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十二種見,這所有見都是認定差別基“我”存在,進而分析它的種種差別法。所以,我執或者壞聚見包括那六十二種見解,因爲它們是依靠此因而生並且辨別其差別,如果沒有它,那麼其余一切也不複存在。如此了知與比喻相同,這一智慧波羅蜜多中也攝集了所有這些波羅蜜多。
戍二、成爲核心之比喻:
譬如命根若滅盡,所有余根皆滅盡,
如是行慧大智者,諸波羅蜜皆集此。
例如,雖然眼等若幹根已經具足,但住在這個世界的命根如果已經滅亡,那麼屬于今生的所有其余根都將滅亡。同樣,行持智慧波羅蜜多的大智者菩薩們的其余一切波羅蜜多學處,均攝集在這一般若中,如果不具備她,那一切通通不複出生,有了此般若,那一切都將成爲出世間的波羅蜜多。與從中獲得成佛的證悟無我不相關的布施等,行持多少,也都不能從輪回中解脫,又怎麼能成爲大菩提之道——波羅蜜多呢?絕無是處。
酉二、成爲修學一切乘之理:
善巧菩薩能修學,聲聞獨覺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學故學。
善巧般若的菩薩,通曉叁乘,如同一藏鬥包括一藏升(一藏鬥等于二十藏升)的比喻一樣。如果了解到堪爲圓滿方便智慧道之最的這一般若,那麼自然了知相似方便智慧的聲聞緣覺之道。因此,(經中雲:)般若中詳細宣說了叁乘之道,欲求修學聲聞地者也要修學此般若 。如同大國王的寶庫裏有各種各樣的財寶,所以下層人物所需要的財物在那裏一定會取到。同樣,入于自利相似之道者的道果,在此般若中自然會更透徹更完全地了解。這樣的菩薩,也能夠不愚昧地修學聲聞所修學的一切功德,諸位緣覺修學的所有功德,並且通過相應他們各自種姓而攝受他們,那些菩薩自己不住于低劣之道,對它也不生起希求之心,然而他們會思量:這種法理是我所要修學的,爲什麼呢?證悟人無我等的法理,也要同樣向往,作爲下劣之道的相似的方便智慧部分,自己應該理解以後超越,爲了攝受其他種姓者,理當宣講。爲此而修學一切乘。
申五(他者隨喜彼善之功德)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原因。
酉一、真實宣說:
于不退趨大菩提,發心誠意作隨喜,
叁千須彌秤可量,隨喜彼善非如是。
暫且不論精進于般若者的無量功德也就是精進者的現行福德,就算是隨喜精進般若也獲得大福德。爲什麼呢?對于通過強烈的意樂和加行實修般若的方式不退轉而趨入大菩提的行者菩薩的如此發心,如果他人誠心誠意作隨喜,那麼位于這個叁千大千世界之內的須彌山用秤可以稱量,而隨喜的那一善根並非能如此定量。
酉二、彼之原因:
求善欲利諸衆生,一切福蘊皆隨喜,
故獲如來功德已,爲盡苦于世法施。
如果有人問:爲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功德呢?
直接隨喜那位菩薩行持唯一善法,間接也已經隨喜了世間中追求自己善妙以及想利益他衆的所有衆生的福蘊。爲什麼呢?因爲菩薩的善根就是成爲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不退轉的那些菩薩依靠此道而獲得導師如來的功德之後,爲了永久滅盡重重痛苦,在一切世間中進行法布施,能滿足諸位追求善法並渴求利他者的意願。例如,精心保護藥樹,直接是使藥樹成長,間接則維護許多衆生的利益,以上的意義與此道理相同。
辛四(如是趨入行者之超勝功德)分叁:一、獲得無分別之行;二、雖無分別然行事不相違之比喻;叁、獲得如是證悟之功德。
壬一(獲得無分別之行)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癸一、意義:
菩薩無念而徹知,法空無相無戲論,
不以二慧尋菩提,瑜伽者勤勝般若。
某位菩薩,安住于無分別當中,徹底了知染、淨所攝的一切法是空性、無相、無戲或無願,他不以分別染汙清淨、所取能取、近和遠等之相執著二邊的智慧尋覓菩提。遠離了執著二法分別念的瑜伽行者,就是在精勤于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癸二、比喻:
虛空界與彼違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薩,亦如虛空寂滅行。
如是遠離執著近、遠菩提等一切分別心的道理,如同虛空界既不能與它自本體相違也不能與虛空共存,這兩種情況都不存在,因爲虛空自本性原本無有,以什麼法也得不到它,一無所得的虛空本性,與任何法既不相近也不相違——不遠。同樣,一切萬法于菩提的自性中圓滿正覺,就是虛空的方式,在勝義中誰也不會重新獲得,善巧行持與何者也不遠、本來安住于等性的甚深智慧的菩薩,也如同虛空一般,具有止息(即寂滅)一切分別而行持的殊勝特點。
壬二(雖無分別然行事不相違之比喻)分叁:一、以幻師之喻說明不分別對境有情;二、以幻化之喻說明不分別作者;叁、以木匠工巧之喻說明不分別果。
癸一、以幻師之喻說明不分別對境有情:
人中幻人無此想:取悅此人彼亦行,
見顯種種之神變,彼無身心亦無名。
如果有人問:獲得這般無分別行境者,是怎樣利益衆生等的呢?
