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問答▪P41

  ..續本文上一頁618、 佛經說的行于色界的九種聖者是指哪些?他們是根據什麼差別而安立的?

  答:行于色界的九種聖者:

  中般涅槃分叁:迅速、非速、經久

  生般涅槃分叁:生即般、有行般、無行般  九種

  上流般涅槃分叁:全超、半超、遍殁

  安立差別:  以業分   以根分   以煩惱分

  中般叁  順現法受業  利根  煩惱薄弱

  生般叁  順次生受業  中根  煩惱中等

  上流般叁  順後生受業  鈍根  煩惱深重

  619、 經中爲什麼叫七善士趣?爲什麼其他有學、無學不叫七善士趣呢?

  答:七善士趣:中般叁種,生般叁種,上流般不分叁而唯一個,共七,稱七善士趣。七善士趣是不來果者,其他有學指初果、二果者,無學指阿羅漢果。

  稱爲善士趣須具足叁個條件:

  (1)奉行善;(2)不行不善;(3)行往上界不再返回。

  其他有學即初、二果者:未離欲貪,雖亦奉行善,但仍會行不善;未斷九品修斷,仍需返回受生,故不立善士趣。

  無學阿羅漢果者:雖具奉行善,不行不善,但不具行往上界一個條件。因阿羅漢已是最上果,不需往上界再求上果,故亦不立善士趣。

  620、 什麼叫做欲命終之聖者?他爲什麼不轉生其他趣?對于帝釋天發願轉生上界趣有何不同說法?

  答:欲界命終聖者:于欲界見谛,命終後轉生欲界得不來果者,是欲界命終聖者。此聖者不會行往色、無色界,必于此一世于欲界得阿羅漢果。(《自釋》中稱爲經欲界生聖。)

  欲界命終聖者不會轉生其他趣而得阿羅漢果。由于欲界痛苦衆多而生起強烈厭離心故,上界命長,而恐懼生上界受更多痛苦所以不會轉生上界趣。

  帝釋天將死而得預流果,于佛前發願後世爲人若不得阿羅漢果(即若已得叁果,不得四果),則願生彼色究竟天,佛並未遮止其如是發願。按前面所說,帝釋天于此一世見谛,命終後轉生爲人而得叁果,即是欲界命終聖者,其因爲具有強烈厭離心故,必不會再轉生色究竟天而得阿羅漢果,唯于此一世于欲界會得阿羅漢果。然而帝釋天發願後世爲人,再轉生色究竟天。

  有部論師說,帝釋天雖得了預流果,但因不懂對法而做了這錯誤的說法。而佛並未遮止他的說法,這是因爲帝釋五死相現前而來求佛陀,佛爲其說法而得預流果,帝釋剛剛去除憂苦,所以佛爲令其歡喜故,而未遮止,因爲即便遮止他也無大益,故佛沒有遮止。

  對此宗喀巴大師說:小乘有部說法不合理(即指欲界命終聖者必不行往色無色界之說法不合理)。因爲佛若遮止即說帝釋之發願不合理,帝釋亦不會有什麼可不高興的,也就是說這種發願可以是合理的而不需遮止。說欲界命終聖者必不行往色無色界,是《俱舍論》就大多數情況而言是這樣的,然而亦有少數會行往色無色界,所以《俱舍論》如此說法是就主要而言的。

  621、 欲界命終聖者及轉上界聖者不會有退失,也不需煉根,那麼爲何說諸聖者有退失和煉根情況呢?

  答:欲界命終聖者及轉上界聖者不會有退失:因爲這些聖者生生世世連續熟修聖道,已得穩固;不需煉根:他們累世中通過修道使得根基已經完全成熟了。說諸聖者有退失和煉根的情況是指鈍根有學及無學聖者,會因生起煩惱而退失,爲防止退失而煉根。

  622、 怎樣修成輪番四禅?世親論師怎樣認爲?

