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6

  ..續本文上一頁熟如何分別?

  答:(是異熟、非異熟是指其體本身是否爲異熟果。)

  唯一是異熟:命根,由善惡業所招,故唯是異熟;

  是異熟亦是非異熟:十二根,即七有色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四受根(除意苦受根)與意根。

  七有色根:業所招感的是異熟,長養生者是非異熟

  四受根與意根:非異熟:善不善性,以及其他如威儀、工巧、化心

  異熟:由業所招感者。

  唯是非異熟:最後八根(信等五根及叁無漏根),必是善法,故非異熟;意苦受根,沒有無記性,唯善不善中的一種,故非異熟。

  111、 二十二根中具異熟與不具異熟者如何分別?

  答:(具異熟與不具異熟是指其體是否爲異熟因而具有將來之異熟果。)

  唯一是具異熟:意苦受根,因其必爲善不善法之一種,故定是異熟因而唯一具異熟。

  既具異熟又不具異熟:意根,余四受根(除意苦受根)及信等五根。

  意根、余四受根:所有不善與有漏善皆是具異熟;無記則是不具異熟

  信等五根:有漏善具異熟;無漏部分不具異熟

  唯一是不具異熟:七有色與命根,無記法故不具異熟。

  112、 二十二根中善、不善、無記法如何分別?

  答:唯是善法:信等五根、叁無漏根。

  具有善、不善二者:意苦受根,善,做惡事心苦;不善,做善事心苦。(另外尼洪派論師說意苦受根亦具無記法,因做無記法心苦,故爲無記。)

  具善、不善、無記叁者:意根,余四受根(除意苦受根)。

  唯是無記法:七有色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命根。

  113、 二十二根于叁界中各具多少根?

  答:于叁界均不能安立:無漏叁根。

  欲界:除無垢叁根余十九根。

  色界:在欲界十九根基礎上,再除女男二根、身苦受根、意苦受根四根外,余十五根。

  除女、男二根:

  (1)色界衆生以遠離貪戀淫行才能轉生色界;

  (2)女男二根極不莊嚴。(色界說男者,是因其具有男相而並非因其具有男根。)

  除身苦受根:不存在以因緣所感受的痛苦,

  (1)不存在以因所感受痛苦:無不善業,其身非爲苦境;

  (2)不存在以緣所感受的痛苦:其身如光,不是苦所依。

  除意苦受根:斷九害心故。

  無色界:在色界十五根基礎上,再除去五有色根、樂受根、意樂受根七根外,余八根屬無色界(即信等五根、命、意、舍,共八)。

  114、 二十二根以叁種斷如何分別?

  答:具叁種斷:意根、樂受根、意樂受根、舍受根。

  見斷:見斷相應;

  修斷:見斷外余有漏法;

  非所斷:無漏法。

  具見、修二斷:意苦受根。見斷相應,對四谛之理迷惑是見斷;余有漏修斷相應是修所斷。不是無漏法,故沒有非所斷。

  唯具修斷:九根,即七有色根、命根、身苦受根。

  非見斷有叁個條件:(1)非煩惱性;(2)非第六意生;

  (3)色法。

  七有色根:色法、無覆無記性、非煩惱性、故非見斷,乃修斷;

  命根:無覆無記性、非煩惱性,故非見斷,乃修斷;

  身苦受根:與前五識相應,非第六意生,故非見斷,乃修斷。

  此九根爲有漏法是所斷,然非見斷,故皆是修斷;不是無漏法,故不是非所斷。

  具非所斷與修斷二:信等五根。此五根無漏法是非所斷;有漏法是善法故是修斷。

  唯具非所斷:最後無漏叁根,無漏法故是非所斷。

  115、 于叁界結生時,各于最初獲得幾根?

  答:欲界:

  胎卵濕叁生:于結生時最初得身根、命根二異熟根;(此叁生五根漸次生起,故于最初不得余四根;意根、舍根于結生位定是煩惱性,因爲有染著才會結生,故此二非爲異熟本體。)

  化生分叁種情況:

  (1)得六根:初劫如人,無女、男根(無形),唯六根(五根、命根)。

  (2)得七根:男根、女根得其一(一形),加余六根。

  (3)得八根:男根、女根皆具(二形),加余六根。(化生具二形唯惡趣中才有,善趣中無。)

  色界:

  于結生時最初新獲得六根,即眼等五根與命根。(色界唯有化生,故六根頓現;離欲貪故,不具男女二根。)

  無色界:

  于結生時最初獲得唯一是命根異熟。(意根、舍根雖亦具足但爲煩惱性,故非異熟本體。)

  116、 叁界死亡時有多少根最後滅盡?

  答:無色界:死亡時命、意、舍叁根最後同時滅盡;

  色界:死亡時八根最後同時滅盡,八根爲眼等五根、命根、意根、舍根;(色界皆是化生,生死時必具足六根。)

  欲界:頓時死亡時有叁種情況:

  (1)十根同時滅:前說色界八根,加上二形(男女根共);

  (2)九根同時滅:前說色界八根,加上一形(男女根一);

  (3)八根同時滅:前說色界八根(無男女根)。

  次第死亡之時,除化生外余叁生有四根最後滅盡。四根即身、命、意、舍受根。

  以上是就在無記法與煩惱心中死亡而言的。若以善心死亡而言,則前面所說叁界各種情況都再要加上信等五根,如此無色界有八根滅盡,余可類推。

  117、 預流果以幾根而得?

