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P27

  ..續本文上一頁意受生欲界中。

  上述的這種方式是能積累所有功德的菩薩們的奇迹,是指什麼呢?安住于禅定等持中而依靠智慧證悟其無相。安住于禅定中的菩薩們假設命絕身亡,那麼爲了成熟衆生等,而隨自己的意願受生到欲界當中。

  壬二(廣說)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癸一、比喻:

  如贍洲人昔未至,天境天城後前往,

  見彼擁有一切境,複還此處不貪執。

  如果有人問:如此已經獲得因等持禅定的同時,不轉生到果禅天而投生到下面欲界中的原因何在呢?

  因爲菩薩不貪執禅定,而是爲了自己的功德法得以圓滿。比如,贍部洲的一個人以往沒有去過位于天境的善見城等堪爲之最的天界城市,後來某個時候到了天界,看見那裏衆天人所擁有的宮殿、樂園等一切悅意境以後不留戀它而返回到此贍部洲,那人雖然見到了天境的莊嚴,卻不貪執不留住那裏,自然不會貪執這個贍部洲的外境等。

  癸二、意義:

  菩薩持有勝功德,精勤瑜伽住禅定,

  後住欲界無貪著,不住凡法如水蓮。

  與上述比喻相同,菩薩持有智悲等殊勝功德,精勤等持瑜伽,安住于四禅等叁摩地而不耽著于它,後來住于欲界中,對先前的禅定和欲界的法也無有貪著,雖轉生欲界,卻不被欲貪等所染,宛若蓮花不被水染(即“猶如蓮花不著水”)一般,不住于凡愚的法中。

  辛叁(以無貪方式實行他利)分二:一、略說;二、廣解。

  壬一、略說:

  至尊唯爲成熟衆,修行刹土圓滿度,

  失菩提德波羅蜜,不求轉生無色界。

  菩薩雖然獲得了四禅、四無色定,卻不轉生到色界和無色界,而要再度投生到欲界的必要:這些至尊唯一就是爲了通過宣講正法而成熟有情,修行佛陀刹土,圓滿波羅蜜多,並不是因爲別的原因。

  如果有人認爲:那麼,這叁種在無色界等處也可能行持啊!

  由于在無色界並沒有講經說法和布施的對境等,因此在那裏,將從成就能生起菩提功德的因——布施等廣大波羅蜜多中退失。爲此,菩薩不希求轉生到無色界。

  壬二(廣解)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癸一、比喻:

  如人獲得珍寶藏,于其未起愛樂心,

  彼于他時取彼等,取而還家不貪執。

  比如,一個人獲得了珍寶藏以後,對于那個寶藏,他自己未生起貪戀或愛樂之心,而沒有取受,那人在其他某時,爲了利他而取了那些大寶藏,取受之後返回自己的家,對它也不貪執而奉送給親友們。運用比喻來了知意義。

  癸二、意義:

  善巧菩薩喜樂施,獲四禅定寂等持,

  具禅樂棄所得定,悲憫衆生入欲界。

  與比喻相同,善巧的菩薩將暫時的歡喜和究竟的安樂布施給一切衆生,獲得四種滅除違品過失的四種寂靜禅定等持,具備了禅樂而不貪著,毅然放棄所得的生果禅定叁摩地,滿懷悲憫衆生之情又再入欲界,因爲:這個欲界中有重重痛苦所提醒,而想到修行刹土;由于這裏有修行波羅蜜多的對境,因此能快速圓滿資糧;依靠講經說法能夠成熟一切衆生。所以,想要迅速成佛的菩薩投生到這個欲界能速疾圓滿資糧。

  辛四(以意樂差別成爲勝劣而結尾)分二:一、應舍低劣之理;二、應取殊勝之理。

  壬一、應舍低劣之理:

  若菩薩住禅等持,欲求羅漢獨覺乘,

  非定掉散失佛德,猶如舟子壞船只。

  假設菩薩安住于解脫等持和四禅中,然而生起欲求聲聞阿羅漢和獨覺乘的心態,觀待大乘道,這並不是入定,是掉舉,是心思散亂,爲什麼呢?由作意劣道已經動搖了心進而從大乘義中渙散,爲此,完全失毀大義佛果的功德,就如同舵手壞了船只而不能到達寶洲一樣。

  壬二、應取殊勝之理:

  此外雖勤享色聲,香與味觸五欲妙,

  離小乘喜菩提心,當知勇士恒入定。

  與上述情形相異,即此外,雖然以喜愛和貪戀而精勤享受色聲香味觸五種欲妙,但如果離開了希求羅漢獨覺乘的心態而發起無上菩提心或者歡喜無上菩薩道,那麼要知道,這種勇士恒常都是入定者,因爲即使依靠五種欲妙而散亂,可是由于沒有生起障礙遍知之心,而一緣專注大利,爲此稱作是入定。可見,菩薩的所有禅定均成爲獲得正等菩提果的支分、他利大悲攝持的方便、證悟無自性的智慧攝持以無貪的方式趨入的這叁種特點說明了大乘禅定的這一道理,下面所有波羅蜜多也是如此。

  庚二(宣說精進度)分叁:一、教誡精進他利;二、不怯懦而精進;叁、以叁輪清淨方式精進。

  辛一(教誡精進他利)分二:一、略說;二、廣解。

  壬一、略說:

  爲余有情心清淨,勤行精進波羅蜜,

  如取水仆受主製,勇士隨從衆生行。

  爲了有補特伽羅名稱的所有其余有情,披上成辦利樂之盔甲的菩薩勇士,自私之心垢得以清淨,以恭敬精進加行和恒常加行而行持精進波羅蜜多,比如取水的仆人們身不由己受主人控製。同樣,菩薩勇士們受一切衆生主宰而行或者隨衆生而行。

  壬二(廣解)分二:一、雖作損害亦不舍精勤他利;二、恒常精進他利之理。

  癸一(雖作損害亦不舍精勤他利)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子一、比喻:

  責罵抑或常毆打,女仆于主不頂撞,

  思量彼將殺害我,懷極恐懼受其壓。

  即便主人口出惡語進行責罵或者常常毆打,那個女仆由于從屬于主人而不頂撞,即便主人再怎樣大發雷霆,女仆對他不僅不心懷嗔恨,而且想到如果得罪了他,他會殺死我的,因爲我畢竟受此人的控製。于是,懷著極其恐懼的心理,對主人言聽計從,受他的壓迫。

  子二、意義:

  爲菩提入大菩提,當如衆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圓功德,草木失火焚燒彼。

  正如剛剛講的比喻一樣,爲了無上菩提而步入大菩提之道的諸位菩薩,應當像一切衆生的奴仆一樣,其原因是:依靠以大悲心攝受這一切衆生,我將獲得菩提並圓滿所有功德,爲此要顧及其面、隨順其心而實行,就像女仆一樣行事。否則,如果對衆生嗔恨,那麼就如同草木失火會把草木本身焚燒一樣,自己的嗔心之火會自我焚毀而葬送、滅絕菩提道的性命。

  癸二、恒常精進他利之理:

  舍棄自樂無求心,晝夜精進衆生利,

  當如生母侍獨子,誠心無厭而行持。

  由于愛重自己而引生出輪回的一切痛苦,珍愛他衆能獲得佛陀的一切功德,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舍棄渴求自我安樂的心態,而懷著不求異熟回報的心,日日夜夜精進成辦其他衆生所需的利益,應當如同親生母親何時何地都不厭其煩地侍候獨生子那樣,誠心誠意無有厭倦地而行持衆生之利。

  辛二(不怯懦而精進)分二:一、略說;二、廣解。

  壬一、略說:

  菩薩欲長住輪回,勤利衆生修刹土,

  纖塵不生厭倦心,彼具精進無懈怠。

  某某菩薩以大悲心驅使,想要在漫漫長期裏不舍住于這個輪回。住在輪回精勤利益衆生、修行刹土的瑜伽者,對于這種行持纖塵不生厭倦之心,那麼他具備精進波羅蜜多,對于成辦衆生之事,無有懈怠。

  壬二(廣解)分二:一、所斷;二、對治。

  癸一、所斷:

  不巧菩薩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長苦,失精進度懶惰者。

  不善巧方便的菩薩思維:如果在俱胝等數劫這麼長時間裏精進,才能獲得無上菩提。假設他對這樣的時間作長久想,對于施舍頭顱肢體等難行懷著痛苦想,來修行菩提,那麼在修行無上菩提正法的當時,以這種想所牽,就變成了長久和痛苦,由此會退失精進波羅蜜多而成爲懶惰者,因爲:精進的本體是喜樂善法,如果具備這種喜樂,那就能夠無有怯懦地行事,相反依靠久長想等退失了這種喜樂就會變得懈怠。比如,世間中,對某件事有著強烈興趣的時候,縱然是百由旬的路途,也欣然前往;當興趣索然的時候,就算是走一聞距也覺厭倦、苦惱。所以,通過證悟無自性的智慧和大悲圓滿雙運的善巧方便而想在等同無量有情界究竟際中,圓滿、成熟、修行達到無量無邊。發起這種無邊無際的心,就是菩薩的披甲精進,憑借這樣的披甲,越修道精進越增上,最終達到不可限量的程度,就像文殊菩薩等的傳記那樣。我們理解以後就要這般實行。

  癸二(對治)分二:一、從時間角度說明;二、從根基角度說明。

  子一、從時間角度說明:

  初發殊勝菩提心,至獲無上菩提間,

  作意僅一晝夜時,當知明智行精進。

  斷除如是認爲時間漫長、事情難行的想法而精進的方式:對于從最初發起殊勝菩提心時起直到最終獲得無上菩提之間,心裏要作意成好像僅僅是容易流逝的一晝夜時間,而滿懷喜悅,那麼應當了知擁有智慧光明的智者行持精進的方式就是如此。盡管我們前劫沒完沒了地在這個輪回中輾轉感受難忍的痛苦,可是利益一無所成,尚且對此仍無厭煩,那麼我如今修行成就大義究竟果位的此道,理當修成,如果越來越好,對此生什麼厭煩呢?而會歡喜行持,依此壓製漫長和困難的想法,從而對長久時間也作短暫想,對困難作無苦快樂想,以這種方式增上精進,就如同發現珍寶利潤以後不會認爲路途遙遙、難之又難,而會懷有快樂之想等。爲此,我們要知道,不觀待所行的事,只是在心態的驅使下使事情成爲難與不難。如同諸位菩薩舍身利他,縱然步入無間地獄也作歡喜快樂想。

  子二、從根基角度說明:

  若有說毀須彌山,隨繼將得大菩提,

  生厭倦心思其量,爾時菩薩成懈怠。

  僅此限度有何難?發刹那粉山王心,

  智者菩薩行精進,不久獲佛勝菩提。

  假設有人說:摧毀這個須彌山王,毀了它之後你將獲得大菩提。行者不禁會想:這個須彌山如此巨大,這般堅固,難以摧毀。從而生起厭倦之心,並且想到這要用多少年或多少劫才能摧毀,也思維它的限量,帶著這樣的怯懦之心,當時菩薩就變得懈怠了,因爲已經失去歡喜心。另有菩薩如此思量:無上菩提如果僅僅以這麼一點精進的限度就能獲得,那麼須彌山王是逐漸就能摧毀的,爲此有何困難?並不困難。想到這一點以後,不衡量時間而發起似乎一刹那間就能將須彌山粉爲灰迹的強烈歡喜心,當時,精通義、非義之處的智者菩薩就是在行持精進。通過這種方式喜樂遍智,具備不怯難行的精進,過不了多久,…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閑談問答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