  答:修輪番四禅,先修四禅無漏相續,接著修有漏相續,再修無漏相續(相續:即多念);接下來,無漏、有漏、無漏相續之念漸減;輪番修之加行:二刹那修無漏,二刹那修有漏,二刹那再修無漏;輪番修之正行:一刹那修無漏,一刹那修有漏,一刹那再修無漏。如是至叁刹那輪番修後即已成就輪番修四禅正行。

  阿阇黎世親論師認爲:刹那輪番修只有佛陀才能做到,其余補特伽羅不能修。因爲只有達到完全能夠隨心所欲入叁刹那相續才算成就。

  623、 不來果和阿羅漢果爲了什麼目的而修此輪番法?請略說五品輪番靜慮轉生五淨居天的情況?

  答:修此輪番法有叁個目的:

  (1)爲了轉生淨居天; (2)爲了現法樂住;

  (3)因畏懼起煩惱耽著禅味而退失,爲遮止退失而修。

  利根阿羅漢:爲了現法樂住而修。

  鈍根阿羅漢:爲現法樂住;亦因畏懼起煩惱耽著禅味而退失,爲遮止退失而修。

  利根不來果:爲了現法樂住和生淨居天而修。

  鈍根不來果:爲現法樂住及生淨居天,亦因畏懼起煩惱耽著禅味而退失,爲遮止退失而修。

  輪番修第四靜慮五品(因),生淨居五天(果):

  下品:叁心現前,一無漏、一有漏、一無漏;(生無煩天)

  中品:六心現前,一無漏、一有漏、一無漏;再一無漏、一有漏、一無漏;(生無熱天)

  上品:九心現前,叁個叁心,共九心;(生善現天)

  極上品:十二心現前,四個叁心,共十二心;(生善見天)

  最上品:十五心現前,五個叁心,共十五心。(生色究竟天)

  由此五品而生淨居五天。

  624、 什麼叫做身現證無來果?什麼是阿羅漢向和金剛喻定?

  答:身現證:獲得滅盡定的不來果者是身現證。依靠無有心的身體而現前與涅槃相似的滅法,故而承許爲身現證。(無有心是指不存在心與心所。)

  阿羅漢向:不來果者滅盡初禅上上品修斷直至有頂的前八品修斷之間均是阿羅漢向;而且住于斷除了有頂九品煩惱的無間道者也是阿羅漢向。

  金剛喻定:有頂的第九無間道是金剛喻定。因爲有頂第九無間道是一切無間道中最殊勝的,所以以金剛爲喻,金剛可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壞。金剛喻定力能摧毀叁界一切隨眠,這是指其能夠斷除,並非指需其直接斷除,因爲金剛喻定生起的時候,有頂八品煩惱都已經斷除了。

  625、 什麼叫做無學阿羅漢果?

  答:無學阿羅漢果:阿羅漢向者以金剛喻定滅盡有頂的下下品修斷之得繩,于生起盡智的解脫道時,那位聖者即稱無學,因爲不再需要爲了獲得未得之果而修學;因爲已圓滿自利後便能利他,並且成爲一切凡夫與有學者的應供處,故也叫阿羅漢。

  626、 若承認以出世間道離貪具兩種離得,有什麼過失?

  答:有論師說:以出世間道離貪(指斷除煩惱)有兩個離得,有漏離得與無漏離得。

  經部宗駁斥說:若一鈍根者以出世間道已斷下八地煩惱,及有頂九品煩惱的其中幾品,此時通過煉根而成利根,則前鈍根之無漏離得已舍;而有頂煩惱的對治非爲世間道,即亦不具有漏離得。然而此時雖然二種離得都不具足但前面已離的煩惱卻不會生起。與此類同,若一凡夫生起初禅,則具有解脫欲界之離得,若再生二禅,則前離得便通過轉地而舍。離得雖舍,然欲界的煩惱卻不會具足。由此可見,以出世間道離貪會具有兩種離得之說法並不合理。

  627、 怎樣理解“依于無漏未至定,能離一切地之貪”?此論所說頓悟依據爲何?大乘觀點如何?

