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P5

  ..續本文上一頁事不視。(10)燃燈于佛寺。

  ◎讀書人與鶴仙的故事──“什麼是真人的血?”

  鶴仙答:“心地純淨,尊重衆生的生命、不殺、不盜、不淫、不被情欲驅使。

  真人的周圍放出白色的光芒,使別人一接觸,他便感到甯靜,感到安全。”

  ◎我們一生尋找許多東西,美麗的愛情、顯赫的頭銜、千萬的積蓄、青春的身體、美滿的生活 ..我們不停地追尋世間的快樂,卻從不去尋找真正的自己。

  ◎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尋人啓事,尋找的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

  而自己在哪裏呢?生活裏,

  少一點侵犯,多一點愛護;

  少一點迫害,多一點尊重;

  少一點嗔恨,多一點忍辱;

  少一點貪戀,多一點隨緣。

  經過修練的心就是佛心。

  ◎如何清淨我們的心?唯有將貪欲化做喜舍,將嗔恨化做慈悲,將愚癡執著化做智慧與自在,將嫉妒煩惱化做清淨歡喜,如此方能擁有一顆潔淨純真的心。

  例:老師父與小徒弟和掉入溝中的小孩:師父說:“這孩子並不肮髒,你的心比他還肮髒。”

  ◎“照顧念頭!”

  ◎生命中最沈重的糾纏,大多來自千尺愛河,情愛深重。

  ◎“管理從心開始!”

  ◎手上的戒指,未必保證白頭頭偕老,唯有受持心靈清淨的戒法,才能魚雁同行,恩義不忘。

  ◎心安,東南西北都好;心安,粗茶淡飯有味。心安,方丈漏室便是叁千大千世界。

  

  大歸依

  ◎如沒有“大智”透視生死的如幻,如果沒有“大悲”憐愍衆生的痛苦,如水沒有“大力”活躍于生死之中,所謂“有心無力”,怎能作爲衆生歸依?

  ◎是否可作衆生的歸依,應從五方面加以觀察:

  一.由身業清淨故,二.由語業清淨故,

  叁.由意業清淨故,四.由于諸有情起大悲故,

  五.由成就無上法故。

  ──《瑜伽師地論》

  ◎諸梵王向佛求皈依時說:

  “慧日大名稱,久住善寂地,聞名除諸惡,自然生梵世,我今頭面禮,歸依大解脫。”

  ◎佛是大覺者,我們發心歸依佛,是以佛爲我們的模範,效法佛完成自己生命的解脫。

  ◎“二谛總持,叁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二谛總持,是佛法的理論;叁學增上,是明佛法的實踐,是整個修行的宗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到達圓滿完成時,就可證得殊勝的極果;“恢恢法界身”就是顯示佛所得的果──法身。

  ◎佛言:

  “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舍心,諸悭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嗔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禅定心,于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爲者志無爲心,有退心作不退心,爲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無量義經》

  ◎“叁世諸佛皆以精進而得成無上道。”

  “理論的研析”加上“行爲的實踐”

  再加上“不懈的精進”,才可得到“佛法的受用”。

  ◎“如來滅後,于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宜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

  ──《法華經》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生。”──《法華經》

  ◎印光大師開示:佛法修持,總攝有二種不同法門: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死者,名爲通途法門(難行道)。

  若具真信切願,斷疑生信,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淨土者,名爲特別法門。

  ──《易行道》

  ◎印光大師說:“莫訝一稱超十地,可知六字括叁乘”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即得往生極樂。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賜給衆生最大有效的法寶。

  ──《南無阿彌陀佛》

  

  出離紅塵

  ◎世間人終身忙碌奔波,只是不願意放棄欲望所産生的樂受,

  而甘願作牛作馬,因爲不知道出世間的快樂,叁昧樂,涅槃樂。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诃責很重要。

  诃責,慚愧爲修行之主,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對惡法永遠生起輕視的心。

  诃責,自己爲什麼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護己靈,煩惱的現前,主要是靠慚愧心對治。

  ◎如果對自己的惡法,沒有生起慚愧心,

  沒有诃責,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

  輕賤惡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則沒救。

  ◎當做徒弟的自己准備好了,老師,該出現的老師就會立刻出現。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來對治自己的煩惱。

