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26

  ..續本文上一頁表;

  (2)不具有表色而具無表色:聖者已舍前世有表,而後世有表未至(如入胎),則具無漏無表,不具有表;

  (3)既具有表色又具無表色:如受戒者;

  (4)二皆不具:如無色界衆生。

  406、 禅定戒與無漏戒的得法是怎樣的?

  答:禅定戒:依未至定與正禅而得,因爲與彼等一起生之故。

  無漏戒:依聖者的無漏道而獲得。因是具有無漏靜慮六地之一。

  407、 怎樣能獲得別解脫戒?注釋中所論述的十種近圓戒是什麼?

  答:七種別解脫戒從親教師等他人有表色中得。

  十種近圓戒:

  ①佛與②緣覺僅依證得自然智慧而生起比丘戒;

  ③五比丘以趨入真谛而得近圓;

  ④妙譽尊者等依善來而得(以佛稱“善來”而得);

  ⑤大迦葉承認佛爲導師而得近圓;

  ⑥善施由答問心喜而得近圓;

  ⑦衆生主母等由宣說八難斷法而得近圓;

  ⑧供施女依僧傳言而得近圓;

  ⑨中土十人,邊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圓;

  ⑩六十善群比丘由許叁皈依而得近圓。

  408、 齋戒可以受一日,而惡戒中爲什麼沒有一日之戒呢?《自釋》中有何解釋?

  答:有部:只有盡壽造惡業時得惡戒,無一日之惡戒。因無此受法。惡戒爲智者所呵責,且既無人授此戒,亦無人去受;

  經部:一日惡戒無法受,一生惡戒同樣不可。一日齋戒可以受,假設有此授戒師,一日惡戒未嘗不可。然而實際上就如同戒律並無別的什麼實體叫無表色,惡戒亦應該沒有實體,只不過想造惡的不善意樂相續不舍而叫惡戒。由此看,一日齋戒存在,亦可有一日惡戒,因爲並無理證違害故,只不過佛未宣說罷了。

  409、 從何處、何者、何種方式受近住戒?

  答:受戒者較傳戒者低坐合掌,跟隨傳戒者所說而重複叁遍,不佩帶華麗裝飾品(平常帶者也可以,爲了法會而帶者則不可以),于第二天日出之前,從比丘乃至具戒居士處受,早餐前受完。

  410、 齋戒有哪八條?未皈依者有齋戒嗎?

  答:齋戒八條:(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

  (4)不妄語;(5)不飲酒;(6)不歌舞花鬘;

  (7)不坐高廣大床;(8)不非時食。

  未皈依者是沒有齋戒的。

  411、 若僅皈依能具居士戒嗎?在得居士戒方面,經部論師與克什米爾論師有何不同觀點?

  答:在得居士戒方面:

  有部:先皈依再承諾爲居士,即得居士戒體,叁皈受完,即可發五戒,以承諾而成居士。

  經部:如果自稱爲居士已爲居士,再宣說學處則無意義。

  有部:無有這樣的過失,居士戒如比丘戒,戒于自誓時已得,宣說學處只是爲令了知。

  412、 居士五戒中只行持一分戒等,怎麼會合理?對此,經部、有部有何不同說法?

  答:有部:在初發心受戒時,五戒可以具受,之後隨自己能力而行持一分等戒。

  經部:受幾分戒,則于上師前說受幾條。隨受多少,皆得發戒,否則不合理。

  413、 守一分戒、多分戒等居士所守戒條方面,《俱舍論》與《毗奈耶經》有什麼不同說法?實際上我們怎麼行持呢?

  答:《大名經》及《俱舍論》說一分戒最主要的前提是不殺生,在此基礎上才受其他戒;《毗奈耶經》認爲四根本戒隨便可爲一分戒。

  以上經論均要求戒酒,不戒酒則會失壞學處。

  從實際情況看,(本來要求最低也是不殺生,不飲酒)若實在不能守飲酒戒,爲令其種善根故,也可爲其受不殺生戒令其成居士。

  414、 本論如何安立叁寶?佛身非皈依處,出佛身血爲何犯五無間罪?

  答:皈依佛:指皈依能成佛之無學道,即盡智、無生智;並非指皈依佛之色身,因其與凡夫無異故,並且是指皈依所有佛;

  皈依僧:有學、無學的僧衆;

  皈依法:即皈依涅槃滅谛。

  有部承許佛身非皈依處,但是若傷害佛身則對法身有害,所以,以害心出佛身血即犯五無間罪。

  415、 請以教證說明皈依叁寶的殊勝功德。

  答:《自釋》中引經證言:如世尊言:“衆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宛及叢林,孤樹製多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衆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聖谛中,恒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衆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皈依最勝,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衆苦。”

  416、 爲什麼對居士製定不邪淫、不妄語、佛製罪不飲酒的戒條呢?

  答:對居士製定不邪淫:因爲邪淫是侮辱他人妻,是墮落之因,極受譴責,而且在家人易斷邪淫,而不易斷非梵行,故製定不邪淫;

  製定不妄語:若違越學處,則可能不承認,以不妄語可以對此進行遮止,即令其說誠實語;

  製定不飲酒:以此可以守護其他學處,因爲若飲酒,其他戒很難防護。

  417、 別解脫戒和禅定戒、無漏戒依什麼而獲得?