  答:“依于無漏未至定,能離一切地之貪。”這一頌詞是說依靠無漏初禅未至定,可以離欲界乃至有頂一切地之貪,貪即是指煩惱。依無漏初禅未至定見道時,可以頓斷叁界九地一切見斷煩惱;若于修道時,也可依此定現前預流果,之後不取一來果,不來果,而直接證得阿羅漢果。有說《俱舍論》是頓悟法門,即可依此頌爲依據。大乘有說小乘俱舍並無頓悟,然而依此頌即可說有頓悟法。

  628、 請總結說明四向四果的具體分類。

  答:一、住果、住向的分類:

  (1)離貪者之住果、住向:

  斷修惑差別 見道十五刹那 第十六刹那 勝果道

  欲惑一品未斷及斷一至五品 預流向 預流果 一來向

  欲惑斷六至八品 一來向 一來果 不來向

  欲惑斷盡至斷無所有處惑 不來向 不來果 阿羅漢向

  (見道位不住阿羅漢向,修道位第一刹那即第十六刹那,不住阿羅漢果。)

  (2)漸次者之住果、住向:摘自《因果明鏡論》。

  二、住四向、四果聖者的種類:

  預流向:隨信行;隨法行。

  預流果:極七返。

  住預流果斷叁品欲惑:叁生家家

  住預流果斷四品欲惑:二生家家

  一來果:斷六品欲惑。

  不來向:住一來果斷七、八品欲惑:一生一間。

  不來果:斷九品欲惑。

  迅速

  ○1中般涅槃  非速

  經久

  ○2生般涅槃  七善士趣

  ○3有行般涅槃

  ○4無行般涅槃   全超

  ○5上流般涅槃   半超

  遍殁

  生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

  現般涅槃

  身現證者

  利根:佛陀

  利根  中根:緣覺

  鈍根:本來利根不動法

  利根:煉根不動法

  中根  中根:堪達法

  鈍根:安住法   七聲聞

  利根:護法

  鈍根  中根:思法

  鈍根:退法

  629、 依未至定離貪,那麼末尾解脫道之本體是未至定還是正禅?有哪些無漏正禅勝伏上地和自地煩惱?

  答:一、未至定有八:色界四禅、無色四定之前皆有未至定,初、二、叁禅叁個未至定各離欲界、初禅、二禅煩惱時,

  利根:其末尾(第九)解脫道于正禅中生起

  鈍根:其末尾(第九)解脫道仍于未至定中生起

  未至定爲舍受,初叁正禅中初禅、二禅是意樂受,叁禅爲心樂受,未至定與正禅之受不同,所以解脫道生時,鈍根者不能從未至定而入正禅,利根者即可以。

  四禅至有頂之未至定離各自下地煩惱時,其末尾解脫道皆于正禅中生起,因爲四禅之上皆舍受,正禅與未至定之受相同,從未至定趨入正禅無有困難,所以解脫道必定于正禅中生起。

  二、初禅至無所有處無漏七正禅與初靜慮殊勝正禅皆勝伏自地于上地煩惱,而不勝伏下地煩惱,因爲是無漏禅定,故可以勝伏自地與上地;因爲于未至定起時已勝伏下地煩惱,故說無漏正禅不勝伏下地。

  630、 出世間道和世間道的解脫道和無間道所緣次第和行相是什麼?

  答:世間道的解脫道緣上地之靜妙離叁行相;

  無間道緣次下地之粗苦障叁行相。

  以出世間道見道時之無間道、解脫道皆緣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無常、苦、空、無我;集谛:因、集、生、緣;

  滅谛:滅、寂、妙、離;道谛:道、如、修、出。

  631、 阿羅漢生起盡智後一定會生…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