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

  目 錄

  序文問答題 3

  第一品、分別界品 11

  第二品、分別根品 37

  第叁品、分別世間品 105

  第四品、分別業品 167

  第五品、分別隨眠品 231

  第六品、分別聖道品 263

  第七品、分別智品 311

  第八品、分別定品 337

  

  

  序文問答題

  1、 請簡單介紹世親論師。

  答:世親論師被譽爲世界智者之頂飾,與無著菩薩一母所生。于那爛陀寺出家後,嚴持戒律,精通叁藏。後據有部《大毗婆沙論》造《俱舍論》,于其中融合了經部諸宗的觀點,而被譽爲聰明論。經無著菩薩的勸說後,論師轉而弘揚了大乘。尊者一生造論頗豐,被譽爲“千部論主”。尊者每日講授二十堂大乘課程,擔任授戒之親教師、軌範師之職,並辯論製伏外道。尊者真正以“講辯著”智者叁大事業度日。當時所有的大智者對尊者皆畢恭畢敬,五體投地。尊者一生廣弘佛法,大興寺廟,被譽爲第二大佛陀。尊者培養了諸多不可思議的大弟子,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弟子即精通戒律之殊勝弟子阿阇黎功德光、精通俱舍之殊勝弟子阿阇黎堅慧、精通因明之殊勝弟子阿阇黎陳那、精通慧度之殊勝弟子阿阇黎解脫部。

  2、 請簡單介紹蔣陽洛德旺波尊者。

  答:蔣陽洛德旺波尊者是極爲著名的大成就者。尊者從小極具悲心、相續調柔。尊者出家後,聞思修精進,每日很少睡眠,因而腰帶不曾解開過。尊者二十叁歲時被授于金剛阿阇黎位,二十七歲時結集《續部集》,二十八歲時依止文殊菩薩化身蔣陽欽哲旺波尊者,並得到上師歡喜攝受。尊者講經說法中極重視基礎法門的修行,說任何高深大法,若無基礎則修也無益。有些著魔之人經尊者加持,皆得痊愈。尊者示現圓寂時,大地散發奇妙異香,天空彩虹環繞。五天後,尊者軀體縮小到能被放置在一只小盤子中。荼毗大典時,木料全部自然燃燒起來,彩雲遍滿天空。

  3、 本論的梵語、藏文、漢意分別是什麼?

  答:梵語:阿伯達瑪夠卡嘎熱嘎

  藏語:秋溫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漢意:對法藏頌

  4、 何爲對法七論?

  答:對法七論是《發智論》與六足論,是說一切有部的七種根本論著,即《發智論》、《品類足論》、《識身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集異門足論》、《界身足論》。

  5、 譯者頂禮文殊童子的必要是什麼?

  答:這是爲了使翻譯圓滿等實現諸多暫時與究竟的願望。

  一、頂禮文殊菩薩是讓人們明白此論是論藏的注疏。

  (西藏第四十一王朝之國王阿多赤熱巴巾,被稱爲具發髻國王,是大勢至菩薩之化身,每次見到出家人都極爲恭敬,他皆將頭發披開于地上,讓出家人走過。

  這位國王規定:翻譯律藏,譯禮爲頂禮本師佛陀;翻譯經藏,譯禮爲頂禮諸佛菩薩;翻譯論藏,頂禮文殊菩薩。)

  二、論藏意義深邃難知,頂禮諸佛的智慧總集文殊菩薩,是爲祈禱加持如理通達。

  叁、祈禱遣除翻譯中的障礙。

  四、可以令讀者了知譯者的身份乃佛教徒。

  6、 世親論師通過哪叁個方面贊歎佛陀?

  答:一、自利斷證圓滿:“何者盡毀一切暗”,直接宣說了斷除圓滿,間接說明了證悟圓滿,因爲斷除煩惱圓滿,則證悟智慧必然圓滿。

  二、他利事業圓滿:“引衆脫離輪回泥”,衆生皆于輪回泥中難以自拔,是佛陀引得衆生脫離輪回之淤泥。

  叁、成辦他利之方便圓滿:“如理說法佛”,爲了利益有情而如實宣說自己所證之道。

  7、 什麼叫兩種不知之癡暗?什麼是四不知因?

  答:兩種不知之癡暗:具染不知之癡暗與非具染不知之癡暗。

  四不知因:

  一、因佛法深細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如來之戒蘊。

  二、因對境遙遠而不知:如目犍連尊者不知母親已轉生到具光世界。

  叁、因時間久遠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華傑施主具有隨解脫分善根 。

  四、因分類無量而不知:對于如孔雀翎羽之顔色等的産生原因,各種之分類,無法了知。

  此四不知因屬非具染不知之癡暗,阿羅漢亦不能知,唯佛陀能一一了知。

  8、 什麼是輪回泥?

  答:泥是淤泥是有蛙等小含生集聚之地,難以逾越,必須仰仗他者才能越出。同樣,輪回也是凡夫衆生集聚之處,有愛的浸潤,即以愛而耽著不舍,難以越過,必須依靠佛陀方能跨越。

  9、 什麼是對法?如何分類?

  答:法:不舍本身的爲法,如色法不舍變礙之相;

  對:能現前勝義法涅槃故稱對。

  對法:是對向涅槃之法,即以此對法可以令修學者相續現前涅槃。對法分勝義對法與世俗對法:

  勝義對法:見道、修道以及無學道的無垢智慧及其隨行分 ,或者說所屬五蘊或四蘊。

  世俗對法:是趨入勝義對法之因。包括諸慧,即俱生智慧以及聞思修所生叁慧,此四種有漏智慧;還有諸論,即包括有關勝義與世俗對法內容的七部論藏等所有論典。

  勝義對法是果,是真正意義的對法;世俗對法是因,就是從其是勝義對法之因的角度,其亦名爲對法。

  10、 對法藏之藏是什麼意思?

