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受生欲界中。
上述的这种方式是能积累所有功德的菩萨们的奇迹,是指什么呢?安住于禅定等持中而依靠智慧证悟其无相。安住于禅定中的菩萨们假设命绝身亡,那么为了成熟众生等,而随自己的意愿受生到欲界当中。
壬二(广说)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如赡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后前往,
见彼拥有一切境,复还此处不贪执。
如果有人问:如此已经获得因等持禅定的同时,不转生到果禅天而投生到下面欲界中的原因何在呢?
因为菩萨不贪执禅定,而是为了自己的功德法得以圆满。比如,赡部洲的一个人以往没有去过位于天境的善见城等堪为之最的天界城市,后来某个时候到了天界,看见那里众天人所拥有的宫殿、乐园等一切悦意境以后不留恋它而返回到此赡部洲,那人虽然见到了天境的庄严,却不贪执不留住那里,自然不会贪执这个赡部洲的外境等。
癸二、意义:
菩萨持有胜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
后住欲界无贪著,不住凡法如水莲。
与上述比喻相同,菩萨持有智悲等殊胜功德,精勤等持瑜伽,安住于四禅等三摩地而不耽著于它,后来住于欲界中,对先前的禅定和欲界的法也无有贪著,虽转生欲界,却不被欲贪等所染,宛若莲花不被水染(即“犹如莲花不著水”)一般,不住于凡愚的法中。
辛三(以无贪方式实行他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至尊唯为成熟众,修行刹土圆满度,
失菩提德波罗蜜,不求转生无色界。
菩萨虽然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却不转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而要再度投生到欲界的必要:这些至尊唯一就是为了通过宣讲正法而成熟有情,修行佛陀刹土,圆满波罗蜜多,并不是因为别的原因。
如果有人认为:那么,这三种在无色界等处也可能行持啊!
由于在无色界并没有讲经说法和布施的对境等,因此在那里,将从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广大波罗蜜多中退失。为此,菩萨不希求转生到无色界。
壬二(广解)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癸一、比喻:
如人获得珍宝藏,于其未起爱乐心,
彼于他时取彼等,取而还家不贪执。
比如,一个人获得了珍宝藏以后,对于那个宝藏,他自己未生起贪恋或爱乐之心,而没有取受,那人在其他某时,为了利他而取了那些大宝藏,取受之后返回自己的家,对它也不贪执而奉送给亲友们。运用比喻来了知意义。
癸二、意义:
善巧菩萨喜乐施,获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乐弃所得定,悲悯众生入欲界。
与比喻相同,善巧的菩萨将暂时的欢喜和究竟的安乐布施给一切众生,获得四种灭除违品过失的四种寂静禅定等持,具备了禅乐而不贪著,毅然放弃所得的生果禅定三摩地,满怀悲悯众生之情又再入欲界,因为:这个欲界中有重重痛苦所提醒,而想到修行刹土;由于这里有修行波罗蜜多的对境,因此能快速圆满资粮;依靠讲经说法能够成熟一切众生。所以,想要迅速成佛的菩萨投生到这个欲界能速疾圆满资粮。
辛四(以意乐差别成为胜劣而结尾)分二:一、应舍低劣之理;二、应取殊胜之理。
壬一、应舍低劣之理:
若菩萨住禅等持,欲求罗汉独觉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犹如舟子坏船只。
假设菩萨安住于解脱等持和四禅中,然而生起欲求声闻阿罗汉和独觉乘的心态,观待大乘道,这并不是入定,是掉举,是心思散乱,为什么呢?由作意劣道已经动摇了心进而从大乘义中涣散,为此,完全失毁大义佛果的功德,就如同舵手坏了船只而不能到达宝洲一样。
壬二、应取殊胜之理:
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
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
与上述情形相异,即此外,虽然以喜爱和贪恋而精勤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但如果离开了希求罗汉独觉乘的心态而发起无上菩提心或者欢喜无上菩萨道,那么要知道,这种勇士恒常都是入定者,因为即使依靠五种欲妙而散乱,可是由于没有生起障碍遍知之心,而一缘专注大利,为此称作是入定。可见,菩萨的所有禅定均成为获得正等菩提果的支分、他利大悲摄持的方便、证悟无自性的智慧摄持以无贪的方式趋入的这三种特点说明了大乘禅定的这一道理,下面所有波罗蜜多也是如此。
庚二(宣说精进度)分三:一、教诫精进他利;二、不怯懦而精进;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
辛一(教诫精进他利)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为了有补特伽罗名称的所有其余有情,披上成办利乐之盔甲的菩萨勇士,自私之心垢得以清净,以恭敬精进加行和恒常加行而行持精进波罗蜜多,比如取水的仆人们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同样,菩萨勇士们受一切众生主宰而行或者随众生而行。
