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生起有漏叁禅,有漏法有地界限製之故,無有等流果。
以有學法等無漏法産生有學法、無學法、非有學非無學的法時有多少果呢?有學業産生有學業時,具足士用果、增上果、等流果叁個果,因爲有學因屬于有爲,故無有離系果;有學法屬于無漏法,故不存在異熟果。有學業産生無學法也具足士用果、增上果、等流果叁果。有學業産生非有學非無學的法具足士用果、增上果、離系果叁個果,因是無漏法所以無有異熟果;有學因屬于無漏法,其果則屬于無爲有漏法,並非同類,因此無有等流果。
無學業之果若是有學法,只有增上果。那無學業怎麼會産生有學果呢?如阿羅漢本是無學果位,但當他從無學法中退失時,于其相續中即産生有學的法,有部宗認爲這是一種因果關系,因無有任何障礙故具足增上果;無有等流果,因爲前後不同類之故,而且,有學法比無學法低劣,所以不具足等流果;是無漏法的緣故,也無有異熟果;士用果爲什麼沒有呢?因爲無學法並非生起有學法的真因,因此士用果無有;離系果也沒有,因爲到有學階段時,並非是以抉擇滅的方式來出現的。無學的業産生無學果,有士用果、增上果、等流果叁果。無學業産生非有學非無學果,增上果必定具足;士用果也具足,如無學者相續生起非有學非無學的法或心所時,即具足士用果;無有離系果與異熟果。
其他業産生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的果時,會有多少果出現呢?若是凡夫善業産生有學果,如依靠加行道凡夫的善心和智慧産生有學道智慧,則有士用果、增上果二果;離系果不具足,因爲只有出世間道和無學才具有真正的抉擇滅。若産生無學果,也具足士用果和增上果,離系果沒有,因爲以有學智慧斷除所斷時才會有抉擇滅,而凡夫智慧所産生的無學果不是抉擇滅。若産生非有學非無學果時具足五種果,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應該具足;以有學無學善業,獲得非有學無學的無記果時,可以産生異熟果;離系果可以具足,因爲從世間修道角度而言,加行道勝法位時斷除見斷會獲得抉擇滅。
見斷彼等叁四一,修斷業生彼等果,
次第爲二四與叁,非斷彼等一二四。
見斷産生見斷等具足叁果、四果、一果;修斷産生上述果時,次第具足二果、四果、叁果;非斷産生彼等果時分別有一果、二果、四果。
下面從見斷、修斷、非斷的角度進行分析。見斷産生見斷果時,有士用果、增上果、等流果叁個果;此處的見斷不是智慧,而是從煩惱的角度來講,其本體爲煩惱性,屬于不善業,所以沒有異熟果;見斷的果並非抉擇滅,所以不具足離系果。見斷産生修斷時,除離系果之外的其他四果具足,因爲從煩惱性的角度而言,此二者均屬所斷,所以具足等流果;異熟果也具足,因有漏的無情法全部屬于修斷,如身根等均是異熟果;士用果與增上果全部可以具足。見斷産生非斷 時只有一個增上果,有部宗認爲從煩惱中産生無漏智慧屬于一種假立的因果,所以只安立了增上果;無有等流果,因爲一者是有漏法一者是無漏法;異熟果也沒有,因無漏法不屬于異熟的範圍;抉擇滅的離系果無有,因爲並非由見斷智慧獲得;並非依靠前面的力量産生後面的無漏法,故不具足士用果。
修斷産生見斷,比如一個補特伽羅的相續中,首先生起細微的修斷煩惱,然後無間産生粗大的見斷煩惱,由于有一種前後次第,因而稱之爲因果。這時有士用果、增上果二者;沒有離系果,屬于煩惱之故;異熟果也沒有;等流果也不具足,不是同類的緣故。修斷産生修斷,具足除離系果以外的四個果。修斷産生非煩惱的無漏法時有叁個果,因非斷是無漏法之故,離系果具足;依世間修道獲得見道,所以增上果和士用果都具足。
非斷産生見斷,由于見斷屬于煩惱,所以非斷並非産生見斷之真因,故只安立一個增上果。非斷産生修斷時具足士用果和增上果,但是非斷如何産生修斷呢?獲得見道之後,于入定位存在無漏智慧,出定時即會産生有漏的修斷,此時,具足士用果和增上果。非斷産生非斷時具足四果,因爲是無漏法,所以不具足異熟果。
丙八、合理與非理業之分類:
非理業即染汙性,有謂失軌亦複然。
非理所生業是指染汙性的自性罪不善與有覆無記業。有些論師說,與佛製罪等世間共稱儀軌相違者亦屬非理業。
什麼是非理所生業與合理所生業呢?非理雜染性的自性罪如十不善業等,以及有覆無記法如壞聚見、邊執見均屬非理所生業,因爲都是由非理作意中産生的。有些上師說:不但從非理作意中産生的染汙性法屬于非理所生業,而且相違于佛所製定的戒律、平時的傳統、世間共稱儀軌的所有不如法行爲全部屬于非理業。合理所生業是指衣食住行等全部符合傳統,相合于各種儀軌之業。除上述二者之外的無記業爲非二者之業。
丙九、引業與滿業之分類:
一業能引一生世,滿業則可有多種。
無心之定非引業,得繩亦非爲引業。
有部認爲:一個業只能引出一世,不可能引出很多世,而滿業則有很多種。無想定、滅盡定不是引業,但可作爲滿業;得繩可以是善和不善的滿業,但不是引業。
