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持明咒者,并没有为自己安住营造的房屋等而是行于空中,如果他想安住,就依靠明咒的威力,随心所欲地加持,刹那间在虚空界就能够呈现并不是时间成熟从地里生长等,具足悦意的鲜花和果树等庄严的美妙乐园等。
此行明智之菩萨,不缘能证佛诸法,
不缘视为讲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如是借助堪为无上甚深明咒的不住而住之般若的加持,可以随心所欲行持圆满、成熟、修行之理的善巧菩萨,明了他相续,能使别人趋入不可思议的圆满、成熟、修行,却不缘于为自利能证悟的道法和所得的佛陀一切法。不缘也就是不视为利他讲法和求法者即讲经说法的对境,因为已经证悟了一切无所得的自性。这种方式,仅在名言中,就是希望消除其余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己欢喜大乘之道果功德的诸位菩萨的安住。
癸二、宣说为一切余处之最:
罗汉解脱如来外,此住堪为诸声闻,
缘觉息具寂乐定,众住之最是无上。
不包括摧毁二障之敌的阿罗汉卓越的解脱等持和如来的安住之内,即除此之外,菩萨的此安住,堪为其余所有声闻及缘觉止息所有烦恼、具足寂灭、无漏之安乐等持所有安住之最。在它之上别无其他,因此这是无上的安住。
飞禽住空不坠地,鱼住水中无闭死,
如是菩萨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尽管安住于无余灭尽戏论的等持之处,然而不成为一边寂灭。比如,众飞禽,虽然住于无所依处的虚空中,但是不会坠到地上;鱼儿虽住水中,并没有耳鼻等闭气而亡的情况。同样,菩萨依靠不住而安住的禅定力抵达轮回彼岸的寂灭涅槃法界,虽然已经证悟、安住于空性中,但是无有所依,如飞禽一般不堕于有寂之边;由于也不耽著空性,因此如同鱼儿不被自己的住所水所闭气一样,不成为寂灭一边的涅槃。
欲成众生功德最,证最稀有佛胜智,
发放上胜妙法施,当依利者此胜处。
因此,凡是希求成为一切有情界尽其所有的功德之最、渴望证得诸法之最——稀有佛陀的殊胜智慧并渴求对一切有情发放上等、最胜、微妙的法布施者,当依止利益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这一最殊胜之处(般若)。
堪为一切有情功德之最对应去往超越一切世间的法身处,具足稀有佛智对应报身,于世间发放法布施对应化身,上等法布施对应随福德分道,最胜法布施对应随解脱分道,微妙法布施对应胜乘之法,尽管有此等对应来解释的,然而没有分别对应,只是作为功德超胜的异名也可以。
壬三(是一切修学所知之最)分二:从本体角度说为最;二、从生无尽之果角度说为最。
癸一、从本体角度说为最:
此学处乃导师说,诸学之最是无上,
智者欲学到彼岸,当学佛学此般若。
这一般若的学处,堪为导师圆满佛陀所宣说的种种法门无量学处的所有学处之最,较此更胜的学处丝毫也不存在的缘故,是至高无上的,希望达到一切诸学彼岸的某位智者,应当修学佛陀的学处——这一般若波罗蜜多学处。
癸二(从生无尽之果角度说为最)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此胜法藏妙法藏,佛种众生安乐藏,
过去未来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穷尽。
这一般若是三世诸佛所说的一切无尽正法的源泉,堪为正法第一大宝藏,能产生十力等果功德珍宝,也能产生波罗蜜多、陀罗尼、菩提分法等道功德的种种财物,因此是微妙、稀有、广大的法藏;也是出生诸佛的种姓,因为诸佛由此诞生的缘故;她还是众生的身心安宁、快乐的宝藏;由证悟这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获得甚深广大的一切法,能出生世间正见之间的所有妙道。我们要知道,以缘于基般若、实修道般若、获得果般若中出生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善妙。因为:如果没有她,那么一切不复存在,有了她,一切应有尽有,是随存随灭的关系。过去、未来和现今住世的十方世界的所有怙主佛陀,都是由实修此般若诞生的,然而作为此般若之本体的法界,永远不会穷尽,无盈无亏而安住。如果没有基般若,就不存在如理如实证悟而实修的情况;倘若没有道般若,也就不存在果。但是,我们应当了知,如实证悟并宣说安住基法界无二的义理或者法性的智慧也就是因的道理。
子二(广说)分二:一、以外缘起而阐释;二、以内缘起而阐释。
丑一(以外缘起而阐释)分二:一、外缘起之比喻;二、宣说般若意义。
寅一、外缘起之比喻:
所有树果花林园,皆从地生并呈现,
大地无尽亦无增,不失无念无厌倦。
如此法界的本体虽然一成不变,可是有法缘起的游舞不灭,即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缘起而生,所有树木、果实、花朵、林园,均是从大地上真实生出并呈现在大地上。尽管屡次三番生长尽其所有的树木等,可是大地并不存在以前相续泯灭、穷尽的现象,也无有增长,而结出一切果,并不存在从开始的阶段变迁、退失的情况,也没有分别“我生出这些果”的心念,虽然反反复复长出所有果实,却从无厌倦。我们要知道,由一切众生的业因所感,乃至世间安住期间,从大地上生出草木等,并没有其余作者,就是缘起的规律,以此为例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由各自因中产生并且无有分别而造作。
寅二、宣说般若意义:
佛子声闻独觉天,一切众生安乐法,
