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十二种见,这所有见都是认定差别基“我”存在,进而分析它的种种差别法。所以,我执或者坏聚见包括那六十二种见解,因为它们是依靠此因而生并且辨别其差别,如果没有它,那么其余一切也不复存在。如此了知与比喻相同,这一智慧波罗蜜多中也摄集了所有这些波罗蜜多。
戍二、成为核心之比喻:
譬如命根若灭尽,所有余根皆灭尽,
如是行慧大智者,诸波罗蜜皆集此。
例如,虽然眼等若干根已经具足,但住在这个世界的命根如果已经灭亡,那么属于今生的所有其余根都将灭亡。同样,行持智慧波罗蜜多的大智者菩萨们的其余一切波罗蜜多学处,均摄集在这一般若中,如果不具备她,那一切通通不复出生,有了此般若,那一切都将成为出世间的波罗蜜多。与从中获得成佛的证悟无我不相关的布施等,行持多少,也都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又怎么能成为大菩提之道——波罗蜜多呢?绝无是处。
酉二、成为修学一切乘之理:
善巧菩萨能修学,声闻独觉诸功德,
不住于彼不希求,思此我所学故学。
善巧般若的菩萨,通晓三乘,如同一藏斗包括一藏升(一藏斗等于二十藏升)的比喻一样。如果了解到堪为圆满方便智慧道之最的这一般若,那么自然了知相似方便智慧的声闻缘觉之道。因此,(经中云:)般若中详细宣说了三乘之道,欲求修学声闻地者也要修学此般若 。如同大国王的宝库里有各种各样的财宝,所以下层人物所需要的财物在那里一定会取到。同样,入于自利相似之道者的道果,在此般若中自然会更透彻更完全地了解。这样的菩萨,也能够不愚昧地修学声闻所修学的一切功德,诸位缘觉修学的所有功德,并且通过相应他们各自种姓而摄受他们,那些菩萨自己不住于低劣之道,对它也不生起希求之心,然而他们会思量:这种法理是我所要修学的,为什么呢?证悟人无我等的法理,也要同样向往,作为下劣之道的相似的方便智慧部分,自己应该理解以后超越,为了摄受其他种姓者,理当宣讲。为此而修学一切乘。
申五(他者随喜彼善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原因。
酉一、真实宣说:
于不退趋大菩提,发心诚意作随喜,
三千须弥秤可量,随喜彼善非如是。
暂且不论精进于般若者的无量功德也就是精进者的现行福德,就算是随喜精进般若也获得大福德。为什么呢?对于通过强烈的意乐和加行实修般若的方式不退转而趋入大菩提的行者菩萨的如此发心,如果他人诚心诚意作随喜,那么位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须弥山用秤可以称量,而随喜的那一善根并非能如此定量。
酉二、彼之原因:
求善欲利诸众生,一切福蕴皆随喜,
故获如来功德已,为尽苦于世法施。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功德呢?
直接随喜那位菩萨行持唯一善法,间接也已经随喜了世间中追求自己善妙以及想利益他众的所有众生的福蕴。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善根就是成为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不退转的那些菩萨依靠此道而获得导师如来的功德之后,为了永久灭尽重重痛苦,在一切世间中进行法布施,能满足诸位追求善法并渴求利他者的意愿。例如,精心保护药树,直接是使药树成长,间接则维护许多众生的利益,以上的意义与此道理相同。
辛四(如是趋入行者之超胜功德)分三:一、获得无分别之行;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三、获得如是证悟之功德。
壬一(获得无分别之行)分二:一、意义;二、比喻。
癸一、意义:
菩萨无念而彻知,法空无相无戏论,
不以二慧寻菩提,瑜伽者勤胜般若。
某位菩萨,安住于无分别当中,彻底了知染、净所摄的一切法是空性、无相、无戏或无愿,他不以分别染污清净、所取能取、近和远等之相执著二边的智慧寻觅菩提。远离了执著二法分别念的瑜伽行者,就是在精勤于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
癸二、比喻:
虚空界与彼违一,非有何亦不得彼,
善行智慧之菩萨,亦如虚空寂灭行。
如是远离执著近、远菩提等一切分别心的道理,如同虚空界既不能与它自本体相违也不能与虚空共存,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因为虚空自本性原本无有,以什么法也得不到它,一无所得的虚空本性,与任何法既不相近也不相违——不远。同样,一切万法于菩提的自性中圆满正觉,就是虚空的方式,在胜义中谁也不会重新获得,善巧行持与何者也不远、本来安住于等性的甚深智慧的菩萨,也如同虚空一般,具有止息(即寂灭)一切分别而行持的殊胜特点。
壬二(虽无分别然行事不相违之比喻)分三:一、以幻师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三、以木匠工巧之喻说明不分别果。
癸一、以幻师之喻说明不分别对境有情:
人中幻人无此想:取悦此人彼亦行,
见显种种之神变,彼无身心亦无名。
如果有人问:获得这般无分别行境者,是怎样利益众生等的呢?
