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问答▪P41

  ..续本文上一页618、 佛经说的行于色界的九种圣者是指哪些?他们是根据什么差别而安立的?

  答:行于色界的九种圣者:

  中般涅槃分三:迅速、非速、经久

  生般涅槃分三:生即般、有行般、无行般  九种

  上流般涅槃分三:全超、半超、遍殁

  安立差别:  以业分   以根分   以烦恼分

  中般三  顺现法受业  利根  烦恼薄弱

  生般三  顺次生受业  中根  烦恼中等

  上流般三  顺后生受业  钝根  烦恼深重

  619、 经中为什么叫七善士趣?为什么其他有学、无学不叫七善士趣呢?

  答:七善士趣:中般三种,生般三种,上流般不分三而唯一个,共七,称七善士趣。七善士趣是不来果者,其他有学指初果、二果者,无学指阿罗汉果。

  称为善士趣须具足三个条件:

  (1)奉行善;(2)不行不善;(3)行往上界不再返回。

  其他有学即初、二果者:未离欲贪,虽亦奉行善,但仍会行不善;未断九品修断,仍需返回受生,故不立善士趣。

  无学阿罗汉果者:虽具奉行善,不行不善,但不具行往上界一个条件。因阿罗汉已是最上果,不需往上界再求上果,故亦不立善士趣。

  620、 什么叫做欲命终之圣者?他为什么不转生其他趣?对于帝释天发愿转生上界趣有何不同说法?

  答:欲界命终圣者:于欲界见谛,命终后转生欲界得不来果者,是欲界命终圣者。此圣者不会行往色、无色界,必于此一世于欲界得阿罗汉果。(《自释》中称为经欲界生圣。)

  欲界命终圣者不会转生其他趣而得阿罗汉果。由于欲界痛苦众多而生起强烈厌离心故,上界命长,而恐惧生上界受更多痛苦所以不会转生上界趣。

  帝释天将死而得预流果,于佛前发愿后世为人若不得阿罗汉果(即若已得三果,不得四果),则愿生彼色究竟天,佛并未遮止其如是发愿。按前面所说,帝释天于此一世见谛,命终后转生为人而得三果,即是欲界命终圣者,其因为具有强烈厌离心故,必不会再转生色究竟天而得阿罗汉果,唯于此一世于欲界会得阿罗汉果。然而帝释天发愿后世为人,再转生色究竟天。

  有部论师说,帝释天虽得了预流果,但因不懂对法而做了这错误的说法。而佛并未遮止他的说法,这是因为帝释五死相现前而来求佛陀,佛为其说法而得预流果,帝释刚刚去除忧苦,所以佛为令其欢喜故,而未遮止,因为即便遮止他也无大益,故佛没有遮止。

  对此宗喀巴大师说:小乘有部说法不合理(即指欲界命终圣者必不行往色无色界之说法不合理)。因为佛若遮止即说帝释之发愿不合理,帝释亦不会有什么可不高兴的,也就是说这种发愿可以是合理的而不需遮止。说欲界命终圣者必不行往色无色界,是《俱舍论》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是这样的,然而亦有少数会行往色无色界,所以《俱舍论》如此说法是就主要而言的。

  621、 欲界命终圣者及转上界圣者不会有退失,也不需炼根,那么为何说诸圣者有退失和炼根情况呢?

  答:欲界命终圣者及转上界圣者不会有退失:因为这些圣者生生世世连续熟修圣道,已得稳固;不需炼根:他们累世中通过修道使得根基已经完全成熟了。说诸圣者有退失和炼根的情况是指钝根有学及无学圣者,会因生起烦恼而退失,为防止退失而炼根。

  622、 怎样修成轮番四禅?世亲论师怎样认为?

  答:修轮番四禅,先修四禅无漏相续,接着修有漏相续,再修无漏相续(相续:即多念);接下来,无漏、有漏、无漏相续之念渐减;轮番修之加行:二刹那修无漏,二刹那修有漏,二刹那再修无漏;轮番修之正行:一刹那修无漏,一刹那修有漏,一刹那再修无漏。如是至三刹那轮番修后即已成就轮番修四禅正行。

  阿阇黎世亲论师认为:刹那轮番修只有佛陀才能做到,其余补特伽罗不能修。因为只有达到完全能够随心所欲入三刹那相续才算成就。

  623、 不来果和阿罗汉果为了什么目的而修此轮番法?请略说五品轮番静虑转生五净居天的情况?

  答:修此轮番法有三个目的:

  (1)为了转生净居天; (2)为了现法乐住;

  (3)因畏惧起烦恼耽著禅味而退失,为遮止退失而修。

  利根阿罗汉:为了现法乐住而修。

  钝根阿罗汉:为现法乐住;亦因畏惧起烦恼耽著禅味而退失,为遮止退失而修。

  利根不来果:为了现法乐住和生净居天而修。

  钝根不来果:为现法乐住及生净居天,亦因畏惧起烦恼耽著禅味而退失,为遮止退失而修。

  轮番修第四静虑五品(因),生净居五天(果):

  下品:三心现前,一无漏、一有漏、一无漏;(生无烦天)

  中品:六心现前,一无漏、一有漏、一无漏;再一无漏、一有漏、一无漏;(生无热天)

  上品:九心现前,三个三心,共九心;(生善现天)

  极上品:十二心现前,四个三心,共十二心;(生善见天)

  最上品:十五心现前,五个三心,共十五心。(生色究竟天)

  由此五品而生净居五天。

  624、 什么叫做身现证无来果?什么是阿罗汉向和金刚喻定?

