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宇宙。
不要忘記對餐桌上的家人微笑,並且想到一些饑貧的衆生,種下慈悲的種子。
那餐桌便是道場,進而幫助家人小孩開悟吧!
真實的人生
◎“涅槃寂靜”是佛教的理想境界,也是釋尊所指示的人生目標。
使落敗者怨恨的勝利,不是真正的勝利。
唯有讓敗者心服口服、毫無怨尤,而本身又不以勝自矜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因勝利而喜悅的,表示自己是軟弱的,連自己都不能戰勝,總結一句,他仍是失敗的。
◎沒有比欲愛更烈的火焰,沒有比憤怒更不吉祥的骰子。
被欲愛驅使的人,就如同陷阱中的免子一般,怎麼跑也脫不了身。
佛陀洞察人性,正視人類因愛欲而苦的事實,發現了斷絕這樣苦惱的來源,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途。
◎真正堅強的人,是舍棄成敗得失的觀念,無勝負、無上下、無優劣的人,也唯有舍棄這些,人類才能得到心靈的真正安甯。
◎苦的根源──欲望,分爲兩種,
( 1)“有愛”,總希望自己所喜愛的永遠存在,也就是存在的執著。
( 2)“無有愛”的欲望,這是不願存在的欲望的表現。
◎“不要有傷口”,“不要讓病毒有寄宿的地方”,
這不論是對身體或心靈,都是保持健康的秘訣。貪欲、迷亂就是人生之毒。
◎大自然是人生的燈塔,我們非向沈默、樸實的大自然多學習不可。
◎我們內在那位真正的敵人,也就是那位終極的敵人:
慎恨,摧毀了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下定決心,決不容許“仇恨”這個敵人有任何出現的機會。
◎只要一個人仍受到因果業力法則及無明幻念的影響,那他就是處在受苦和不滿意的境地中。唯有藉著明了苦難本質,人才有可能産生真正的出離心,由內心生起一種真正想尋求自由、解脫束縛的決心。
◎凡是有善念和決心的人,都可以跟隨佛陀的腳步,邁向心靈的自在解脫。
當我們的感覺不再受製于情緒反應,而安住于慈悲之中,理性的心靈才能夠接受這“萬法一如”的偉大真谛。
◎我們因爲害怕而祈求長生不老;因爲厭棄年老,而想永遠占有青春,因爲怕容貌的改變而不得不濃豔抹;對幸福美滿的家庭則祈禱永不破碎。永遠追求“不變”的正是人類。而佛教以“無常觀”爲現實存在根本的原因。“諸行無常”是唯一永不滅亡的理法,“無常”才是宇宙唯一永恒的理象。
◎人類就是這麼矛盾,明知身在時空的洪流中,由不得己,又不想承認,懷抱怨恨心郤想尋求和平;毫無所長卻又喜歡別人贊美之辭;明知世界上不可能有不散的宴席,卻又如此奢求,因此只有一再地使自己孤獨、痛苦、受創罷了。
佛陀認爲苦有所謂的“永世”,也必定是經由精進努力,斬斷個人愛欲,向人類奉獻自己而達到的。
◎“了世皆如夢,見心無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虛空。”
◎“就像蜜蜂只汲取花蜜,毫不破壞花瓣的美麗與花的芬芳一般,仁者隨緣而往,亦只是汲取智慧而不迷失于他物之中。”
探索生命
◎只爲了賺錢而工作的人,永遠不可能像那些愛好工作的人一般投入。
◎努力工作以“成就”某事,而非“獲得”某物。
◎純潔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動高貴起來。
◎好的摹仿便是最完美的創作。
◎我們甯願用一個活躍的侏儒,不要一個貪睡的巨人。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肯定自己”是來自內省的力量;而“膨脹自己”卻是外在比較的結果。
◎“名望”只是別人眼中的你;“品格”才是真正的你。
◎沒有必要爲了做健身操而去租借奧運會場。
◎人不一定要生得漂亮,但卻一定要活得漂亮。
◎了解生命真谛的人,可以發揮生命最大的作用。
◎我們是爲什麼而生的?我們是爲了不要再生而生。
◎我們要放下有限的人生觀,才能完成無限的生命。
◎活出你真的生命來,否則生命即失去意義。
◎生命不覺醒,成長的過程就是迷失的過程。
◎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完成心靈的淨化與進化。
◎生命的屬性就是“覺”,心靈的工作便是“愛”。
◎活著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人生和宇宙的真谛。
◎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實踐一句名言,比看千句來得有用。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以道情法愛爲念,體解生命的不死之道。
◎出家是大鵬之姿,在家是雀鳥之行。
◎掠取土地、權位、名聲、愛情,卻忘了要爲自己出征,做一個不受惑的明眼人。
和平使者
◎生氣往往會蒙蔽我們的判斷力。
◎憤怒是吹熄心靈明燈的狂風。