悉由殊胜般若生,智慧无尽亦无增。
诸位佛子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以及除此之外的人类等所有众生的一切安乐幸福的法,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佛陀由般若所生,佛陀说法而出生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功德,而他者不会宣说,甚至他们通达善恶因果的世间正见也决定不会获得,因为依靠自力无法了解的缘故。如果不具备世间正见,那么也就不会成办、产生世间的一切安乐,更何况说真正出世间的道果了?般若波罗蜜多始终是无上智慧的含义,她是无有颠倒、一五一十趋入二谛自性的智慧。为此,无误通达二谛之理的一切智慧都包括在她当中,因为属于她的一部分,行持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智慧也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她。尽管般若波罗蜜多如此产生轮涅的一切安乐,可是这种智慧永远无尽无增而如是安住。
丑二(以内缘起而阐释)分二:一、以比喻宣说顺次轮回缘起之理;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
寅一、以比喻宣说顺次轮回缘起之理:
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说皆由无明生,
众缘聚合极生苦,无明无尽亦无增。
在这个世间,观待身体、受用而言,下等的三恶趣众生,中等的人类,上等的天人,尽其所有的众生趣,都是由根本无明所产生,这是如来宣说的。如云:“诸法由因生,彼因如来说。” 对于执著我与我所的分别心,未见真实义并且颠倒执著的心所,就称为无明。由无明中产生行……出生缘起十二支。为此,有漏的业和爱等烦恼的一切外缘聚合以后,就完全产生众多的痛苦,形成辗转流转的自性。有情界的无明迷惑轮,没有产生果而灭尽的情况,也没有增长,就是如是存在着。所以,在自性不成立的同时显现犹如幻术之景象般的三有无增无减,这是就法界无边的世间界总体而言的,也就是从名言的侧面来说的。
寅二、以意义宣说逆次清净缘起之理:
智慧理门方便本,皆由殊胜般若生,
众缘聚合极生智,般若无尽亦无增。
修学无学位佛陀的智慧及相应之理的修道,加上成为其门的见道、生起它的方便——加行道、彼之根本的资粮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殊胜般若波罗蜜多所产生,因为由证悟无我中产生这一切。三种智慧、善知识、积累资粮等等的一切缘聚合之后,断除自道的所断,增长证悟的功德,完全产生出世间的业轮或者智慧轮,而作为其根本的般若波罗蜜多,永远无有相续中断的穷尽,也不存在较前阶段更为增胜的情况,而如是安住。对此,《虚空藏请问经》中也说:“如若尽了知,依因生诸法,彼藏无穷尽,法藏不可思。四法不穷尽,世间怙主说,有情及虚空,菩提心佛法。彼等若是实,彼等将穷尽,彼无故不尽,是故说不尽。”
子三、摄义:
菩萨知晓此缘起,无生无灭此般若,
如日无云放光芒,除无明暗获自然。
了知轮涅的一切法仅是缘起的显现,就是通达了佛陀最珍贵甚深的法,证悟此理者就是获得正法光明,现见佛陀法身。因此,我们要领悟二谛所分的世俗谛缘起无欺的道理。任何菩萨如果以理证认真分析此缘起法,那么充分理解到缘起经不起分析,在胜义中自本体无生无灭、本来于法界体性中平等二谛无别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意义,而进一步加以修行,它的作用就如同太阳在万里无云的情况下放射光芒,无余驱散黑暗一样,将无余遣除客障无明的黑暗以后获得与法界无二的自然本智,即得以成佛。
己二(解说其余五度)分五:一、宣说禅定度;二、宣说精进度;三、宣说安忍度;四、宣说戒律度;五、宣说布施度。
庚一(宣说禅定度)分四: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二、修学亦不贪自利;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
辛一(修学成为妙果所依之禅定)分二:一、修学四禅;二、修学四无色定。
壬一、修学四禅: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无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具大威力的菩萨依靠四禅能安住并串习熟练。当时,并不是以相执作为所依,也无有以著味而安住的情况,然而依靠这四个禅定正行寻、伺等各个分支,成为获得大菩提断证的所依,因为见道等依赖于禅定心的缘故。
壬二、修学四无色定:
获胜智慧住禅定,受四无色妙等持,
此定利胜妙菩提,菩萨非为漏尽学。
获得了殊胜智慧的菩萨安住于禅定中,也领受四无色殊妙等持,然而对其也不耽著,这些无色定,无有罪苦,成为神通等的顺缘,因此作为有利于获证胜妙菩提的助缘,故而修学。但是,菩萨并不是像声闻那样为了使相续中的有漏法灭尽进而现前一边的寂灭果才修学它的。
辛二(修学亦不贪自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此是积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无相,
安住彼中若身亡,随…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