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理手册▪P4

  ..续本文上一页个宇宙。

  不要忘记对餐桌上的家人微笑,并且想到一些饥贫的众生,种下慈悲的种子。

  那餐桌便是道场,进而帮助家人小孩开悟吧!

  

  真实的人生

  ◎“涅槃寂静”是佛教的理想境界,也是释尊所指示的人生目标。

  使落败者怨恨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

  唯有让败者心服口服、毫无怨尤,而本身又不以胜自矜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因胜利而喜悦的,表示自己是软弱的,连自己都不能战胜,总结一句,他仍是失败的。

  ◎没有比欲爱更烈的火焰,没有比愤怒更不吉祥的骰子。

  被欲爱驱使的人,就如同陷阱中的免子一般,怎么跑也脱不了身。

  佛陀洞察人性,正视人类因爱欲而苦的事实,发现了断绝这样苦恼的来源,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途。

  ◎真正坚强的人,是舍弃成败得失的观念,无胜负、无上下、无优劣的人,也唯有舍弃这些,人类才能得到心灵的真正安宁。

  ◎苦的根源──欲望,分为两种,

  ( 1)“有爱”,总希望自己所喜爱的永远存在,也就是存在的执著。

  ( 2)“无有爱”的欲望,这是不愿存在的欲望的表现。

  ◎“不要有伤口”,“不要让病毒有寄宿的地方”,

  这不论是对身体或心灵,都是保持健康的秘诀。贪欲、迷乱就是人生之毒。

  ◎大自然是人生的灯塔,我们非向沉默、朴实的大自然多学习不可。

  ◎我们内在那位真正的敌人,也就是那位终极的敌人:

  慎恨,摧毁了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下定决心,决不容许“仇恨”这个敌人有任何出现的机会。

  ◎只要一个人仍受到因果业力法则及无明幻念的影响,那他就是处在受苦和不满意的境地中。唯有藉著明了苦难本质,人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出离心,由内心生起一种真正想寻求自由、解脱束缚的决心。

  ◎凡是有善念和决心的人,都可以跟随佛陀的脚步,迈向心灵的自在解脱。

  当我们的感觉不再受制于情绪反应,而安住于慈悲之中,理性的心灵才能够接受这“万法一如”的伟大真谛。

  ◎我们因为害怕而祈求长生不老;因为厌弃年老,而想永远占有青春,因为怕容貌的改变而不得不浓艳抹;对幸福美满的家庭则祈祷永不破碎。永远追求“不变”的正是人类。而佛教以“无常观”为现实存在根本的原因。“诸行无常”是唯一永不灭亡的理法,“无常”才是宇宙唯一永恒的理象。

  ◎人类就是这么矛盾,明知身在时空的洪流中,由不得己,又不想承认,怀抱怨恨心郤想寻求和平;毫无所长却又喜欢别人赞美之辞;明知世界上不可能有不散的宴席,却又如此奢求,因此只有一再地使自己孤独、痛苦、受创罢了。

  佛陀认为苦有所谓的“永世”,也必定是经由精进努力,斩断个人爱欲,向人类奉献自己而达到的。

  ◎“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虚空。”

  ◎“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坏花瓣的美丽与花的芬芳一般,仁者随缘而往,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探索生命

  ◎只为了赚钱而工作的人,永远不可能像那些爱好工作的人一般投入。

  ◎努力工作以“成就”某事,而非“获得”某物。

  ◎纯洁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动高贵起来。

  ◎好的摹仿便是最完美的创作。

  ◎我们宁愿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肯定自己”是来自内省的力量;而“膨胀自己”却是外在比较的结果。

  ◎“名望”只是别人眼中的你;“品格”才是真正的你。

  ◎没有必要为了做健身操而去租借奥运会场。

  ◎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却一定要活得漂亮。

  ◎了解生命真谛的人,可以发挥生命最大的作用。

  ◎我们是为什么而生的?我们是为了不要再生而生。

  ◎我们要放下有限的人生观,才能完成无限的生命。

  ◎活出你真的生命来,否则生命即失去意义。

  ◎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

  ◎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完成心灵的净化与进化。

  ◎生命的属性就是“觉”,心灵的工作便是“爱”。

  ◎活著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人生和宇宙的真谛。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实践一句名言,比看千句来得有用。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以道情法爱为念,体解生命的不死之道。

  ◎出家是大鹏之姿,在家是雀鸟之行。

  ◎掠取土地、权位、名声、爱情,却忘了要为自己出征,做一个不受惑的明眼人。

  

  和平使者

  ◎生气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判断力。

  ◎愤怒是吹熄心灵明灯的狂风。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恕对方。

  ◎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

  ◎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憎恨是心的疯狂

  ◎恨是一支箭,最后会射向自己。

  ◎因为慈悲,所以宽恕;因为宽恕,所以解脱。

  为了解脱,所以宽恕;为了宽恕,所以慈悲。

  ◎原谅是学习放下,不允许怨恨再控制你的生活。

  ◎“宽恕”为我们的生命增加了空间。

  ◎大肚能容天下事,开怀笑破古今愁。

  ◎华盛顿:“我永远不允许自己降低身分,去怀恨任何人。”