  答:別解脫戒之獲得:

  (1)一切:由別解脫戒分別斷除不善業的所有加行、正行、後行而獲得。

  如殺牦牛:加行:准備刀具等,並開始殺牛至其未命絕;

  正行:牛命絕時;

  後行:剝牛皮、吃牛肉或賣等。

  (2)依二者:依靠斷除自性罪、佛製罪二者之基衆生與非衆生而獲得。

  依自性罪之基  衆生:如殺生;

  非衆生:如盜金。

  依佛製罪之基  衆生:如接觸女人;

  非衆生:如割草。

  (3)現衆得:依現在衆生得,非依過去、未來衆生而得。

  禅定戒與無漏戒的獲得:

  ① 依靠斷除不善業之正行而獲得,非依加行、後行而得;

  ② 依靠斷自性罪之正行而得,非依斷加行、後行而得;非依斷佛製罪而得,未承諾斷佛製罪的緣故。

  ③ 依叁世一切時得,依賴叁世衆生(及處)得,禅定戒、無漏戒隨心轉,心可緣叁世,所以戒也可由叁世得。

  418、 依衆生而得之戒,是否觀待衆生數目、受戒功德,而戒體亦有變化?若發願戒殺不能殺的衆生呢?爲什麼?

  答:關于依衆生而得之別解脫戒,有二種說法:

  一說:由普于一切有情而發起不損害一切有情生命的增上意樂而得戒;

  二說:以戒殺爲例,于能殺的境發心不殺而得戒,于不能殺的境不得戒。

  論主同意一說,即于一切有情總發律儀是善妙的,並破二說有增有減的過失。如于釋迦佛時代發願不殺的所生戒體要大,由于在佛的教法下有衆生已入涅槃,所以彌勒佛時代則不能以這已入涅槃的聖者爲境而受戒,所以戒體應當較釋迦佛時小,而此種說法是有過失的。因爲叁世佛的別解脫戒都是緣一切衆生而發的。假設現在已入涅槃的有情于彌勒佛時還在的話,于彌勒佛時依然可以依之而發別解脫戒。所以說所依衆生數目的多少雖然有區別,但戒體前後並無差別,都是從一切有情處總發而得戒。

  同時,于不能殺的衆生發願,同樣具有功德。因爲受戒者由于對一切有情有善意樂的緣故而得別解脫戒。所以說,並沒有于少分有情不緣可以生戒體的道理。

  419、 戒律和惡戒是依什麼有情、支分、因緣而獲得的?

  答:欲界別解脫戒:

  (1)有情:依一切有情衆生而獲得;

  (2)支分:比丘戒從所有七所斷中得;

  其他戒(齋戒、沙彌戒、居士戒)從身語四所斷中得(身叁、語一)。

  (3)因:a、叁根本善(無貪、無嗔、無癡)爲因,叁者同時並存而獲得;

  b、叁根本善不並存,而是從任意一個等起中得,並以下、中、上品等起叁者爲因。

  惡戒:

  (1)有情:依一切有情衆生而得;

  (2)支分:從所有業道中得(具足七支)(是從惡戒能損一切善而說的);

  (3)因:不是由所有因得,叁根本不善(貪、嗔、癡)不會同時産生故,叁種等起也不會共生。

  420、 《自釋》中所宣說的受惡戒的衆生有哪幾類?

  答:《自釋》中所宣說的受惡戒的衆生有以下這些:

  屠羊、屠雞、屠豬的人;捕鳥、捕魚、打獵的人;打劫偷盜的人;劊子手,即殺人者;典獄官,看管牢獄的人;縛龍的人,印度有人將獸等動物綁起來或關起來,令它們表演,以養活自己;煮狗者,是印度最下賤的人,或煮狗肉來吃的人;置弶者,擺放捕捉鳥獸器械的人;聽察者,指禦史;斷罪者,指大理,是指古代判罪的官員。

  “但恒有害心名不律儀”,只有那些一直都具有害心的人才是具有惡戒者。

  421、 惡戒、中戒依何而獲得?

  答:惡戒的獲得:以屠夫爲例。

  (1)最初爲屠夫種姓,開始殺業即得惡戒;

  (2)開始並非是屠夫種姓,但見到主人後,發誓說“我要以此爲生”,生起顛倒意樂並著手做此事,便得惡戒。

  惡戒的得受並沒有儀軌,只是有了發心,並且開始有身語時,便得惡戒。

  中戒的獲得:

  善中戒:(1)由福田中獲得:諸如七種實生福;

  (2)由承諾而獲得:如發誓未頂禮佛就不用餐;

  (3)由恭敬心中獲得:諸如以猛烈恭敬心而行善法。

  惡中戒:(1)由福田中獲得:如于供養經堂等者不喜並作障礙;

  (2)由承諾而獲得:如發誓毀壞佛殿等;

  (3)由不恭敬心中獲得:如由猛烈不恭敬心而咒罵等。

  422、 詳細說明舍別解脫戒有幾種情況?對此西方論師、紅衣部、克什米爾論師有何不同觀點?

  答:舍別解脫戒有五種情況:

  (1)還戒:于知言解義的人面前誠心還戒,則舍戒,因爲已生起與受真實學處相違之有表色的緣故;

  (2)死亡:死亡時亦舍戒,所依已不存在之故;

  (3)頓現兩性:也舍戒,所依失去故,兩性的身體非戒體的所依;

  (4)斷善根:也舍戒,已斷絕了戒之根本的緣故;

  (5)過一夜:過一夜則舍齋戒,因爲承諾受戒的時間已滿。

  西方論師(經部):犯任何一條根本戒,所有的戒律均已舍棄。

  克什米爾論師(有部):犯根本罪有具戒與破戒兩者,雖犯了其中一條(或二條等)根本罪,但仍然是具戒者,如有錢的富人欠別人錢財,是負債人,亦是富人。同樣的,犯根本罪的人,破了一條,別的未破,仍是具戒人,不是破戒人,如人斷頭,而腳未斷。

  論主同意西方論師而駁斥有部:如人斷頭,雖腳未斷,但人已死;同樣,受戒者犯一條根本罪,雖然別…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