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不同觀點?所有的業都是引業嗎?
答:有部:一業只能引一世,不能引多世,說引一世,是說得一個同類,而此同類的圓滿須由多滿業;多業亦不能引一世,因爲此一世中的一個同類不會有多業所引,如果是多業引一個同類的話,這個同類上就會出現種種差別,而不成爲一個同類,所以說一個同類即一世唯是一業所引。
經部:一引業可以引多世,多業亦能引一世。
不是所有的業皆可爲引業:
(1)無心二定非引業:滅盡定、無想定有異熟但不是引業,因爲無有心而與心不俱生的業力微弱,二定雖非引業,但是滿業,此二定之異熟果有頂天與無想天是滿業所感。
(2)得繩亦非引業:得繩與業共存,卻不是引業,得繩是心不相應行,是無心狀態中順便産生,力量微弱。得繩與業是異體,如樹與樹皮,但有漏善法與不善法得繩均是滿業。
另外聖者相續中的有漏業與加行道四順抉擇分也是滿業。除了這些業之外余一切皆通引業滿業。
481、 經中所說的業障、煩惱障、異熟障是什麼?它們到底遮障什麼?
答:業障:即五無間罪;
煩惱障:由于猛烈的煩惱由小到中,由中到大連續不斷産生而得不到依對治法斷除的機會,因此稱煩惱障;
異熟障:叁惡趣衆生、無想天衆生以及轉生北俱盧洲的衆生具有的障礙稱爲異熟障。因爲是依宿世牽引而成爲惡相續者之故。
稱此叁是障,是由于它們對聖道與暖相等聖道加行善起到遮障與阻礙的緣故。
482、 這叁障是什麼樣的衆生身份具有?什麼樣的衆生不具有?
答:一、業障:叁洲中具有,北俱盧洲及其他趣中不存在。
(1)惡趣中無五間罪:因爲意樂不穩固,並業果已現前。
(2)天人無殺父母等情況:因爲不具惡劣意樂,並業果現前,相信因果。
(3)北俱盧洲無五間罪:因爲他們自然具戒,性情善良,並無佛教;不會有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4)叁洲中隨欲、兩性黃門不會造無五間罪:
a、從父母而言:未生出身根俱全的他們,並缺少慈恩;
b、從晚輩說:也缺乏對父母的知慚有愧心。
二、異熟障:唯無想天衆生、北俱盧洲人、所有惡趣衆生有,余處無。
叁、煩惱障:一切衆生均有,五趣中都存在。
483、 按有部觀點,什麼是破僧?如果造兩叁個五無間罪,則所感受的是順次生受業還是順後生受業?
答:有部說:破僧是指破*輪僧,指雙方僧團不和睦關系實有存在的一種不相應行。若造了兩叁個五無間罪,仍成立順次生受業,但只有一世轉生無間地獄,于這一世中根據業的數量,將在無間地獄中身體成兩倍等,變成龐然大物與柔嫩的身體,所感的痛苦也成爲兩倍等,以此而脫離了非順次生受業及造業大小無差別之兩種過失。所造的這些無間罪,前面的一個是引業,後面的是滿業。引業是順次生受,滿業感地獄中成倍的痛苦。
484、 具有什麼樣條件的人在什麼樣的地方,被什麼樣的僧衆,最後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才構成破和合僧?它持續多久?
答:比丘、見行者、持戒者,在佛所住之處以外的地方,破凡夫僧衆和合,令其遠離佛陀與佛陀製定的道,而親近提婆達多,同時堪忍提婆達多製定的不享用酸奶、斷肉、不使用鹽、穿著未裁剪衣與住于城內經堂中五條學處等。這時已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只會持續一日。
485、 破*輪僧與破羯磨僧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破*輪僧:即破僧,乃至僧衆分裂未得以和解之前任何衆生相續中都不會生起聖道,于佛滅度後不會出現。破*輪僧是無間罪,其他破僧不是無間罪。佛住世之南贍部洲有,余洲無,九個比丘以上才能實現破*輪僧,每方僧衆各四位以上,破僧者亦是比丘。
破羯磨僧:除北俱盧洲以外的叁洲都存在。在一個界限內以不和之心作長淨等羯磨而分開僧衆。不需要其他挑撥者,八位以上便可。
486、 破*輪僧在哪六種時間裏不會出現?爲什麼?
答:破*輪僧在以下六種時間裏不會發生的:
一、最初佛轉*輪不久時不會出現,因爲當時所有衆生均生喜悅之情而和睦相處;
二、佛陀接近涅槃時也不會出現,原因是認識到佛實在難遇,生起無常觀念,由此普遍內心極度悲傷;
叁、在佛教見解與戒律沒有出現損害之前也不會出現,因爲佛教無損而住世之故;
四、在二大尊者之前也不會出現。這是因爲分裂局面不會持續很久,需要他們來調解,否則無有能調解者;
五、佛陀涅槃後也不會出現,原因是所競爭的佛陀已不在世;
六、未作大小結界也不會出現,因爲在一個界限內不存在破*輪僧。
487、 關于提婆達多破僧與佛也感受曾爲五通仙人時所造業的報應這個問題上,大小乘有何不同解釋法?
