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17

  ..續本文上一頁欲事、尋覓對境之前的五蘊。

  (9)取:爲了獲得成爲愛之對境的受用而到處奔波時的五蘊。

  (10)有:奔波者造作産生後世苦樂等果善不善業因階段的五蘊。

  (11)生:從此世死去而結生到後世時的五蘊。

  (12)老死:處于叁際中間的今世所留下的後世的名色、六處、觸、受四者。

  衆生皆以無明、行乃至老死,此十二緣起而輪回不息。(此處是指在欲界中能夠圓滿此十二緣起者說。)

  289、 有部與經部以上,對十二緣起的認識有何不同?

  答:有部:十二緣起唯是分位緣起,即每一分位皆具足五蘊,以“無明”等主要的緣故而稱“無明”等支。

  經部以上:每一支並非是具足五蘊,以“無明”等主要而稱無明。原因是無明爲無知癡心所,行是思心所,“無明”等也並非是因主要而稱無明,若說主要,那麼只說識就可以了。所以各支以各自的本意而說,不包括所有的五蘊。

  290、 《俱舍論自釋》中四種緣起是什麼?請分別說明。

  答:《俱舍論自釋》中說有四種緣起:

  (1)刹那緣起:以殺生爲例,在刹那間(約成事刹那說)由貪心而行殺生,即具足十二支,癡心所即是“無明”;思心所即是“行”;對于所殺境了別名“識”(以貪心行殺,貪心起則癡心所必起,大煩惱地法故;思心所必起,遍大地法故;識亦定起,了別境故);色、想、行叁蘊與識俱起稱“名色”(色蘊取不離根之色香味觸四境,想蘊全部,行蘊取作意心所等);眼等五根令名色安住,說名“六處”(此五根爲六處攝而說六處);六處即是根與境識叁合和而有“觸”(心所);領納觸名“受”;以貪心行殺,貪即是“愛”;與愛相應諸心所名“取”;起身語二業名“有”;如是諸法起的時候名“生”;諸法熟變壞滅時名“老死”。這就是十二緣起于刹那間全部具足,名刹那緣起。

  (2)連縛緣起:因果無間前後相連而起是連縛緣起。

  (3)分位緣起:即十二支每一分位皆具五蘊,以“無明”等主要故而稱“無明”等支,即叁世十二支五蘊分位,是約順次生受業及不定受業而說的。

  (4)遠續緣起:前面所說叁世十二支分位,約順後受業與不定受業而說,即叁世因果之間可隔開許多生。而圓滿十二支分位,是遠續緣起。

  291、 有部說十二緣起是五蘊不同階段,爲什麼又說“無明”等?

  答:有部說十二緣起是五蘊之不同階段,又說“無明”等,是因爲,如于“無明”支,是因爲其中無明最強盛故,于彼同時俱有之五蘊也隨“無明”一起被稱爲“無明”支,如國王行,非無導從,以主要是國王,故稱國王行。

  292、 十二緣起分叁世說,有何必要?

  答:十二緣起分叁世是爲遣除衆生之叁際愚癡。

  一、前際愚癡:(1)我是否已生 (懷疑我是有是無);

  (2)生了什麼樣的我 (懷疑我的自性,即此蘊是我或離蘊有我);

  (3)“我”如何而生 (懷疑我的差別,到底是常我或是無常我);

  二、後際愚癡:(1)“我”未來産生與否 (懷疑我未來是有是無);

  (2)産生什麼樣的我 (懷疑我的自性);

  (3)“我”將如何産生 (懷疑我的差別)。

  叁、中際愚癡:(1)何等是我 (懷疑我的自性);

  (2)此我雲何 (懷疑我的差別,常?無常?);

  (3)“我”誰所有 (謂懷疑我之因,此現在這個我,在過去是什麼因所有?);

  (4)我當有誰 (懷疑我的果,謂此現在我,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果?)。

  293、 十二緣起歸納爲哪幾個法中?分別爲何?

  答:十二緣起可歸納于叁法中,煩惱、業、事;或二法中,因、果。

  煩惱:無明、愛、取   因

  叁法 業:行、有     二法

  事: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果

  (七事是因,由彼等中生業惑故;七事是果,彼等由業惑生故。)

  294、 前際後際緣起如何安立各自的因果?

  答:前際緣起:因:無明、行

  果:識、名色、六處、觸、受

  後際緣起:因:愛、取、有

  果:生、老死

  295、 前際後際略因果怎樣推出中間或今世之略果

  答:前際略因 是無明、行,此二與中際之因愛、取、有相同,即中際之因也可以說爲無明、行,即中際之因也可以是略因;

  後際略果 是生、老死,此二與中際之果識、名色、六處、觸、受相同,即中際之果也可以說爲生、老死,即中際之因也可以是略果。

  296、 若十二緣起數目確定,則無明無因,老死無果,那麼輪回有始有終?

  答:   生煩惱:愛中生取

  生業:取生有,無明生行

  由業中生事:行生識,有生生

  生事:識生名,名生色,名色生六處,六處生觸,觸生受,生中生老死

  生煩惱:受生愛,老死生無明

  十二有支規律如上。

  其中名色、六處、觸、受即是老死,愛就是無明,受中可生愛,那麼老死可以生無明,即老死是無明之因,無明是老死之果;所以無明有因,老死有果,十二緣起無前後際,即輪回無始無終。

  煩惱無明 業行 事識 事名色 事六處 事觸 事受 煩惱愛 煩惱取 業有 事生 事老死

  297、 若前世造業,中間過了許多世以後成熟,難道不是錯亂了緣起規律嗎?

