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持明咒者,並沒有爲自己安住營造的房屋等而是行于空中,如果他想安住,就依靠明咒的威力,隨心所欲地加持,刹那間在虛空界就能夠呈現並不是時間成熟從地裏生長等,具足悅意的鮮花和果樹等莊嚴的美妙樂園等。
此行明智之菩薩,不緣能證佛諸法,
不緣視爲講求法,是求寂喜德者住。
如是借助堪爲無上甚深明咒的不住而住之般若的加持,可以隨心所欲行持圓滿、成熟、修行之理的善巧菩薩,明了他相續,能使別人趨入不可思議的圓滿、成熟、修行,卻不緣于爲自利能證悟的道法和所得的佛陀一切法。不緣也就是不視爲利他講法和求法者即講經說法的對境,因爲已經證悟了一切無所得的自性。這種方式,僅在名言中,就是希望消除其余一切衆生的痛苦、自己歡喜大乘之道果功德的諸位菩薩的安住。
癸二、宣說爲一切余處之最:
羅漢解脫如來外,此住堪爲諸聲聞,
緣覺息具寂樂定,衆住之最是無上。
不包括摧毀二障之敵的阿羅漢卓越的解脫等持和如來的安住之內,即除此之外,菩薩的此安住,堪爲其余所有聲聞及緣覺止息所有煩惱、具足寂滅、無漏之安樂等持所有安住之最。在它之上別無其他,因此這是無上的安住。
飛禽住空不墜地,魚住水中無閉死,
如是菩薩依定力,到岸住空不涅槃。
盡管安住于無余滅盡戲論的等持之處,然而不成爲一邊寂滅。比如,衆飛禽,雖然住于無所依處的虛空中,但是不會墜到地上;魚兒雖住水中,並沒有耳鼻等閉氣而亡的情況。同樣,菩薩依靠不住而安住的禅定力抵達輪回彼岸的寂滅涅槃法界,雖然已經證悟、安住于空性中,但是無有所依,如飛禽一般不墮于有寂之邊;由于也不耽著空性,因此如同魚兒不被自己的住所水所閉氣一樣,不成爲寂滅一邊的涅槃。
欲成衆生功德最,證最稀有佛勝智,
發放上勝妙法施,當依利者此勝處。
因此,凡是希求成爲一切有情界盡其所有的功德之最、渴望證得諸法之最——稀有佛陀的殊勝智慧並渴求對一切有情發放上等、最勝、微妙的法布施者,當依止利益一切衆生諸佛菩薩的這一最殊勝之處(般若)。
堪爲一切有情功德之最對應去往超越一切世間的法身處,具足稀有佛智對應報身,于世間發放法布施對應化身,上等法布施對應隨福德分道,最勝法布施對應隨解脫分道,微妙法布施對應勝乘之法,盡管有此等對應來解釋的,然而沒有分別對應,只是作爲功德超勝的異名也可以。
壬叁(是一切修學所知之最)分二:從本體角度說爲最;二、從生無盡之果角度說爲最。
癸一、從本體角度說爲最:
此學處乃導師說,諸學之最是無上,
智者欲學到彼岸,當學佛學此般若。
這一般若的學處,堪爲導師圓滿佛陀所宣說的種種法門無量學處的所有學處之最,較此更勝的學處絲毫也不存在的緣故,是至高無上的,希望達到一切諸學彼岸的某位智者,應當修學佛陀的學處——這一般若波羅蜜多學處。
癸二(從生無盡之果角度說爲最)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子一、略說:
此勝法藏妙法藏,佛種衆生安樂藏,
過去未來十方佛,此生法界不窮盡。
這一般若是叁世諸佛所說的一切無盡正法的源泉,堪爲正法第一大寶藏,能産生十力等果功德珍寶,也能産生波羅蜜多、陀羅尼、菩提分法等道功德的種種財物,因此是微妙、稀有、廣大的法藏;也是出生諸佛的種姓,因爲諸佛由此誕生的緣故;她還是衆生的身心安甯、快樂的寶藏;由證悟這一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獲得甚深廣大的一切法,能出生世間正見之間的所有妙道。我們要知道,以緣于基般若、實修道般若、獲得果般若中出生世間出世間的所有善妙。因爲:如果沒有她,那麼一切不複存在,有了她,一切應有盡有,是隨存隨滅的關系。過去、未來和現今住世的十方世界的所有怙主佛陀,都是由實修此般若誕生的,然而作爲此般若之本體的法界,永遠不會窮盡,無盈無虧而安住。如果沒有基般若,就不存在如理如實證悟而實修的情況;倘若沒有道般若,也就不存在果。但是,我們應當了知,如實證悟並宣說安住基法界無二的義理或者法性的智慧也就是因的道理。
子二(廣說)分二:一、以外緣起而闡釋;二、以內緣起而闡釋。
醜一(以外緣起而闡釋)分二:一、外緣起之比喻;二、宣說般若意義。
寅一、外緣起之比喻:
所有樹果花林園,皆從地生並呈現,
大地無盡亦無增,不失無念無厭倦。
如此法界的本體雖然一成不變,可是有法緣起的遊舞不滅,即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緣起而生,所有樹木、果實、花朵、林園,均是從大地上真實生出並呈現在大地上。盡管屢次叁番生長盡其所有的樹木等,可是大地並不存在以前相續泯滅、窮盡的現象,也無有增長,而結出一切果,並不存在從開始的階段變遷、退失的情況,也沒有分別“我生出這些果”的心念,雖然反反複複長出所有果實,卻從無厭倦。我們要知道,由一切衆生的業因所感,乃至世間安住期間,從大地上生出草木等,並沒有其余作者,就是緣起的規律,以此爲例外界的一切法都是由各自因中産生並且無有分別而造作。