  答:身现证:获得灭尽定的不来果者是身现证。依靠无有心的身体而现前与涅槃相似的灭法,故而承许为身现证。(无有心是指不存在心与心所。)

  阿罗汉向:不来果者灭尽初禅上上品修断直至有顶的前八品修断之间均是阿罗汉向;而且住于断除了有顶九品烦恼的无间道者也是阿罗汉向。

  金刚喻定:有顶的第九无间道是金刚喻定。因为有顶第九无间道是一切无间道中最殊胜的,所以以金刚为喻,金刚可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金刚喻定力能摧毁三界一切随眠,这是指其能够断除,并非指需其直接断除,因为金刚喻定生起的时候,有顶八品烦恼都已经断除了。

  625、 什么叫做无学阿罗汉果?

  答:无学阿罗汉果:阿罗汉向者以金刚喻定灭尽有顶的下下品修断之得绳,于生起尽智的解脱道时,那位圣者即称无学,因为不再需要为了获得未得之果而修学;因为已圆满自利后便能利他,并且成为一切凡夫与有学者的应供处,故也叫阿罗汉。

  626、 若承认以出世间道离贪具两种离得,有什么过失?

  答:有论师说:以出世间道离贪(指断除烦恼)有两个离得,有漏离得与无漏离得。

  经部宗驳斥说:若一钝根者以出世间道已断下八地烦恼,及有顶九品烦恼的其中几品,此时通过炼根而成利根,则前钝根之无漏离得已舍;而有顶烦恼的对治非为世间道,即亦不具有漏离得。然而此时虽然二种离得都不具足但前面已离的烦恼却不会生起。与此类同,若一凡夫生起初禅,则具有解脱欲界之离得,若再生二禅,则前离得便通过转地而舍。离得虽舍,然欲界的烦恼却不会具足。由此可见,以出世间道离贪会具有两种离得之说法并不合理。

  627、 怎样理解“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此论所说顿悟依据为何?大乘观点如何?

  答:“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这一颂词是说依靠无漏初禅未至定,可以离欲界乃至有顶一切地之贪,贪即是指烦恼。依无漏初禅未至定见道时,可以顿断三界九地一切见断烦恼;若于修道时,也可依此定现前预流果,之后不取一来果,不来果,而直接证得阿罗汉果。有说《俱舍论》是顿悟法门,即可依此颂为依据。大乘有说小乘俱舍并无顿悟,然而依此颂即可说有顿悟法。

  628、 请总结说明四向四果的具体分类。

  答:一、住果、住向的分类:

  (1)离贪者之住果、住向:

  断修惑差别 见道十五刹那 第十六刹那 胜果道

  欲惑一品未断及断一至五品 预流向 预流果 一来向

  欲惑断六至八品 一来向 一来果 不来向

  欲惑断尽至断无所有处惑 不来向 不来果 阿罗汉向

  (见道位不住阿罗汉向,修道位第一刹那即第十六刹那,不住阿罗汉果。)

  (2)渐次者之住果、住向:摘自《因果明镜论》。

  二、住四向、四果圣者的种类:

  预流向:随信行;随法行。

  预流果:极七返。

  住预流果断三品欲惑:三生家家

  住预流果断四品欲惑:二生家家

  一来果:断六品欲惑。

  不来向:住一来果断七、八品欲惑:一生一间。

  不来果:断九品欲惑。

  迅速

  ○1中般涅槃  非速

  经久

  ○2生般涅槃  七善士趣

  ○3有行般涅槃

  ○4无行般涅槃   全超

  ○5上流般涅槃   半超

  遍殁

  生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

  现般涅槃

  身现证者

  利根:佛陀

  利根  中根:缘觉

  钝根:本来利根不动法

  利根:炼根不动法

  中根  中根:堪达法

  钝根:安住法   七声闻

  利根:护法

  钝根  中根:思法

  钝根:退法

  629、 依未至定离贪,那么末尾解脱道之本体是未至定还是正禅?有哪些无漏正禅胜伏上地和自地烦恼?

  答:一、未至定有八:色界四禅、无色四定之前皆有未至定,初、二、三禅三个未至定各离欲界、初禅、二禅烦恼时,

  利根:其末尾(第九)解脱道于正禅中生起

  钝根:其末尾(第九)解脱道仍于未至定中生起

  未至定为舍受,初三正禅中初禅、二禅是意乐受,三禅为心乐受,未至定与正禅之受不同,所以解脱道生时,钝根者不能从未至定而入正禅,利根者即可以。

  四禅至有顶之未至定离各自下地烦恼时,其末尾解脱道皆于正禅中生起,因为四禅之上皆舍受,正禅与未至定之受相同,从未至定趋入正禅无有困难,所以解脱道必定于正禅中生起。

  二、初禅至无所有处无漏七正禅与初静虑殊胜正禅皆胜伏自地于上地烦恼,而不胜伏下地烦恼,因为是无漏禅定,故可以胜伏自地与上地;因为于未至定起时已胜伏下地烦恼,故说无漏正禅不胜伏下地。

  630、 出世间道和世间道的解脱道和无间道所缘次第和行相是什么?

  答:世间道的解脱道缘上地之静妙离三行相;

  无间道缘次下地之粗苦障三行相。

  以出世间道见道时之无间道、解脱道皆缘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无常、苦、空、无我;集谛:因、集、生、缘;

  灭谛:灭、寂、妙、离;道谛:道、如、修、出。

  631、 阿罗汉生起尽智后一定会生…

《俱舍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遣疑明炬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