壬二(广解)分二: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癸一(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子一、比喻: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即便主人口出恶语进行责骂或者常常殴打,那个女仆由于从属于主人而不顶撞,即便主人再怎样大发雷霆,女仆对他不仅不心怀嗔恨,而且想到如果得罪了他,他会杀死我的,因为我毕竟受此人的控制。于是,怀着极其恐惧的心理,对主人言听计从,受他的压迫。
子二、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正如刚刚讲的比喻一样,为了无上菩提而步入大菩提之道的诸位菩萨,应当像一切众生的奴仆一样,其原因是:依靠以大悲心摄受这一切众生,我将获得菩提并圆满所有功德,为此要顾及其面、随顺其心而实行,就像女仆一样行事。否则,如果对众生嗔恨,那么就如同草木失火会把草木本身焚烧一样,自己的嗔心之火会自我焚毁而葬送、灭绝菩提道的性命。
癸二、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由于爱重自己而引生出轮回的一切痛苦,珍爱他众能获得佛陀的一切功德,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舍弃渴求自我安乐的心态,而怀着不求异熟回报的心,日日夜夜精进成办其他众生所需的利益,应当如同亲生母亲何时何地都不厌其烦地侍候独生子那样,诚心诚意无有厌倦地而行持众生之利。
辛二(不怯懦而精进)分二:一、略说;二、广解。
壬一、略说: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某某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想要在漫漫长期里不舍住于这个轮回。住在轮回精勤利益众生、修行刹土的瑜伽者,对于这种行持纤尘不生厌倦之心,那么他具备精进波罗蜜多,对于成办众生之事,无有懈怠。
壬二(广解)分二:一、所断;二、对治。
癸一、所断:
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
不善巧方便的菩萨思维:如果在俱胝等数劫这么长时间里精进,才能获得无上菩提。假设他对这样的时间作长久想,对于施舍头颅肢体等难行怀着痛苦想,来修行菩提,那么在修行无上菩提正法的当时,以这种想所牵,就变成了长久和痛苦,由此会退失精进波罗蜜多而成为懒惰者,因为:精进的本体是喜乐善法,如果具备这种喜乐,那就能够无有怯懦地行事,相反依靠久长想等退失了这种喜乐就会变得懈怠。比如,世间中,对某件事有着强烈兴趣的时候,纵然是百由旬的路途,也欣然前往;当兴趣索然的时候,就算是走一闻距也觉厌倦、苦恼。所以,通过证悟无自性的智慧和大悲圆满双运的善巧方便而想在等同无量有情界究竟际中,圆满、成熟、修行达到无量无边。发起这种无边无际的心,就是菩萨的披甲精进,凭借这样的披甲,越修道精进越增上,最终达到不可限量的程度,就像文殊菩萨等的传记那样。我们理解以后就要这般实行。
癸二(对治)分二:一、从时间角度说明;二、从根基角度说明。
子一、从时间角度说明: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
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
断除如是认为时间漫长、事情难行的想法而精进的方式:对于从最初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直到最终获得无上菩提之间,心里要作意成好像仅仅是容易流逝的一昼夜时间,而满怀喜悦,那么应当了知拥有智慧光明的智者行持精进的方式就是如此。尽管我们前劫没完没了地在这个轮回中辗转感受难忍的痛苦,可是利益一无所成,尚且对此仍无厌烦,那么我如今修行成就大义究竟果位的此道,理当修成,如果越来越好,对此生什么厌烦呢?而会欢喜行持,依此压制漫长和困难的想法,从而对长久时间也作短暂想,对困难作无苦快乐想,以这种方式增上精进,就如同发现珍宝利润以后不会认为路途遥遥、难之又难,而会怀有快乐之想等。为此,我们要知道,不观待所行的事,只是在心态的驱使下使事情成为难与不难。如同诸位菩萨舍身利他,纵然步入无间地狱也作欢喜快乐想。
子二、从根基角度说明:
若有说毁须弥山,随继将得大菩提,
生厌倦心思其量,尔时菩萨成懈怠。
仅此限度有何难?发刹那粉山王心,
智者菩萨行精进,不久获佛胜菩提。
假设有人说:摧毁这个须弥山王,毁了它之后你将获得大菩提。行者不禁会想:这个须弥山如此巨大,这般坚固,难以摧毁。从而生起厌倦之心,并且想到这要用多少年或多少劫才能摧毁,也思维它的限量,带着这样的怯懦之心,当时菩萨就变得懈怠了,因为已经失去欢喜心。另有菩萨如此思量:无上菩提如果仅仅以这么一点精进的限度就能获得,那么须弥山王是逐渐就能摧毁的,为此有何困难?并不困难。想到这一点以后,不衡量时间而发起似乎一刹那间就能将须弥山粉为灰迹的强烈欢喜心,当时,精通义、非义之处的智者菩萨就是在行持精进。通过这种方式喜乐遍智,具备不怯难行的精进,过不了多久,…
《般若摄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