◎最高貴的複仇是寬恕對方。
◎了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
◎原諒別人才能釋放自己。
◎憎恨是心的瘋狂
◎恨是一支箭,最後會射向自己。
◎因爲慈悲,所以寬恕;因爲寬恕,所以解脫。
爲了解脫,所以寬恕;爲了寬恕,所以慈悲。
◎原諒是學習放下,不允許怨恨再控製你的生活。
◎“寬恕”爲我們的生命增加了空間。
◎大肚能容天下事,開懷笑破古今愁。
◎華盛頓:“我永遠不允許自己降低身分,去懷恨任何人。”
◎生命的完整,在于寬恕、容忍、等待與愛,如果沒有這一切,你擁有了所有,也是虛無。
◎饒恕是抵擋仇恨、醫治仇恨的良藥。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能給自己最大的恩賜是原諒和寬恕。
◎每天花一點時間想想應該感謝誰。
◎用一雙新鮮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顆感恩的心過生活。
◎感恩是身心綻放出來最美的花朵。
◎快樂來自于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眼前的生活。
◎給你最大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回歸自我
我們必須回歸自我,
當內心充滿祥和喜悅,
就會給世界帶來建設性的意義。
回歸自我
◎每次靜坐片刻,引領我們回歸自我,因此我們應以全然享受的方式來靜坐。
不論我們是在吃一個橘子、喝一杯茶或行禅片刻,必須抱持“無所得”的心情。
◎我們應該學習“止”;人類能夠存活是依靠我們停止沖動的能力,人類目前已經擁有五萬枚核子彈,但還在不停的製造。
“停止”並不只是消極性的停頓,而是要讓積極性的來取代,這才是我們禅修的原意: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去體驗、呈現生命的喜悅。
◎喜悅的基礎是正念,它的基本條件在于覺知自己處于快樂的狀態。
◎能妥善把握當下,就能妥善把握未來;
爲了未來的清靜自在而用功,就是爲了當下的清靜自在而用功。
◎靜坐時,先止而後深觀,外息諸緣,面對自己面對世界,能止而後能觀,能觀而後能解。自在喜樂則是止觀的果實。
◎我們如何把淨自在帶到一個功利的社會?
如何把微笑變成歡樂的泉源,而非只是外交的手腕?當我們對自己微笑,那不是應酬,而是面對自我的明證,完全做自己的主人。
◎假使我們能秉持一念心隨時觀照,每個動作都是一首詩一幅畫。
正在成長的花草是一首詩,散步到超市可以是一幅畫。
◎我們必須回歸自我,當內心充滿祥和喜悅,就會給世界帶來建設性的意義。
◎“沒有一條通往和平的路,和平本身就是道路。”意即和平不是一種方法或手段,和平就在當下我們的凝視、微笑、言語和行爲。
◎假使我們不能回歸自我活在當下,我們將錯失一切。真實的存在就是回歸自我。佛陀“拈花微笑”的意涵:當時迦葉尊者沒有想,他只是回歸自己,深深的與花相應,所以他笑了。
◎每個家庭都有吃、睡或看電視用的餐廳、臥室、客廳,卻沒有一間可以用來安“心”的房間──禅房,在那兒可以單獨觀照、呼吸、微笑、念佛、誦經、持咒,這個小房間可以看做和平國(極樂世界)駐在你家的大使館,亦可提醒我們生命的本然。
◎平靜與和諧,是人類活動中最具藝術性也最爲生趣盎然的。
◎人一生氣,他就在地獄的境界中。
無嗔的心是清涼、新鮮和理智的,是真正快樂、同情與愛的基礎。
◎對生氣念念分明,但不批判裁決。
壓製或趕跑生氣,就是在壓製或趕跑我們自己。首先我們必須返視自己的內在,不看不聽那個讓我們生氣的人是最好不過了。就像消防隊員,得滅了火再去找放火的人。不需要害怕或拒絕生氣。憤怒就像堆肥,頭蘊含生出漂亮事物的力量。如果我們懂得如何接納憤怒,我們就得和平喜悅。更可將憤怒完全地轉化爲和平、慈愛和了解。
世界上什麼最難得
◎佛告比丘:“世界上什麼最難得?不是健康長壽、不是知心伴侶、不是美滿眷屬。而是,人身最難得,如盲龜遇浮木,又如手中土;這個身體是我們今生借住的房子,我們要以慈悲爲梁木,喜舍爲鋼骨,柔和爲水泥,忍辱是莊嚴。”
◎《維摩诘經》:“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諸度等法侶。”我們要慎選內心的親眷友伴。
◎佛陀的生日禮物──對于佛陀所說的法,生起恭敬慎重之念,以戒爲師,依法安,發勝上心,慈愍有情。此人,才是真正報佛恩的人。
◎“嚴持叁戒,必可解脫”。第一身不做壞事;第二口不說壞話;第叁心不動惡念。
◎娑婆衆生人人廣修十善,除滅內心的垢穢,當下一刻,即是彌勒佛住世的美好時節。屆時,人人能有千裏眼的神通。有十種因緣得千裏眼:
( 1)不掩人眼明。(2)不損人眼。(3)不覆人眼。(4)不藏人善。(5)不視殺。
( 6)不視金。(7)不視淫。(8)不視陰私及人短。(9)諸惡…
《真理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