  答:預流果以九根而獲得: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意根、信等五根、舍根。

  未知當知根:見道十五刹那是預流向,以前未知者,現在當知(即于道類智時當知);

  已知根:第十六刹那,已入修道,是道類智,前未知者,現在已全部知道,從而具已知根(從道類智乃至金剛喻定之間皆具已知根,均爲修道故。道類智時是最初具足);

  意根:上二根群體中存在的無漏意根;

  信等五根:已無漏所攝;

  舍根:欲界初禅未至定所攝的舍根。未離欲貪得預流果,唯依初禅未至定,其相應受是舍受。

  于獲得預流果時:

  未知當知根是引因,即其住于無間道(見道第十五刹那),作爲同類因,引出離系得(離系得是離開煩惱系縛之得繩,即于煩惱已不存在之位安立一得繩);

  已知根是依因,即已知根住于解脫道,成爲離系得之所依,也就是說這個離系得依靠解脫道上的已知根而存在。

  以上未知當知根可以驅除盜賊爲喻,說明以未知當知根斷除了見斷煩惱;已知根可以關上門來比喻,說明煩惱已不存在,唯以已知根執持一個滅盡見斷煩惱的離系得。

  (此處說九根得預流果,並不是說住預流果攝有幾根,而是在說以幾根之作用而得預流果,所以宣說了無間與解脫之二道。)

  118、 阿羅漢果以幾根而獲得?

  答:阿羅漢果以九根而獲得:已知根、具知根、意根、信等五根、(樂受根、意樂受根、舍受根)叁者之一。

  已知根:金剛喻定(無間道)所攝的修道已知根;

  具知根:盡智 (解脫道)所攝的無學道具知根;

  意根、信等五根:于上二根群體中所存在的無漏法;

  以下叁者中之一:

  樂受根:依第叁靜慮正禅;

  意樂受根:依初、二靜慮正禅;

  舍受根:依前無色叁定、四禅、初禅、未至定、初禅殊勝正禅。

  119、 一來果分別以幾根獲得?

  答:一來果分別以七、八、九根而獲得:

  漸次一來果:

  依世間道以七根得:信等五根、意根、舍根(一禅未至定);

  依出世間道以八根得:信等五根、意根、舍根(一禅未至定)、已知根。

  (無間道、解脫道皆依已知根,故唯一立一個無漏根。)

  離貪一來果(超越證):

  即于見道前已依世間道斷除欲界六品惑,于見道位不取初果,而直接證得一來果。

  以九根得:信等五根、意根、舍根(一禅未至定)、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此處未知當知根是見道之十五刹那,住于一來向;已知根是第十六刹那,住于一來果。)

  120、 不來果分別以幾根獲得?

  答:不來果分別以七、八、九根獲得:

  漸次鈍根不來果:

  依世間道以七根得:信等五根、意根、舍根(初禅未至定);

  依出世間道以八根得:信等五根、意根、舍根(初禅未至定)、已知根。

  漸次利根不來果:

  依世間道以八根得:信等五根、意根、舍根(初禅未至定)、意樂受(初禅正行);

  依出世間道以九根得:信等五根、意根、舍根(初禅未至定)、意樂受(初禅正行)、已知根。(因爲是利根,雖然于無間道、解脫道二受不同,但可以由舍受而入意樂受。)

  離貪不來果(超越證):

  即于見道已依世間道斷除欲界全部九品惑,于見道位不取初果,直接證取第叁不來果。

  以九根得:信等五根、意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

  意樂受根:初、二靜慮正禅

  叁者之一  樂受根:第叁靜慮正禅

  舍受根:第四靜慮正禅、初禅未至定、殊勝正禅

  121、 《發智論》說“阿羅漢以十一根得”與此處說的九根得是否相違?

  答:不相違。《俱舍論》中說的九根得阿羅漢是就一次性而言的。說的十一根阿羅漢,是指有些鈍根阿羅漢因反複退失,于恢複時可能會出現總共以十一根而獲得。因爲得阿羅漢果可以依叁種受根,意樂受根、樂受根、舍受根,但于每次得果時必定只能依其中之一,不管退失幾次,恢複時所依受根最多即此叁種,所以從會出現的角度而說的十一根得阿羅漢果,由此九根得與十一根得無相違處。

  122、 既然說舍、命、意叁根,具其中之一則必具叁種,那麼滅盡定滅盡受想,那麼此時舍、意根二根在否?

  答:有部:意、舍二根之體不存在,但得繩存在。

  隨教經部:意根不存在,但種子存在。(此種說法有不可靠處,若種子本性是心,則滅盡定時心依然存在,合理;若種子非心本性,而爲無情法,則如外道說法,出定時于無情法中生心識,如順世外道,心從地水火風中産生,如此則不合理。)

  隨理經部:滅盡定時無真正之心,然並不是全部心都無,而是說粗大心無,細微心還在,因爲存在之心細微故,則以“無”來講,即以否定來講。

  唯識宗:滅盡定時,粗大心識無,然于阿賴耶上,有細微種子以與阿賴耶無二無別的方式存在,即以隱藏的方式存在。

  結上:滅盡定時,粗大心識無,而細微心在,叁根不同時具足之過失是沒有的。

  123、 若具足舍受根、命根、意根任一者,必定具足幾根?

  答:若具足舍、命、意叁根之一,則定具足此叁根,因爲這叁根不可分割。

  124、 若具…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