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無生智嗎?
答:不動法利根阿羅漢生起盡智後一定會生起無生智;除不動法外余阿羅漢盡智生起後只會生起盡智相續或無學正見,不會生起無生智,因爲他以後可能會退。
632、 什麼叫做沙門之性?有爲法和無爲法的果總有多少?怎樣計算?
答:沙門性:指能直接得果的無垢無間道與解脫道。因爲它們通過直接斷除煩惱令成沙門果故。
有爲法沙門果:是八十九種解脫道,即斷八十九種所斷後之八十九種解脫道。八十九種所斷是,見道所斷八種(欲界四種上二界四種),修斷八十一種共八十九種。
無爲法沙門果:即滅盡八十九種所斷的八十九種滅法。
633、 安立四果的五種因是什麼?《大乘阿毗達磨》以哪些因安立四果?離貪者以世間道得一來果、不來果,怎樣算爲沙門果?
答:安立四果的五種因:
(1)在果之前先舍果向道;
(2)證得勝果;
(3)得到總集滅盡所斷的一個得繩;
(4)同時獲得四法智、四類智此八智;
(5)于一時中完整獲得修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慧(即能頓修十六行相)。
大乘《瑜伽師地論》之聲聞地如是安立四果:
(1)斷除轉生惡趣之因,安立預流果;
(2)斷除轉生人或天之相續的煩惱因,安立一來果;
(3)斷除轉生欲界之因,安立不來果;
(4)斷除叁界之因與習氣,安立阿羅漢果。
離貪者以世間道得一來、不來果亦是沙門果:
○1 得果時,世間道有漏離得與無漏離得融爲一體,在未見道時,不會有得果名。未見道時,唯有有漏離得,見道並得果時,斷見斷惑無漏離得多,斷修斷有漏離得少,故從多而說,離貪者所得果亦是沙門果。
○2 並且有漏離得在得果位(一來,不還)時,皆總集起來由無漏離得所持,由此而說名沙門果。
634、 什麼叫做轉*輪?對*輪是見道有何不同觀點?怎樣用寶輪來比喻*輪?
答:一、轉*輪:以法爲輪故名*輪。佛法以佛陀之力在衆生相續中一個接一個不斷而轉,是轉*輪。
轉*輪有證法與教法之分:
證法:傳承上師相續的證悟接連不斷傳下來;
教法:佛法通過傳講,一直流傳。
*輪是指見道。
對*輪是不是見道,有些不同觀點:
有部:*輪唯是見道。
世親論師及經部:*輪是一切道,即見道、修道、無學道。
滿增論師等:依世親論師之意,轉*輪是一切道,非爲見道。而佛經中說佛令憍陳如等及八萬天子見道爲轉*輪,這是以初轉而講。實際上修道無學道皆是轉*輪。
(但此處應取頌詞中觀點,即“所謂*輪爲見道”。)
二、以轉輪王之寶輪來比喻*輪,*輪是見道。
(1)論主說有五種相似:
○1 寶輪具有迅速運行的特點,離一切處而往另一處;
*輪即見道于十五刹那中速疾而行,舍棄緣前之苦谛,而取集谛等。
○2 寶輪勝伏未伏者;*輪以無間道勝伏未勝伏之見斷。
○3 寶輪鎮伏已伏者;*輪以解脫道受持離得而鎮伏已勝伏者。
○4 寶輪騰空而起;*輪超越上界之聖谛。
○5 寶輪降落低處;二*輪降至欲界之聖谛。
(2)妙音尊者:*輪是因爲見道之八正道而與寶輪同:*輪之正見、正思維、正勤、正念似寶輪之輪輻,因爲它們相輔相成或斬斷見斷之故;正定似輪辋,因爲依之能使心收攝于所緣境中;戒學之正語、正業、正命似輪毂(即輪中央),因爲彼等是生起定學、慧學的所依。
635、 有什麼欲界得果最殊勝的教證和理證?
答:得前叁果須依欲界身。
離貪者若身生上二界則不能見道:
理證:無色界不緣欲界,而見道時先緣欲界苦谛,故無色界不是見道所依;色界有情耽著禅樂無有苦受,不會生厭離,無厭離心就不會生起聖道,所以說上二界不會生起見道。故見道唯在欲界,欲界行者,于欲界苦深生厭離,故于見道位,先緣苦谛而起聖道。
教證:佛經中說中般涅槃至上流之間五補特伽羅于此開始,于彼究竟,這裏所說的“于此”是指欲界,“于彼”指上界,開始是說見道的開始。
636、 阿羅漢分哪幾種?請分析他們各自的定義,及是否觀待時間因緣而解脫的情況。
答:阿羅漢分六種:退法羅漢、思法羅漢、護法羅漢、
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與不動法羅漢。
退法羅漢:以微小因緣也會導致從證悟中退失。
思法羅漢:擔憂退失而思維死亡。
護法羅漢:顧慮退失而隨時護持;
安住法羅漢:以小小因緣不至于從證悟中動搖。
堪達法羅漢:因爲轉移根基而使證悟不動搖(即以前爲動法,煉根後則至不動)。
不動法羅漢:是利根者,不可能以煩惱退失證悟。
其中前五種羅漢是待時解脫,即其心解脫(即解脫煩惱)、現前等持,必須要觀待順緣資具、無病、對境之差別等時。
此待時解脫有二義:(1)觀待時間因緣等而解脫、現前等持;(2)暫時解脫之義。
第六種不動法羅漢:不會以煩惱而退失證悟,始終如如不動,並不觀待有無順緣違緣可以隨心所欲地入定,因而是不時解脫,是利根者,是由見至之因中産生。
637、 哪些阿羅漢是最初利根?哪些是煉根而成利根?請說明果中退失和種性中退失的情況。
答:利根阿羅漢其最初是利根阿羅漢。前五種阿羅漢通過煉根方成利根。
從種性中退失:中間四類會從種性中退失(即思法、護法、安住、堪達法);退法羅漢不從種性中退失,再無更低之種姓故;利根羅漢不從種性中退失,利根不生煩惱故;最初決定之種性不退,因爲依有學無學二道已得穩固。(最初決定,即是指于有學位時彼之種性已確定,于無學位還是彼種性。)
從果位退:前五種羅漢會從果位退失,因爲鈍根者會再度生煩惱故;不動法羅漢不從果位退,利根不生煩惱故。
預流果不可能退,因其是已斷見斷之果,已斷見斷而不會再度退轉;離貪一來、不來果不退,因爲彼等依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已得穩固。
638、 如羅漢有六種,請寫出凡夫和有學聖者的六種種性。
答:凡夫與有學聖者的六種種性是阿羅漢的間接與直接之前提。有學聖者是直接前提,亦分六種種性: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法、不動法有學聖者。
凡夫是間接前提,凡夫(應安立爲資糧、加行道者)亦有六種種性:退法、思法、護法、安住、堪達法、不動法凡夫。
639、 舉例說明叁種退失,哪些補特伽羅具足何種退失?