答:小乘經典:此破*輪僧罪,唯于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才會出現,其他佛教法下不一定出現,因爲釋迦佛曾爲五通仙人時在兩僧團中說離間語,破僧和合,成佛後,乃受此報應,于其教法下出現提婆達多破*輪僧,其他佛教法下不一定會出現,因爲這是釋迦佛的前世業力所感。
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分析說:這只是小乘的一種說法而已。實際上佛陀早已圓滿了所有功德,斷除了所有的障礙,斷證圓滿的佛陀,不可能受業的報應,若還有受,則說明佛還有未得到成就等的許多過失。這只不過是小乘的一種說法而已,實際上佛斷證圓滿過後,出現提婆達多破*輪僧並非是業報。所以,于其他教法亦可出現這種破*輪僧的情況。
關于提婆達多:
小乘:其是專門在佛教法下搞破壞的一個業力深重的僧人,而且亦是他往昔的惡願成熟;
大乘:《大密方便經》、《妙法蓮華經》等經中說,其是佛陀的化現,並無真正一個這樣的人。于地獄中,阿難去安慰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亦說“本性中無來無去”等的教言。由此可見,他是佛陀化現出來引導不同根基衆生的。
488、 爲什麼殺父母、阿羅漢等成無間罪,而殺其他衆生則非無間罪,若殺變性之父母是否也犯無間罪?
答:殺父母成無間罪:因爲父母生育了自己相合解脫的身體,所以是利益之田。
殺阿羅漢、僧衆、佛陀成無間罪:因爲他們是殊勝功德的福田。若存心舍棄並殺害他們則成無間罪。
其他衆生非是以上二種殊勝對境,雖殺害亦不成無間罪;
殺變性父母亦犯無間罪:因爲他們是生育自己殊勝身體之人。
489、 若殺不是父親也不是阿羅漢的男人也會有犯五無間罪的現象嗎?爲什麼?
答:有。母親變性爲男,若殺之則亦犯無間罪。因爲他是生育自己殊勝身體之人。
490、 關于造無間罪者能否今生得果方面,大小乘有何不同觀點?請舉例說明。
答:小乘:造五無間罪者今生不能得果。因爲離貪與造無間罪極度相違。所以不可能獲得離貪之果。于小乘經典中造了無間罪又能得離貪果的公案則根本沒有。除了無間罪,即使造了其他最嚴重的罪,還是可以得果。如指鬘殺生無量,但後來亦獲離貪果。
大乘:《未生怨王忏悔經》中,未生怨王雖然殺父親造了無間罪,後來經佛教化,他自己亦真誠精進忏悔,後來亦得果。所以大乘觀點,犯了無間罪者,于今生中亦得離貪果。這是大乘經論究竟觀點。但有些大乘論典亦有承認說造無間罪會墮落,但因其忏悔等功德,墮落時間不會長,對此小乘亦有同樣說法。即造無間罪必墮地獄,但因其努力忏悔等功德,雖墮地獄,時間不會久,痛苦亦會少。
491、 爲什麼諸論典中有時說妄語的罪業重,有時說意叁業的罪業重,有時說邪見的罪業重?
答:這是不同角度而言的。如爲使雙僧團分裂而說妄語是無間罪中罪業最重的,是從其異熟果而言的,所有罪業中,異熟果于地獄中感受一中劫痛苦,于其他罪業中皆不存在,因此從異熟果角度而言,說妄語破僧罪業最重;說意叁業的罪業最重,是從危害自他相續的角度而言,如仙人起嗔心,則摧壞了整個城市;說邪見罪業最重,是從斷善根角度而言,因爲只有撥無因果的邪見可斷善根,由此說罪業重;說殺生罪業最重,是從摧毀衆生生命而言的,衆生都珍愛自己的生命,若對其殺害,則罪業最重。所以,說一個罪業最重,是從不同角度而言的。
492、 什麼是五種近五間罪?其中具體分析奪僧和合食的基本含義?
答:一、以邪淫來侮辱既是母親又是無學尼者;
二、殺住定菩薩;
叁、殺七種有學聖者補特伽羅任意一種;
四、奪僧和合食;
五、以嗔心等煩惱引發而毀壞佛像、佛經、佛塔這些叁寶所依。
奪僧和合食的含義:奪僧和合食承許爲搶奪僧衆所享用的食品。此處說是搶奪,實際上不一定搶奪,比如說有人以財物供養僧衆,若中間作障礙,或把財物挪作他用,這實際上也算是奪僧衆和合食。如有人供養僧衆錢款購買食物,若把錢用于造佛像,即是奪僧衆和合食,關于僧衆和合食有兩種解釋:
(1)滿增論師說僧衆平時長期使用的食物是僧衆和合食;
(2)也有論師說不必非得是僧衆長期使用的食物,凡是僧衆使用的食物,都是僧衆和合食。對此等財物搶奪、轉移挪用等都是近五無間罪。
493、 爲什麼有叁種業分別障礙無來果、阿羅漢果及忍位者?
答:有叁種異熟業會極爲障礙修行者,分別獲得忍位、無來果、阿羅漢果,就如同要前往他鄉,債主就會前來索債。
于加行道忍位:必定成爲轉生惡趣的異熟業會成爲極重障礙,因爲若獲得忍位則不會再轉生叁惡趣,所以此業會現前。
于無來果:欲界的異熟業會極度障礙,除順現法受業。因爲若得無來果,則不會再轉生欲界。
于阿羅漢果:叁界之業會極度障礙,除順現法受業。因爲若得阿羅漢果,則不會再轉生叁界。
494、 什麼是住定菩薩?他具有哪六種特點?
答:住定菩薩:從積累成熟叁十二妙相的業時起,稱爲住定菩薩,即于此時經一百劫時必定獲得佛果者。
住定菩薩所具有的六種特點:
(1)從此以後轉生善趣;
(2)在善趣中也是投生爲如大薩拉樹般的王族等高貴種姓中;
(3)眼等諸根俱全;…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