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18

  ..續本文上一頁存在。)

  經部:有說叁和即名爲觸,彼引經證,如契經言:如是叁法聚集和合說名爲觸。(經部:根境識叁和合當體就是觸,其外無觸心所之實體存在。)

  307、 什麼是叁類觸?切合自身說明。

  答:(1)明之觸:無漏智相應觸,如見道後之根境識叁和合所生觸;

  (2)無明之觸:與煩惱相應觸,見道前無始劫來根境識叁和合與煩惱相應所生之觸,如與貪心煩惱俱生之觸;

  (3)二者以外觸:與剩余的有漏善法相應之觸,如非出離心、菩提心攝持,而是以求人天樂果之心攝持之念誦、聞思等觸;及無覆無記相應觸,如與威儀路心相應觸,如走路、吃飯時。

  308、 身受與心受之差別是什麼?分哪十八種?

  答:身受:五根觸所生受是身受。五根是有礙色法,說身受,身代表色法。

  心受:意根觸所生受是心受。心受分十八種:心受有意苦、意樂、舍叁種,以此叁受分別緣六境皆可生起此叁種受,由此總共可以生十八種心受(意近行)。

  309、 欲界、色界、無色界有哪些受?

  答:欲界有十八種心受(意近行):

  緣欲界十八:叁受緣六境;

  緣色界十二:叁受緣四境;

  緣無色界叁:叁受緣一法境。

  色界:

  (1)初禅、二禅有十二種心受(意近行):

  緣欲界十二:二受緣六境,無意苦受;

  緣色界八:二受緣四境,無香、味二境;

  緣無色界二:二受緣一法境。

  (2)叁禅、四禅有六種受(意近行):

  緣欲界六:舍受緣六境無意苦,亦無意樂受;

  緣色界四:舍受緣四境;

  緣無色界一:舍受緣一法境。

  無色界:唯空無邊處未至定可以緣第四禅境。

  (1)空無邊處未至定:四舍受

  緣四禅四:舍受緣四境;

  緣無色界四正行及叁未至定一:舍受緣一法境。

  (2)四正行及叁未至定:四根本不緣下地、叁未至定不緣色,唯緣無色一:舍受緣一法境。

  310、 煩惱、業、事由哪幾種比喻來如何說明?

  答:(1)煩惱:如種子,龍,樹根,樹木,糠秕。

  如種子:種子生出莖、葉、果,同樣,煩惱中生煩惱、業、事;

  如龍:有龍在,大海不會幹涸,同樣有煩惱在,叁有大海不會幹涸等;

  如樹根:樹根未斷除,就會長出樹葉,同樣,煩惱之根未斷,就會産生輪回;

  如樹木:樹木中複生葉等,同樣,煩惱中能再度産生業與事;

  如糠秕:具糠秕之果實中,能産生出苗芽,同樣,具煩惱之業中能生果實。

  (《自釋》:如糠秕米,能生芽等,非獨能生,惑得裹業能感余生非獨能感。)

  (2)業:如糠秕之果、藥、花:

  如糠秕:具糠秕之米能生苗芽,同樣,業由煩惱包裹才能生果;

  如藥:如藥只能發生一次性作用,同樣,業也只能産生一次異熟果;

  如花:花是果之近因,同樣,業是事之近因。

  (3)事:如烹好之飲食。如煮好之飲食是所享用的,享用完了就沒了。同樣,七事也是所享用的,而不會再産生其他異熟果。

  311、 什麼是四有?它們的本體是什麼?在叁界都有嗎?

  答:  生有:結生刹那之五蘊   本體是煩惱性

  本有:生有、死有之間的五蘊

  死有:死時之最後刹那的五蘊  具善、不善、無記叁性

  中有:死有、生有之間的五蘊

  欲、色界具四有,無色界具叁有,而無中有。

  312、 食有幾種?爲什麼叫食?

  答:食有四種: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能資益有情身心,並令在世間生存之法叫做食。

  313、 解釋四食之含義?

  答:段食:以香味觸爲本性,依鼻舌身一口一口吞下之食物,故而得名,欲界有,色界、無色界無。

  觸食:根境識叁聚合之外,另有實法名觸,其中可意之觸可以資益身心,是觸食,觸食爲有漏。

  思食:有漏之思,隨著對可愛境界的欲求而轉,能起到相當于食的作用。(思謂意業,見《自釋》。)

  識食:有漏識執持此身心,由生至死而不舍,從其能資益延續有情生命說,也起到相當于食的作用。(識謂識蘊,見《自釋》。)

  314、 色處爲什麼不叫段食?

  答:(1)色處不能資益眼根(凡食當能資益自根)。凡段食以香味觸爲體,此香味觸,吃下去後必先利益其所對之自根大種後利益余根。而色處爲眼根對境,把色處吃喝下去,如把一個綠色吃下去,並不能資益眼根大種,更不要說別的根了 (眼根見它而生喜樂,是觸食的作用非色爲食)。

  (2)色處不能利于解脫者:離欲聖者(不還者及阿羅漢),見飲食的顔色而無貪,無貪則色境並無益,于此身心。雖于香味觸亦無貪,然而食之可益于身。

  315、 《自釋》中思食有何不同的觀點?你是怎麼認識的?

  答:《自釋》中:《集異門足論》說:大海中有一種大的衆生(應是烏龜),母親上岸在沙灘上生卵,又回到大海中。母生卵于岸,母親若思念卵,卵則不壞,不思念則卵就會壞掉了;

  論主說:此不應理,這違反了食的意義,怎麼可以說別人的思食卻能持自身,實際上應當說,卵常思念母親而不會爛壞。

  由此可見,思食亦是可以令生命延續的。

  316、 中有有哪些不同名稱?

