,了解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真性。当“定”获得全部的发展后,就会生起“慧”。当“慧”生起时,就会获得善心、欢愉和慈悲。这时,我们更加了解生命的所有组成部份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动向了。
◎人格是通过自己的身、语、意的抉择后而奠定的,因此,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是自己的决定。人类是进化树上的果实。
◎当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苦、无常和无我)理解追求虚无的幸福就好像在水中捞月;对欲望的渴求,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佛教让人类看清楚,感官的欲求和自我执著所带来的痛苦,更说明“业力”控制了我们的命运。
所以修行者必须自我发展潜能,增长智慧和慈悲心。
◎我们应以佛陀那纯净的人性境界为榜样,努力争取证悟于涅槃。
发展了对三宝的崇敬,以佛菩萨为精神支柱。
弃除贪欲,开展智慧和慈悲心,完整的从轮回中获得自我的解脱。
◎了解生命的无常,就能轻易的面对死亡。
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可以给人勇气、宁静和了解生命的本质。
◎佛教的道德规范是讲求实际的,是引导我们迈向永恒幸福的最佳工具。
◎佛教所提倡的自我拯救,是以自我坚韧的意志力来克服业力的结果。
佛教的使命,在于启发人类生存的本质,并告诫人类如何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慈悲心是一种活跃的力量,由意识的引导而作用,导致一切支援、振奋、简化、消除烦恼的正面力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
享受生命
◎我们试著探触生命,当我们喝茶、走路、坐下、插花时深深的观照,成功的秘诀在于你能做自己的主人,当你呈现你本来的面貌时,你就如实地活在当下。
◎假使你带著目的,你将与花一无相应,放弃所有的作意和所求,你才有可能与花一体。
◎与万事万物合为一体欣赏自然,生命本身中的每一刻都会是一件艺术品。
◎“无所求”、“无所得”,因为所有的事都已经在你自己身上具足,生命本身就是目的。当我们行禅时,并不意图一个目的地,只是迈出一个祥和愉快的步伐。
◎不要在大地上留下焦虑与不安的足迹,要觉知你的脚和大地的接触,好像你用脚亲吻著大地一般。当我们已能平稳而愉快向前迈步时,我们已经为人类的和平与快乐种下因子,这是种美好的修行。
◎调匀呼吸与步伐一致,走三步吸一口气,“吸、吸、吸。呼、呼、呼”,把安祥带给大地,并与它共同体验爱是什么,如此走入心灵之中。
偶尔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自然而然会驻足审视──一颗树、一朵花、一群嬉戏的孩童。在驻足观赏的同时,继续配合呼吸,当你想再走时,那么就继续吧!每走一步会掀起一阵微风,涤净我们的身心,一步一莲花,步步安祥使我们感到轻安。
◎正念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沿著河岸或公园走一趟,你找回自我,并与树木结为好友。
◎步行禅──走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到达某个地方,只是为了走,为了如实觉知当下,觉知呼吸与步行,每一步都充满喜乐。
◎散步时我们也可以牵著小孩的手,每走一步就感觉好像我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
◎电话禅──
铃响时,觉知呼吸、微笑,“听哪!听!这美妙的声音带领我回归真实的自我。”连续三次铃声及练习,而后完全自主地慢慢拿起电话。此时,你知道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并非只为自己微笑,同时也是为了对方。如果你正处于正念中,带著微笑拿起电话时,想想,你正把喜悦(法喜)、正念、和平的种子传达给电话的另一端,对方是多么的幸运!
◎开车禅──
“启动汔车前,知吾何所往;车人成一体,人与车同速。”我们也可以视红灯为正念的钟声,提醒自己如实觉知当下。下次碰到红灯时,请对它微笑,并回到自己的呼吸上,“吸气,我放下;吐气,我微笑。阿弥陀佛!”每次一辆车或红灯在面前时,我看到佛陀的眼睛对我闪耀、微笑,我就用呼吸和微笑以对。
◎禅修就是要练习如实觉知当下,在面对花朵、蓝天和孩童时都能随时随处充满喜乐。我们应该训练自己,使能除静坐与非静坐之间的藩篱。
我们应该能把禅房的静心带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它渗入你每分每秒每个细胞中。
◎行禅时,不要去想过去和未来的事,慢慢你就会觉知生命就在当下此刻。
觉醒的心
如果以正念来拥抱一个小时的痛苦,
它会在几分钟内转化,
只要去呼吸和对它微笑便可以。
觉醒的心
◎没有毁灭,就不会有新生命,就不会有生命的奇迹。
◎爱是超过语言文字和思想的。
他是一个经验、一个认识,与人、地球,乃至大我的联系。
它是欲达与自己较高关系的努力。
◎学著每一个自己,当你接纳他们时,你也正在把它们并入你的大我。
◎进化了的人是非常温善良。
◎一个不快乐的人一定会进入欲望,欲望是不快乐的头脑追求快乐的方式。
◎爱是以一种自然的礼物状态,自然来到,它是生灭相续,一执著,爱就死了。
◎爱带来自由,一个不带自由的爱不是爱。
◎在法界中,每个生命互为一体。(你把婴孩照顾好,也是把每件事照顾好)。
◎如果以正念来拥抱一个小时的痛苦,它会在几分钟内转化,只要去呼吸和对它微笑便可以。
◎我们也许不能神圣到去爱敌人,但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与快乐,最好能原谅它们并忘记他们,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会生气的人才是智者。每晚睡前,必须原谅所有的人与事。
◎没有任何人能侮辱我们或困扰我们──除非我们自己允许。
◎正念的练习即是爱的练习。
◎棍杖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语言休想动我分毫。
◎修行者应该感谢有情众生给我们无穷的机会,来修行菩提心及培养功德,若是没有众生,菩萨就不能成佛。
◎试著放松身心,尝试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
◎若人想很快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佛名号。
◎培养柔…
《真理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