下面以比喻來說明:例如,在會集的大庭廣衆之中,虛幻的人也就是依靠虛幻的咒語等威力顯現的那個人並沒有“我顯現天尊等色相,依此取悅這衆多人群”這種想法,但事實上他也做了讓所有觀衆歡悅的事。盡管衆人看見他這般顯示搖擺等各式各樣的神變,但實際上虛幻的人身體無所成立,心也不存在,如此以設施處爲空性,名稱也無所成立。
如是行慧永不思,證悟菩提度有情,
種種生具衆多事,如幻示現無念行。
同樣,行持智慧波羅蜜多無所得之義、無有分別的菩薩,永遠也不會這樣思維:“我證悟大菩提以後度化所有衆生。”但事實上,他在世間界中示現種種投生,並具有調伏所化有情的衆多所爲。盡管如無而顯現幻術般來示現,但那是以無分別的方式行持的。
癸二、以幻化之喻說明不分別作者:
如佛化現行佛業,于行驕傲毫不生,
如是行慧巧菩薩,亦如幻化顯諸事。
就像寂慧如來的傳記一樣,一切佛陀化現爲佛陀,行持講經說法等佛陀的一切事業,然而幻化者,對于自己行持佛陀的事業絲毫也不會産生“我在行持佛陀的事業”這種驕傲,因爲他僅僅是幻化的顯現。同樣,修行、串習證悟諸法如幻現而無自性的智慧並且已獲得無分別善巧行境胸有成竹的菩薩,也是如幻化、幻術般顯示講經說法等一切事,但全然不生分別。
癸叁、以木匠工巧之喻說明不分別果:
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
如是行慧巧菩薩,無分別智行諸事。
擅長工巧之事的木匠,製造出男女像,所造的男女也能做行走等一切事情,而不分別“我做了此事”的果,因爲它沒有思維的緣故。同樣,善巧行持智慧的菩薩也無所分別,但在安住于無分別智慧中的同時卻能行持圓滿、成熟、修行的一切事。如此萬法本來就是如幻般現而無自性,這般修習的明了智慧達到究竟時,將唯一顯現諸法的實相。爲此,我們要知道,如同虛幻的人一樣無分別而生,憑借無分別智慧的威力示現任運自成的各種事業,恰似如意寶珠一般,也就是說,我們要了解到,無分別智慧,從有學道階段相似具足直至佛地完全圓滿。
壬叁(獲得如是證悟之功德)分二:一、受到衆天頂禮之功德;二、能擊敗惡魔之功德。
癸一、受到衆天頂禮之功德:
如是行持諸智者,衆天合掌亦頂禮,
十方世界諸佛陀,亦作贊歎衆功德。
如是善巧行持無分別行爲的諸位智者,梵天、帝釋等世間衆天尊雙手合掌,以最大的恭敬躬身頂禮,堪爲尊中尊的十方世界所有住世的佛陀也不斷盡情宣說贊歎獲得無分別行境之菩薩的衆功德,如同諸佛贊說文殊和普賢菩薩那樣。
癸二(能擊敗惡魔之功德)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原因。
子一、真實宣說:
等恒河刹諸有情,假設普皆成惡魔,
一毛亦化相同數,彼等無法障智者。
等同大恒河微塵數的刹土中盡其所有的有情,假設通通變成了惡魔,每一個魔的每一汗毛也幻化出相同數目的魔,盡管這所有魔都對獲得無分別智慧的菩薩尋機挑釁,可是他們對那種智者連動搖其毛孔的障礙也無法做到。
子二、彼之原因:
四因菩薩具智力,四魔難勝不能動,
安住空性不舍衆 ,如說而行佛加持。
如果有人問:爲什麼無法製造違緣呢?
依靠四種因,菩薩具足善巧方便和證悟法性的力量,使天子魔等四魔難以勝過,不能令其從正道中動搖。何爲四因呢?安住于空性意義的智慧;不舍一切衆生的大悲;按照以往自己曾承諾過的“我要爲利益一切有情修行無上菩提”所說而如實不退轉修行的堅定誓言;積累二資而令諸佛歡喜,依靠法爾在他們相續中融入了諸位善逝的加持。菩薩憑借以上這四種因能擊敗一切魔。
辛五(彼所修學法之超勝功德)分叁:一、入果由經之一道;二、堪爲一切住道者之最;叁、是一切修學所知之最。
壬一、入果由經之一道:
講此佛母般若時,若有菩薩起信解,
誠心精進而修行,知靜者入一切智。
在傳講一切如來之母這一般若波羅蜜多時,如果某位菩薩對此法理由衷生起信解,誠心誠意精進實修或者修行她,那麼應該知道叁門寂靜調柔的菩薩,趨入一切種智的道理,因爲她是趨入遍知智慧果獨一無二的道。
壬二(堪爲一切住道者之最)分二:一、認清菩提心之處般若;二、宣說爲一切余處之最。
癸一、認清菩提心之處般若: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雲無住住,
咒師無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
如果問:菩薩的住所到底是什麼呢?菩薩安住于般若中。
爲什麼這樣說呢?
法界以外的法絲毫也得不到,因此一切法就成了法界的自性。了知此理而心住法界的名言,任何法也不住的意義是說,遠離一切所緣的真如就取名爲法界,而它並沒有所緣的基礎,爲此法界真如或真實性,也不可以執著的方式安住。它是不住一切,由此稱爲不住之住。證悟如此遠離一切所緣行境平等性的智慧就如同空中的雲不依賴于一切一樣,對任何法一無所住而安住。雖然不住一切,但依靠甚深不住之住的威力能自在擁有如海的圓滿、成熟和修行,這就好比某…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