何爲引業?比如一個有情以前在天界或其他地方造了一個業,以此業今世轉生到人間,這個業就叫做引業,它屬于總業,如同將孩子送到學校一樣。那何爲滿業呢?轉生人間以後,使這一生中有苦、樂等種種感受直到人生完結的業,即爲滿業,就像孩子在學校裏由老師來照顧其生活、進行教育一樣。
那一個引業只能引一世還是能引很多世呢?或者,許多業能引一世還是多世呢?有部宗認爲,一業只能引一世,而多業也不會引一世。經部宗則說,一個業可以引很多世,比如富樓那尊者轉生爲割草人時,有一次將鮮花做的帽子供養給緣覺,以此業感得轉生于叁十叁天七次、轉輪王七次,後來于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獲證阿羅漢果。有部宗對此解釋說,割草人以供養的功德轉生于第一個天界之後,通過觀察發現,此爲前世所做善業獲得之果報,于是再造善業,後來又依此第二次轉生于天界……還有些有部論師認爲,在供養時如有恭敬心、歡喜心等各種不同的行爲,以各種不同的行爲也造了很多業,以此出現很多引業,每一引業都是轉生後世的因。經部以上,包括中觀、唯識都不承認他們的這種說法,認爲這種解釋過于牽強,實際上,一引業可以引多世也可以引一世,多業可以引一世也可以引多世,這一點可以通過很多公案進行說明,比如阿闌律國王前世以七顆碗豆供養佛陀,以此功德多次轉生天上人間享受種種妙用,這也是以一引業轉生很多世。
有部還認爲引業雖然只有一個,但滿業卻可以牽引很多同類業,如同一位畫家先進行素描,再用各種顔料進行塗染,其中素描就是引業,以顔料塗染的過程就是指滿業。或者兩個人以相同的引業來到學院,但一人很快樂,另一個人卻很痛苦,這就是滿業不同,一者是善滿業一者是惡滿業。
引業、滿業可以分爲四類,即引業爲善、滿業不善,如欲界的人天均屬善趣,所以引業爲善;人間、天界均有身心的痛苦,故滿業爲不善。引業不善、滿業爲善,如中陰法王、財豐龍王之子的身份屬于餓鬼,其引業爲不善;因無有任何痛苦,而且財富、權力均十分圓滿,所以滿業爲善。引業滿業均善,如帝釋天王以善的引業轉生于天界,而且財富、地位全部具足,所以滿業也善。引業滿業均不善,如地獄的衆生以造惡業轉生于地獄,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
那是否所有的業均會成爲引業呢?造業時需要一種強烈的發心,但滅盡定與無想定的心十分微弱,雖然有來世的異熟,卻不能稱之爲引業,但它們可以是長壽天與有頂的滿業,《俱舍論大疏》中說:無想定産生的長壽天,以及滅盡定産生的有頂也可以稱爲滿業。那長壽天與有頂的引業是什麼呢?是四禅與有頂定。善不善業的得繩也不是引業,因爲業與得繩異體,但可以是滿業。而且,聖者的相續中具有的有漏業,以及加行道暖、頂、忍、勝法位也只是滿業,不是引業。
麥彭仁波切的科判中,以上是總說業,下面是分說個別業。
丙十、宣說叁障:
無間罪之諸業障,強烈煩惱與惡趣,
無想天衆北俱洲,承許此等爲叁障。
可以承許有叁種障,即五無間罪屬于業障,強烈的煩惱爲煩惱障,惡趣、無想天以及北俱盧洲的衆生具有異熟障。
經中常說的業障、煩惱障、異熟障是指什麼呢?業障是指造五無間罪的業,也即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僧和合、以惡心出佛身血。煩惱障是經常連續不斷出現並且無有對治斷除的機會,這種煩惱稱爲煩惱障,《父子相會經》中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後曾回到迦毗羅衛國傳法,當時淨飯王認爲自己是國王,而且釋迦牟尼佛是自己的兒子,他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正是由于這種長期的傲慢心,導致他在釋迦族所有成員中最後一個得果。有一些煩惱出現的很猛烈,突然間就會出現,但這不是煩惱障,因爲在相續中並未長期串習,很容易對治,所以不能稱爲煩惱障。異熟障指叁惡趣衆生、無想天衆生以及轉生北俱盧洲的衆生所具有的障礙,轉生于這些地方的衆生沒有機會造善業,他們所感受的異熟果報特別強烈。一般來說,煩惱障可以用智慧進行對治,按大乘觀點,依靠忏悔也可以使五無間罪得以清淨,但異熟障很難對治,因爲是以前所造惡業的果報現前,即使佛陀也無法改變。
爲什麼將它們稱爲障呢?因爲會對獲得聖道以及加行道的暖、頂、忍等作障礙,因此稱爲障,乃至未斷除這些障礙之前不會生起聖道,如能樂、指鬘、難陀等,雖然他們相續具有極大的煩惱,但通過誠心的忏悔已經使罪業得以清淨,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
無間罪業叁洲有,不許黃門等具有,
缺少恩德少慚故,余障五趣中皆有。
五無間罪在除北俱盧洲以外的叁洲中具有,但黃門等不會有,因爲他們的父母對其缺少恩德,而且他們自己也無有慚愧之心。其余的業障和異熟障在五趣中都存在。
叁種障在何處存在呢?五無間罪在北俱盧洲以及人趣以外的…
《俱舍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