  答:藏有二義:

  一、能攝藏,即此論攝藏、涵蓋了對法七部的所有精華之義故名爲“藏”;

  二、所依,此論的所依即是對法七部等,對法七部等名對法藏,所以此論就以所依論的名字命名亦名爲對法藏。

  11、 爲什麼宣說對法?

  答:對法是觀察四谛一切法,並對向于涅槃之法。如果沒有辨別有漏無漏一切法的智慧,則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滅盡根本與隨眠的一切煩惱。煩惱是叁有的根本,煩惱未滅,則必依之而造業,以業牽引將永遠漂泊在世間叁有大海中。所以爲了引導衆生出離叁有而宣說對法。

  12、 請辨析“傳聞此論乃佛說”之義。世親論師對此持什麼觀點?

  答:對于對法七論是否爲佛所宣說有不同的觀點。

  有部宗認爲對法及佛散說于經藏、律藏中,後由七位阿羅漢所結集;世親論師以“傳聞”一詞來表達對有部宗之說法的不滿;以甲智論師之意,論主同意經部觀點,即對法七論非佛所宣說,而是由阿羅漢所造;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及明朗譯師的《漫談佛教》中說,若說因爲對法七論中有過失則非佛所說,那麼亦不應爲阿羅漢所說,因爲說阿羅漢說法有過失。

  以上說法皆有根據,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即佛曾散說了對法,阿羅漢們也作了結集。而其中所存在的某些過失,只不過是阿羅漢爲了建立自宗的一種不同見解而已。

  13、 此論必要等四法爲何?

  答:一、所說(內容):有漏無漏一切法,以“諸法”來表達;

  二、必要:說諸法而令弟子相續中生起辨別諸法的智慧;

  叁、必要之必要(即究竟之必要):依辨別之智慧最終獲得有余、無余涅槃;

  四、關聯:必要之必要依靠必要,必要依靠所說內容,此爲關聯。或者所說諸法與能說的此論相互聯系爲關聯。

  14、 什麼是有漏法?什麼是無漏法?

  答:有漏法:漏即煩惱,因爲煩惱在這些有爲法中,通過所緣或相應的方式連續不斷地隨順增長,所以這些有爲法(苦集二谛)稱有漏法。

  無漏法:道谛及叁種無爲法是無漏法,煩惱緣這些法雖然會生,但不會隨順增長,故是無漏法。

  15、 煩惱是以何方式增長的?

  答:煩惱是以所緣與相應的方式增長的:

  以所緣的方式增長:依靠所緣境以愛、見執爲我所,從而增長貪心等所有煩惱。

  以相應的方式增長:有漏法與心所一起,加上眼睛等增長緣以相應或能依的方式增長煩惱。

  16、 叁種無爲之法相是什麼?

  答:虛空:是指不被色法阻礙的一種常法,因其遠離了能障所障並能容納色法的緣故。

  抉擇滅:依靠無間道無漏智慧力遠離所破有漏法的一種無爲、常有、善事的滅。

  非抉擇滅:能永遠製止所破未來法産生的一種無爲、無障、無記常法,未來法不能産生,只是因爲緣已不具足。這就是抉擇滅以外的非抉擇滅。

  17、 舉例說明非抉擇滅的具體含義。

  答:非抉擇滅是指能永遠製止未來法産生的一種滅法,但這種滅法與抉擇滅不同,抉擇滅是以智慧斷除所斷後,而離開煩惱系縛的一種滅法;非抉擇滅法並非是以斷除所斷煩惱令其不生而安立滅法,而是說未來法不能産生是因爲緣不足而安立滅法。比如說眼睛專注藍色物體心不散亂,就此一刹那中,唯有緣此藍色而生之識,而于此時間同時存在的另外的色、香、味、觸等未被緣取而也已成爲過去,那麼在未來世緣這些色、聲、香、味、觸而生之識畢竟不會再産生,因爲境已成爲過去,而不能再被緣取,也就是緣不具足,故成非抉擇滅。

  18、 關于叁種無爲法有無實體,有部與經部有何不同觀點?

  答:有部宗:叁種無爲法具有實體:

  一、虛空能起到無阻無礙的作用;

  二、抉擇滅能除本身的所破法;

  叁、非抉擇滅可製止本身的所破法産生。

  經部宗:叁種無爲法名相有,但其實體不存在:

  一、虛空只不過遠離了有阻礙的所觸而已,並無實體;

  二、抉擇滅僅僅遠離了自己的所破而已,並無實體;

  叁、非抉擇滅也只是說一法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未生而已,並無有一實體之滅法。

  此處所謂有無實體,在有部即說一切有部承許叁世一切法實有,即一切法皆具有一種實在的體相,如說滅法具有一種實有體相,說命根、同類等不相應行皆實有體相。而經部則對有部承許無爲法、不相應行法等有實體皆一一進行遮破。如說抉擇滅,只不過是以智能斷除了煩惱,而煩惱已經不存在了而已,並沒一個實有的其他之法在相續中又重新存在,然而有部在這時卻安立了一個滅法,並說其與煩惱等法一樣具有實體。當然,有部、經部皆據所化衆生根基以及自宗見解而作安立,但經部以上對有部某些成立有實體的觀點的遮破,確實更加合理。經部對于無爲法等法的名相之存在並沒有遮破,而是遮破此等法具有實體。

  19、 《俱舍論》共分幾品,品名如何?

  答:《俱舍論》頌詞上共分八品。

  第一品:分別界品  第二品:分別根品

  第叁品:分別世間品  第四品:分別業品

  第五品:分別隨眠品  第六品:…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