答:叁種退失: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
已得退:指失去已得到的功德,如:凡夫得禅定而退失;
未得退:指尚未獲得應得的功德,如:叁果羅漢未得四果;
受用退:指已得到的功德不現前,如:阿羅漢有現法樂,但不享用則不現前。
佛陀:只具有受用退失,佛已證得一切功德,但有些功德可能不現前。
不動法羅漢:具受用退,有現法樂,不享用則不現前;具未得退,尚未獲得佛陀的不共法。
余鈍根羅漢及凡夫:具足叁種退。
鈍根羅漢:具已得退,已得阿羅漢果而退;
具未得退,尚未得無生智;
具受用退,有現法樂,不享用則不現前。
凡夫:具已得退,已得世俗智而退;
具未得退,未得無漏智;
具受用退,有禅定喜樂,不入定則不現前。
640、 阿羅漢退失後會轉生輪回嗎?經部與有部在關于阿羅漢退果問題上有何不同觀點?
答:有部:鈍根五種阿羅漢有退失,但阿羅漢退失後不會轉生輪回,在死亡之前,他一定會再恢複,絕不會去造惡業而投生輪回,其心裏會産生一些惡念,但絕不會去親自行持惡業。
經部以上,唯識、中觀:阿羅漢已斷除叁界所有煩惱,非理作意已斷除,不管有何外境現前,其習氣可能會偶爾現前,實際並無退失的情況。說有退失,是從其現法樂住有退無退上講。
641、 無學道和有學道轉根時需多少道?依無漏道還是有漏道?
答:無學道阿羅漢有六種,前五種有轉根,如堪達法轉成不動法羅漢時,需九無間道與九解脫道。(從退法轉爲思法,乃至由安住轉爲堪達法亦爾,)因鈍根種性于學道無學道久經串習而變得穩固,很難轉變,所以需九無間道、九解脫道。
有學道者轉根皆需一無間道,一解脫道,于有學位時,習氣輕微種性易轉。(有學位亦六種,轉根即指由前前轉成爲後後者。)
聖者轉根所依之無間道與解脫道均是無漏道,聖者舍根依無漏道,不可能依有漏道舍無漏道,因這樣並無增上之義。
凡夫轉根以有漏道而轉。
642、 怎樣分九種阿羅漢和七種聖補特伽羅?這些分類是根據什麼而如此安立的?
答:九種阿羅漢:○1佛○2緣覺○3本來利根○4煉根 ○5堪達法○6安住○7護法○8思法○9退法(不動法羅漢分爲本來利根與煉根羅漢兩種)。
按利、中、鈍叁根分類如下:
利根:佛陀 利根:煉根成利根 利根:護法
利 中根:緣覺 中 中根:堪達法 鈍 中根:思法
鈍根:本來利根 鈍根:安住 鈍根:退法
七種聖補特伽羅:○1隨信行○2隨法行○3信解○4見至
○5身現證○6慧解脫○7俱解脫
其中:
從加行安立隨信行聖者與隨法行聖者;
從根性安立信解聖者與見至聖者;
從滅定安立身現證聖者;
從慧解脫安立慧解脫聖者;
從滅定與慧解脫安立俱解脫聖者。
643、 有學道和無學道依何地轉根?不來者爲何不能依無色界?
答:無學道依九地而轉根,九地即靜慮六地及前叁無色定。
有學道依六地而轉根,六地即靜慮六地。
有學道中:初果、一來果依未至定而轉;
不來果依六地轉根。
不來果者不依無色界前叁定轉根。因不來果增上根性務必舍棄鈍根所攝之不來果,獲得勝于前之根性所攝的不來果(如堪達法不來轉爲利根不動法不來果),不來果的獲得依靜慮六地,轉根亦是依六地,不依無色叁定,因無色定無有不來果。
644、 什麼叫做俱解脫與慧解脫?什麼叫做有嚴與無嚴阿羅漢?
答:俱解脫:依靠無學靜慮的正行而獲得滅盡定爲俱解脫。
慧解脫:依靠未至定而以智慧脫離煩惱障即是除俱解脫以外的慧解脫。
有嚴阿羅漢:由…
《俱舍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