下面以比喻来说明:例如,在会集的大庭广众之中,虚幻的人也就是依靠虚幻的咒语等威力显现的那个人并没有“我显现天尊等色相,依此取悦这众多人群”这种想法,但事实上他也做了让所有观众欢悦的事。尽管众人看见他这般显示摇摆等各式各样的神变,但实际上虚幻的人身体无所成立,心也不存在,如此以设施处为空性,名称也无所成立。
如是行慧永不思,证悟菩提度有情,
种种生具众多事,如幻示现无念行。
同样,行持智慧波罗蜜多无所得之义、无有分别的菩萨,永远也不会这样思维:“我证悟大菩提以后度化所有众生。”但事实上,他在世间界中示现种种投生,并具有调伏所化有情的众多所为。尽管如无而显现幻术般来示现,但那是以无分别的方式行持的。
癸二、以幻化之喻说明不分别作者:
如佛化现行佛业,于行骄傲毫不生,
如是行慧巧菩萨,亦如幻化显诸事。
就像寂慧如来的传记一样,一切佛陀化现为佛陀,行持讲经说法等佛陀的一切事业,然而幻化者,对于自己行持佛陀的事业丝毫也不会产生“我在行持佛陀的事业”这种骄傲,因为他仅仅是幻化的显现。同样,修行、串习证悟诸法如幻现而无自性的智慧并且已获得无分别善巧行境胸有成竹的菩萨,也是如幻化、幻术般显示讲经说法等一切事,但全然不生分别。
癸三、以木匠工巧之喻说明不分别果:
巧木匠造男女像,彼亦能做一切事,
如是行慧巧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擅长工巧之事的木匠,制造出男女像,所造的男女也能做行走等一切事情,而不分别“我做了此事”的果,因为它没有思维的缘故。同样,善巧行持智慧的菩萨也无所分别,但在安住于无分别智慧中的同时却能行持圆满、成熟、修行的一切事。如此万法本来就是如幻般现而无自性,这般修习的明了智慧达到究竟时,将唯一显现诸法的实相。为此,我们要知道,如同虚幻的人一样无分别而生,凭借无分别智慧的威力示现任运自成的各种事业,恰似如意宝珠一般,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到,无分别智慧,从有学道阶段相似具足直至佛地完全圆满。
壬三(获得如是证悟之功德)分二:一、受到众天顶礼之功德;二、能击败恶魔之功德。
癸一、受到众天顶礼之功德:
如是行持诸智者,众天合掌亦顶礼,
十方世界诸佛陀,亦作赞叹众功德。
如是善巧行持无分别行为的诸位智者,梵天、帝释等世间众天尊双手合掌,以最大的恭敬躬身顶礼,堪为尊中尊的十方世界所有住世的佛陀也不断尽情宣说赞叹获得无分别行境之菩萨的众功德,如同诸佛赞说文殊和普贤菩萨那样。
癸二(能击败恶魔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原因。
子一、真实宣说:
等恒河刹诸有情,假设普皆成恶魔,
一毛亦化相同数,彼等无法障智者。
等同大恒河微尘数的刹土中尽其所有的有情,假设通通变成了恶魔,每一个魔的每一汗毛也幻化出相同数目的魔,尽管这所有魔都对获得无分别智慧的菩萨寻机挑衅,可是他们对那种智者连动摇其毛孔的障碍也无法做到。
子二、彼之原因:
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
安住空性不舍众 ,如说而行佛加持。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无法制造违缘呢?
依靠四种因,菩萨具足善巧方便和证悟法性的力量,使天子魔等四魔难以胜过,不能令其从正道中动摇。何为四因呢?安住于空性意义的智慧;不舍一切众生的大悲;按照以往自己曾承诺过的“我要为利益一切有情修行无上菩提”所说而如实不退转修行的坚定誓言;积累二资而令诸佛欢喜,依靠法尔在他们相续中融入了诸位善逝的加持。菩萨凭借以上这四种因能击败一切魔。
辛五(彼所修学法之超胜功德)分三:一、入果由经之一道;二、堪为一切住道者之最;三、是一切修学所知之最。
壬一、入果由经之一道:
讲此佛母般若时,若有菩萨起信解,
诚心精进而修行,知静者入一切智。
在传讲一切如来之母这一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某位菩萨对此法理由衷生起信解,诚心诚意精进实修或者修行她,那么应该知道三门寂静调柔的菩萨,趋入一切种智的道理,因为她是趋入遍知智慧果独一无二的道。
壬二(堪为一切住道者之最)分二:一、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癸一、认清菩提心之处般若:
法界真如不可住,如空中云无住住,
咒师无住行于空,欲住依咒加持花 。
如果问:菩萨的住所到底是什么呢?菩萨安住于般若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
法界以外的法丝毫也得不到,因此一切法就成了法界的自性。了知此理而心住法界的名言,任何法也不住的意义是说,远离一切所缘的真如就取名为法界,而它并没有所缘的基础,为此法界真如或真实性,也不可以执著的方式安住。它是不住一切,由此称为不住之住。证悟如此远离一切所缘行境平等性的智慧就如同空中的云不依赖于一切一样,对任何法一无所住而安住。虽然不住一切,但依靠甚深不住之住的威力能自在拥有如海的圆满、成熟和修行,这就好比某…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