  答:並非錯亂,十二緣起叁世圓滿,因造業有順後、順次生及不定業,所以叁世不一定連續,但是中間將叁世隔開的是別的緣起,並不會令此十二緣起錯亂。

  298、 經中所說緣起、緣生之義是什麼?

  答:緣起:每一支其能産生後世的因支分是緣起,由此而産生一切果支分故;

  緣生:每一支其成爲以前之因所生的果支分是緣生,由因支分中所生之故。

  十二支每一支都具有緣起與緣生,即因果二義,緣起是因義,緣生是果義。但每一支若觀待何法是何因則觀待彼不是果;若觀待何法是果則觀待彼不是因。如一個人若觀待其兒子是父親,則不會是兒子的兒子。

  299、 經部宗對有部十二緣起解釋有何觀點?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答:有部:(1)十二緣起各支皆具五蘊,以“無明”等最勝故,而立各支之名爲“無明”等。

  (2)世尊所說唯是分位緣起。

  經部:(1)應有四種緣起:刹那、連縛、分位、遠續。分位緣起只是其中一種。

  (2)十二緣起應以各支本義而說即“無明”等不是五蘊,實際上無明爲無知心所,行是思心所等,若按有部,因無明主要而立“無明”名,實際上若論主要識最主要,那麼每一支只講一個識即可以了,顯然不應理,所以每一支應依其本義而解釋,並非如有部所說。

  300、 請以比喻說明“無明”之本體是什麼?

  答:無明之本體:無明是能夠如實了達的智慧之違品,是不明叁寶、四谛、業果之理的一種心所,是別有實體的他法。無明是智慧(即明)所對治的一種有實體的法,而並不是說無覺知(即不是明的或明以外的)就說是無明,也並不是明的體不存在(即明無)就說是無明。

  如:親與非親,親是親人,非親則專指怨敵,有實體,

  (1)並不是親人之外的皆是非親;

  (2)亦不是無有親人是非親。(若無有親人是非親義,則非親無有所指。)

  真實語與妄語:妄語是真實語所對治的,

  (1)並不是說真實語以外的就是妄語;

  (2)也並不是說真實語不存在就是妄語。

  法與非法:非法是法所對治的,

  (1)並不是法之外皆是非法;

  (2)亦不是無有法稱非法。(若是這樣,則非法無實體。)

  301、 若“無明”是不知覺而已,則有何等過失?

  答:若無明是不知覺,則沒有知覺的法,皆是無明,也就是說無實法,無情法等都成了無明,也就是除了知覺(明、智慧)之外的法都是無明,這樣就不應理。實際上“無明”是明所對治的一種有實體的心所法。

  302、 經部觀點,佛經中有何定義?(不知前際之心)

  答:經中說:“若有無明,則有行,若有行,則生識等。”與前際若有則生現今,現今已生,則生後際的說法是一致的,經部不像有部那樣,認爲無明等是五蘊,而是從無明等的本義來解釋,即無明是無知心所(癡),行是思心所等。

  303、 若許無明是劣慧壞聚見,又有什麼過失呢?

  答:第300題已說無明是智慧所對治的一種心所法,別有實體,那麼無明的體是什麼?

  有的論師說:無明就是劣慧壞聚見,就像壞妻子而名無妻子。

  (這裏補充一點,劣慧分二種:(1)五種染汙見是劣慧,說劣慧壞聚見是代表這些有見的劣慧;(2)不是有見而與貪等相應的慧亦是劣慧。)

  論主破:無明不是劣慧(壞聚見),因爲這些劣慧中有見故,即這些慧是惡見慧,見是有推度分別性的,而無明無知不明了,所以無明不會是見;劣慧中有見,所以無明不會是劣慧(壞聚見)。

  那位論師又說:那麼無明是不具有見而與貪等相應的劣慧。

  論主又破:也不是這樣的,無明與見相應故。意思是說,無明心所起一定與見相應,見就是慧心所,若說無明是劣慧,則會有兩個慧心所俱起的過失。就像決不會有苦、樂二受俱起一樣,二慧是不會俱起的。所以說無明不是劣慧(壞聚見),亦不是不具見而與貪等相應的劣慧。

  另外經裏說:“無明染慧,令不清淨。”若無明是慧,則有慧自己染汙自己的過失,所以無明與慧決定是他體方說能染,即無明不是慧。

  304、 前輩論師對無明有什麼不同認識?

  答:世友論師:所有煩惱稱無明。

  法護論師:無明爲我慢。

  法稱論師:無明非薩迦耶見,因爲一切過失由薩迦耶見生。

  305、 請用比喻來說明“名”的概念?

  答:名爲四蘊:受想行識非色法的四蘊。此四蘊叫做名是因爲與名相同而趣入意義之故。即此四蘊皆以外在所表達的名稱而了知其內在的意義,就如:(1)色法須以名字而了知其爲何物;(2)以婆羅門等而了知其爲何種姓。

  306、 《自釋》中對六觸有何解釋?

  答:有部:觸有六種,所謂眼觸乃至意觸。此複是何?叁合所生,謂根境識叁和合故有別觸生。(有部:叁和合外,有觸心所的實體…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