  ◎生命的完整,在于宽恕、容忍、等待与爱,如果没有这一切,你拥有了所有,也是虚无。

  ◎饶恕是抵挡仇恨、医治仇恨的良药。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能给自己最大的恩赐是原谅和宽恕。

  ◎每天花一点时间想想应该感谢谁。

  ◎用一双新鲜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颗感恩的心过生活。

  ◎感恩是身心绽放出来最美的花朵。

  ◎快乐来自于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眼前的生活。

  ◎给你最大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

  ◎怀著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回归自我

  我们必须回归自我,

  当内心充满祥和喜悦,

  就会给世界带来建设性的意义。

  回归自我

  ◎每次静坐片刻,引领我们回归自我,因此我们应以全然享受的方式来静坐。

  不论我们是在吃一个橘子、喝一杯茶或行禅片刻,必须抱持“无所得”的心情。

  ◎我们应该学习“止”;人类能够存活是依靠我们停止冲动的能力,人类目前已经拥有五万枚核子弹,但还在不停的制造。

  “停止”并不只是消极性的停顿,而是要让积极性的来取代,这才是我们禅修的原意: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去体验、呈现生命的喜悦。

  ◎喜悦的基础是正念,它的基本条件在于觉知自己处于快乐的状态。

  ◎能妥善把握当下,就能妥善把握未来;

  为了未来的清静自在而用功,就是为了当下的清静自在而用功。

  ◎静坐时,先止而后深观,外息诸缘,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能止而后能观,能观而后能解。自在喜乐则是止观的果实。

  ◎我们如何把净自在带到一个功利的社会?

  如何把微笑变成欢乐的泉源,而非只是外交的手腕?当我们对自己微笑,那不是应酬,而是面对自我的明证,完全做自己的主人。

  ◎假使我们能秉持一念心随时观照,每个动作都是一首诗一幅画。

  正在成长的花草是一首诗,散步到超市可以是一幅画。

  ◎我们必须回归自我,当内心充满祥和喜悦,就会给世界带来建设性的意义。

  ◎“没有一条通往和平的路,和平本身就是道路。”意即和平不是一种方法或手段,和平就在当下我们的凝视、微笑、言语和行为。

  ◎假使我们不能回归自我活在当下,我们将错失一切。真实的存在就是回归自我。佛陀“拈花微笑”的意涵:当时迦叶尊者没有想,他只是回归自己,深深的与花相应,所以他笑了。

  ◎每个家庭都有吃、睡或看电视用的餐厅、卧室、客厅,却没有一间可以用来安“心”的房间──禅房,在那儿可以单独观照、呼吸、微笑、念佛、诵经、持咒,这个小房间可以看做和平国(极乐世界)驻在你家的大使馆,亦可提醒我们生命的本然。

  ◎平静与和谐,是人类活动中最具艺术性也最为生趣盎然的。

  ◎人一生气,他就在地狱的境界中。

  无嗔的心是清凉、新鲜和理智的,是真正快乐、同情与爱的基础。

  ◎对生气念念分明,但不批判裁决。

  压制或赶跑生气,就是在压制或赶跑我们自己。首先我们必须返视自己的内在,不看不听那个让我们生气的人是最好不过了。就像消防队员,得灭了火再去找放火的人。不需要害怕或拒绝生气。愤怒就像堆肥,头蕴含生出漂亮事物的力量。如果我们懂得如何接纳愤怒,我们就得和平喜悦。更可将愤怒完全地转化为和平、慈爱和了解。

  

  世界上什么最难得

  ◎佛告比丘:“世界上什么最难得?不是健康长寿、不是知心伴侣、不是美满眷属。而是,人身最难得,如盲龟遇浮木,又如手中土;这个身体是我们今生借住的房子,我们要以慈悲为梁木,喜舍为钢骨,柔和为水泥,忍辱是庄严。”

  ◎《维摩诘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诸度等法侣。”我们要慎选内心的亲眷友伴。

  ◎佛陀的生日礼物──对于佛陀所说的法,生起恭敬慎重之念,以戒为师,依法安,发胜上心,慈愍有情。此人,才是真正报佛恩的人。

  ◎“严持三戒,必可解脱”。第一身不做坏事;第二口不说坏话;第三心不动恶念。

  ◎娑婆众生人人广修十善,除灭内心的垢秽,当下一刻,即是弥勒佛住世的美好时节。届时,人人能有千里眼的神通。有十种因缘得千里眼:

  ( 1)不掩人眼明。(2)不损人眼。(3)不覆人眼。(4)不藏人善。(5)不视杀。

  ( 6)不视金。(7)不视淫。(8)不视阴私及人短。(9)诸恶…

《真理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真爱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