  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對治自己的煩惱,所以菩提心發起很重要。

  ◎以一念歸依彌陀的心憶念彌陀,一心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的願力光明會攝持你。

  憶念彌陀,即是衆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煩惱不能自主的心,與彌陀清淨大悲心就接觸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沒有人與你做對,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樂是沒有欲望的束縛,真正的幸福是內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轉念。

  ◎縱然不能入空觀,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覺照,則能不隨妄轉。

  ◎緊張什麼,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對,你也不可以說,很少人會承認自己的過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真理之心

  啓開佛法之門——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護自心,調伏自心,

  就無法關閉受苦之門,也不能打開安樂之門。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真理之心

  ◎啓開佛法之門--心。

  假如你忽略了守護自心,調伏自心,就無法關閉受苦之門,也不能打開安樂之門。

  修大悲心,不要修自私心。

  ◎修行之道——設法消除召引苦難的消極心態,增長帶來安樂的積極心態。

  ◎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態度、想法和動機,“轉惡爲善”、“以菩提心爲先導”。

  ◎學佛叁要:

  ( 1)偉大的目標:爲成佛度衆生-發菩提信願。(皈依佛)

  ( 2)崇高的動機:願衆生離苦得樂-長養慈悲。(皈依僧)

  ( 3)善巧的方法:以無所得爲方便-勝解空慧。(皈依法)

  ◎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學佛,就是找回自己真實的內在。

  ◎救人救世的大誓願就是菩薩生命的動力。“要找到自己!”

  ◎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乞討還要痛苦。依賴別人,執著外在便是苦!

  ◎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無道心。“有德不怕無廟。”

  ◎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道,就在你心中!”

  ◎“去貪則清涼。”學佛,就是要超越自己。

  ◎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

  奉獻、付出就可以消除自私而得到知足,感恩、心安,這就是幸福。

  ◎一切萬法唯心所造;慈悲喜舍,我們就是佛菩薩;

  相反地,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

  ◎“發財不如發心,改運不如改心,治世不如治心,救人不如救心。”

  ◎慈悲才是修行人最好的裝備!“慈悲無障礙。”

  ◎“運命”而不要被“命”所運,精進不放逸,持之以恒,如此,才能從生命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做命運的主人,不要做欲望的奴隸!”

  ◎永遠的寬恕衆生,不然就等于傷害了自己的慈悲,內心就失去了和平。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覺”就是一種自我反省(觀照)的工夫。

  ◎不計較,不比較,只有愛,沒有恨。

  ◎放下取舍分別,放下愛恨恩怨,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

  ◎“薄薄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

  說話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責任,不要將說話視一種“享受”,語言有回天之能力!

  ◎微笑是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較容易接近真理。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把從過去到現在的苦都交給無常,讓苦在無常中轉化掉。

  ◎佛陀永遠“轉惡爲善,轉恨爲愛”,永遠“控製自己,保護衆生”。

  ◎快樂來自調伏自心,進而將自己奉獻給衆生。

  “慈悲心名爲戒。”

  

  真理之音

  ◎迦栴延尊者對貧婦說:“把貧窮賣掉!”

  “布施和修福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

  ◎佛陀對蓮花色比丘尼說:

  “須菩提在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他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見法的人,才是第一個見到如來。”

  ◎王統與佛統。

  佛陀在街頭上唱偈頌:“起來!莫放逸,要修善行之法啊!隨法而行者自然能安眠,不論在今世或在來世。”淨飯王入初果。“要好習善行之法,千萬勿作惡行啊!隨法而行者能自然安眠,不論在今世或在來世。”淨飯王入二果聖位。

  ◎耶蘇陀羅見到佛陀以偈頌贊道:“頭發深碧而柔蜷,前額平廣而晶瑩,妙鼻柔和而高低適度,是善播光明的人中獅子。”

  耶蘇陀羅跳樓因緣──前世,梵施王見人非人夫婦

  ◎佛陀對年輕比丘說:“見到年長的婦女,要把她當作母親或長輩看待;遇到年輕的好女子,要把她看作自己的姊妹,不可心存邪念。世間是罪惡的淵薮,最可…

《真理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真愛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