寅二、宣說般若意義:
佛子聲聞獨覺天,一切衆生安樂法,
悉由殊勝般若生,智慧無盡亦無增。
諸位佛子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以及除此之外的人類等所有衆生的一切安樂幸福的法,都是由殊勝般若波羅蜜多中産生,佛陀由般若所生,佛陀說法而出生增上生、決定勝的一切功德,而他者不會宣說,甚至他們通達善惡因果的世間正見也決定不會獲得,因爲依靠自力無法了解的緣故。如果不具備世間正見,那麼也就不會成辦、産生世間的一切安樂,更何況說真正出世間的道果了?般若波羅蜜多始終是無上智慧的含義,她是無有顛倒、一五一十趨入二谛自性的智慧。爲此,無誤通達二谛之理的一切智慧都包括在她當中,因爲屬于她的一部分,行持增上生、決定勝的一切智慧也直接或間接依賴于她。盡管般若波羅蜜多如此産生輪涅的一切安樂,可是這種智慧永遠無盡無增而如是安住。
醜二(以內緣起而闡釋)分二:一、以比喻宣說順次輪回緣起之理;二、以意義宣說逆次清淨緣起之理。
寅一、以比喻宣說順次輪回緣起之理:
所有下中上有情,佛說皆由無明生,
衆緣聚合極生苦,無明無盡亦無增。
在這個世間,觀待身體、受用而言,下等的叁惡趣衆生,中等的人類,上等的天人,盡其所有的衆生趣,都是由根本無明所産生,這是如來宣說的。如雲:“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 對于執著我與我所的分別心,未見真實義並且顛倒執著的心所,就稱爲無明。由無明中産生行……出生緣起十二支。爲此,有漏的業和愛等煩惱的一切外緣聚合以後,就完全産生衆多的痛苦,形成輾轉流轉的自性。有情界的無明迷惑輪,沒有産生果而滅盡的情況,也沒有增長,就是如是存在著。所以,在自性不成立的同時顯現猶如幻術之景象般的叁有無增無減,這是就法界無邊的世間界總體而言的,也就是從名言的側面來說的。
寅二、以意義宣說逆次清淨緣起之理:
智慧理門方便本,皆由殊勝般若生,
衆緣聚合極生智,般若無盡亦無增。
修學無學位佛陀的智慧及相應之理的修道,加上成爲其門的見道、生起它的方便——加行道、彼之根本的資糧道,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殊勝般若波羅蜜多所産生,因爲由證悟無我中産生這一切。叁種智慧、善知識、積累資糧等等的一切緣聚合之後,斷除自道的所斷,增長證悟的功德,完全産生出世間的業輪或者智慧輪,而作爲其根本的般若波羅蜜多,永遠無有相續中斷的窮盡,也不存在較前階段更爲增勝的情況,而如是安住。對此,《虛空藏請問經》中也說:“如若盡了知,依因生諸法,彼藏無窮盡,法藏不可思。四法不窮盡,世間怙主說,有情及虛空,菩提心佛法。彼等若是實,彼等將窮盡,彼無故不盡,是故說不盡。”
子叁、攝義:
菩薩知曉此緣起,無生無滅此般若,
如日無雲放光芒,除無明暗獲自然。
了知輪涅的一切法僅是緣起的顯現,就是通達了佛陀最珍貴甚深的法,證悟此理者就是獲得正法光明,現見佛陀法身。因此,我們要領悟二谛所分的世俗谛緣起無欺的道理。任何菩薩如果以理證認真分析此緣起法,那麼充分理解到緣起經不起分析,在勝義中自本體無生無滅、本來于法界體性中平等二谛無別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意義,而進一步加以修行,它的作用就如同太陽在萬裏無雲的情況下放射光芒,無余驅散黑暗一樣,將無余遣除客障無明的黑暗以後獲得與法界無二的自然本智,即得以成佛。
己二(解說其余五度)分五:一、宣說禅定度;二、宣說精進度;叁、宣說安忍度;四、宣說戒律度;五、宣說布施度。
庚一(宣說禅定度)分四:一、修學成爲妙果所依之禅定;二、修學亦不貪自利;叁、以無貪方式實行他利;四、以意樂差別成爲勝劣而結尾。
辛一(修學成爲妙果所依之禅定)分二:一、修學四禅;二、修學四無色定。
壬一、修學四禅:
具大力者依四禅,能住非依亦無住,
然依此四禅定支,成得大菩提所依。
具大威力的菩薩依靠四禅能安住並串習熟練。當時,並不是以相執作爲所依,也無有以著味而安住的情況,然而依靠這四個禅定正行尋、伺等各個分支,成爲獲得大菩提斷證的所依,因爲見道等依賴于禅定心的緣故。
壬二、修學四無色定:
獲勝智慧住禅定,受四無色妙等持,
此定利勝妙菩提,菩薩非爲漏盡學。
獲得了殊勝智慧的菩薩安住于禅定中,也領受四無色殊妙等持,然而對其也不耽著,這些無色定,無有罪苦,成爲神通等的順緣,因此作爲有利于獲證勝妙菩提的助緣,故而修學。但是,菩薩並不是像聲聞那樣爲了使相續中的有漏法滅盡進而現前一邊的寂滅果才修學它的。
辛二(修學亦不貪自利)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此是積德之奇迹,住定等持而無相,
安住彼中若身亡,隨…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