  答:中有亦名意成、求生者、尋香、中陰、現成(起)。

  317、 四食對今生來世起何作用?

  答:段食:能資益增長心、心所的所依,即包括根在內的身體。

  觸食:能增上能依的心、心所;主要是爲了生在此世間而宣說段觸二食。

  思食:能引後世。

  識食:識由業力牽引而形成後世,這是識食,主要從産生世間而宣說了後二識。

  318、 斷善根等識屬意識或根識?爲什麼?

  答:斷善根、續正見,入定、出定、死生之心皆是意識。因爲這些多數是分別念,所以屬意識,而于根識中不存在分別念,所以不屬根識。

  319、 生心死心爲何爲等舍心?一緣心、無心爲何無有?

  答:(1)死心生心不明了,所以依舍心;

  (2)死心生心不會于一緣中産生:死心不會于一緣等持中,因死墮害于心,而一緣等持益于心;生心不于一緣中,因爲生有煩惱性,等持是善性;

  (3)死心生心不會于無心位中具有:因爲在無心位時,命一定不會有損,若要趨入死亡,必然先起心之後命終;在受生的時候也不會無心,因爲受生必須要有因,無心則無因,所以說受生一定是先起煩惱心,否則不會受生。

  320、 六道衆生、阿羅漢死時心滅何處?《大乘阿毗達磨》有何不同觀點?

  答:化生,頓死者:意與身根同時滅盡;

  轉叁惡趣者:于足下識最後滅盡;

  轉人天者:于臍間;

  轉阿羅漢者:于心間意識遷移。

  《大乘阿毗達磨》:

  若轉善趣:根識由下向上收,于上方離開;

  若轉生惡趣:根識由上方向下收,于下方離開。

  321、 造五無間罪者與聖者死後趨于何處?余衆生呢?有何教證?

  答:造五無間罪者,死後墮地獄。

  聖者死後獲無余涅槃。

  一般衆生所趨不定。

  教證:《四百論》:“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

  322、 風輪、水輪、金輪如何形成?

  答:風輪:下方之基最初時是虛空,形成世界前微風四起,多年之中狂風不斷,從而形成金剛亦無法摧毀之風輪。

  水輪:風輪上方,雨流宛如車的主軸一般降下,依之形成具金子精華的水輪。

  金輪:在水輪上方,依靠風攪拌這些水,致使變得極爲堅硬,依此而形成金剛大地。

  323、 七大金山是哪些?何故如是得名?

  答:   持雙山:山頂美觀如見而生喜之車轭

  持軸山:如金軸般

  擔木山:有沈香林嚴飾

  七大金山  善見山:山頂有見而生喜之飾

  馬耳山:如馬耳形狀

  象鼻山:山頂形如象鼻

  持邊山:山頂狀如輪輻

  324、 九大山由何元素組成?如何存在?

  答:七金山由金子組成;

  鐵圍山由鐵組成;

  須彌山四種珍寶組成:東方:由銀子組成;南方:由琉璃組成,所以南贍部洲的天空爲藍色;西方:由紅寶石組成;北方:由金子組成。

  中間是須彌山,七金山環繞須彌山,之外是四大洲,洲之外是鐵圍山。

  325、 九座山的高度是多少?

  答:九山均有八萬由旬沒于水中,依金剛大地。

  九山露出水面上方的高度分別是:

  須彌山:八萬由旬; 持雙山:四萬由旬;

  持軸山:二萬由旬; 擔木山:一萬由旬;

  善見山:五千由旬; 馬耳山:二千五百由旬;

  象鼻山:一千二百五十由旬; 持邊山:六百二十五由旬;

  鐵圍山:叁百一十二點五由旬。

  八山高度由內向外,較須彌山一半一半地遞減。

  326、 內海寬度、深度多少?內外海的差別是什麼?

  答:須彌山至持雙山乃至持邊山之間的七個間隔處是七香海,稱內海。第一個間隔須彌山至持雙山之間的寬度爲八萬由旬。持雙山東西兩岸是其海面寬度的叁倍,即二十四萬由旬。持雙山至持軸山乃至象鼻山至持邊山之間的海面寬度半半遞減。四萬、二萬、一萬、五千、二千五百、一千二百五十由旬。此六海的東西等四邊後後較前前越來越遠。持邊山至鐵圍山之間所有的水即是外大海,寬叁十二萬由旬。周邊有叁億六十萬七百五十由旬。此外海水充滿鹽味,而內海水具涼、柔、輕、香、澄、無臭、飲時不傷喉、飲已不傷腹八種功德。

  327、 什麼叫南贍部洲等四洲?並說明它的形狀與位置。

  答:四洲皆處于外海,其外是鐵圍山。

  南贍部洲:因贍部樹果落入海中發出“贍部”的響聲,故稱贍部。是邊緣爲水環繞的洲,故稱南贍部洲。

  位置:位于須彌山南部。

  形狀:如馬車形或肩甲骨形。

  (注:叁邊各二千由旬,最小邊爲叁點五由旬。)

  西牛貨洲:享用如意牛與珍寶(以如意牛做交易)。

  位置:位于須彌山的西面。

  形狀:圓形。直徑二千五百由旬。周長七千五百由旬。

  北俱盧洲(聲不美洲):此洲的衆生死時七日前出現難聽的聲音,因而稱爲聲不美洲。

  位置:位于須彌山的北面。

  形狀:四方形。各邊等各爲二千由旬。周長八千由旬。

  東勝身洲:位于此洲的人的身量超過南贍部洲人的兩倍,因此稱爲東勝身洲。

  位置:位于須彌山的東面…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