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說過:“有諸有情處在世間或生或長有上中下諸根差別。”由此可知信等五根並非唯是無漏,而應是有漏與無漏二種。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在世尊未轉*輪時,還無有聖者出現,所以通過這一點可以說明信等五根應該是通有漏與無漏的。
丙二、觀待因果之分類:
命根唯一是異熟,十二異熟非異熟,
除最後八意苦根;唯一意苦具異熟,
意余受及信根等,十根具不具異熟。
命根唯一是異熟之果,除最後八根及意苦根以外的十二根可以是異熟也可以是非異熟;具有異熟的唯一是意苦根,意根、其余四受根及信等五根通具異熟和不具異熟二者。
這一科判中,觀待因、果來對二十二根進行分類。
所謂異熟(指異熟果),是指在即生中造作善業,後世就會成熟善業之果,在即生中造了惡業,後世就成熟惡業之果。這裏首先講二十二根是否是異熟,這主要是從根的本體上來講的。如果它的本體是異熟,則應該具足叁個特點: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法;屬于有漏法;屬于衆生相續所攝。那二十二根中哪些是異熟果,哪些不是異熟果呢?
“命根唯一是異熟”,命根是有情衆生得以于世間同類中存在的根,它唯一是異熟,比如欲界地獄衆生的生命,實際上是前世造惡業,感得了今生的異熟果,但此生命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應該是無記法。或天人的生命,是由于前世造了善業,後世才感得天人的生命。生命的長短則根據各自的業力,即前世所造作的善惡業決定的,但也有特殊情況,《自釋》中說:阿羅漢入最後滅盡定時,他會觀察自己的壽命,若繼續存在,對衆生和自己有利還是無利?若有利則將財物供養僧衆,然後入第四禅定發願——希望自己的壽命延長;若繼續住世對自他無有很大利益,即入第四禅定時發願將自己的壽命縮短。既然如此,自己的壽命通過等持或長養等一些辦法可以延長或縮短,那命根是不是異熟果呢?世親論師亦在《自釋》中作了回答:釋迦牟尼佛于衆生前欲示現涅槃,後經珍達優婆塞祈請後,延長了叁個月的壽命,這樣可顯示佛于生死已得自在。實際上這些道理並未破斥生命是異熟,無論是念修密咒還是阿羅漢入最後滅定,延長生命其實也是一種異熟,這一點還是應該詳加分析。
有十二根是異熟與非異熟均具有,是哪十二根呢?“除最後八意苦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根,男根、女根,樂受根、身苦受根、意樂受根、舍受根四根,意根。其中七有色根具有異熟生與長養生二者,如眼根由以前的異熟因造成,若想于本質上改變是不可能的,但今世通過敷眼藥等可以使之得到長養,因而異熟、非異熟均有;四受根與意根既有異熟也有非異熟,其中快樂或不快樂是前世的異熟果,或善或不善則不是異熟,而由非善非惡所攝的諸如威儀與工巧是異熟。爲什麼要除去最後八根呢?因爲它們自己本身是善法的緣故,所以不會是異熟之果。爲什麼除去意苦受根呢?在這裏有部宗認爲意苦受根必定是善法與不善法中的一種,無記法是不存在的,但麥彭仁波切說:心非善非惡之中,應該有一種苦受,這種苦受就是無記法。
二十二根中哪些具異熟(指異熟因),哪些不具異熟?在這裏“是異熟”與“具異熟”是不同的,如“我是人”和“我具足人”有很大差別,“是異熟”是從果的角度講,而“具異熟”是從因的角度講。
“唯一意苦具異熟”,唯有意苦受根具異熟,因爲它必定是有漏善法與不善法中的一種 。
“意余受及信根等,十根具不具異熟”,意根和除意苦根以外的四受用根,以及信等五根既具異熟又不具異熟,其中意根與四受根中的有漏善業與所有不善業均是具異熟。此外,信等五根的無漏部分與無記法非具異熟——這裏所說的無記法,比如處于無記狀態而僅于口頭做的念誦等,這不會産生後面的異熟果,所謂的異熟果必須是于善或惡業中成熟。信等五根的無漏部分非具異熟,其有漏善業則具異熟。有部宗認爲,七有色根與命根不具足異熟,因爲它們本身是一種色法,比如今生的眼根是前世的異熟果,但它不會變成後世眼根之因,如同花的種子,開完花之後不會由這朵花再去開花,由于這八種根本體爲無記法,它們不會造善、惡業,但依靠眼根等産生眼識等就會産生貪心、嗔心或者信心,但這是不同的,從七有色根及命根的本體來講是不會造業的。
丙叁、觀待本體之分類:
善法八根意苦根,即有善與不善二,
意受余者具叁種,其余唯是無記法。
最後八根唯一是善法,意苦根通善與不善二者,意根以及其余四受根有善、不善、無記叁種,其余眼等八根唯是無記法。
二十二根分別屬于叁性 中的哪一種呢?首先是無漏叁根,因屬于見道、修道、無學道,必定是善法;信等五根亦唯以善性爲主,所以此八根唯是善法,因爲它們是有記法 並能成熟悅意之果的緣故。
其次,具有善與不善兩種的是意苦受根,此根對于做善事心不快樂是不善業,對于做不善業心不愉快則爲善業,比如做一件壞事之後,心中感到懊悔,即爲善業。意苦受根是不具有無記法的,演培法師的講義中很詳細地講到了不具無記法的原因:無記法分爲兩種,即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其中有覆無記是一種很歡欣的狀態,而意苦根是憂愁的,此二者相違;無覆無記,如威儀、工巧等是自在而行的,而意苦根隨分別心所轉,故意苦根不屬于此二種無記法。若按照尼洪派論師與經部觀點來說,對于做無記法,心中感覺不快樂,也同樣可以成爲無記法,因而意苦受根也應當具有無記法,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也是如此講述的。所以,這裏說意苦受根不具無記法應是克什米爾有部宗的觀點。
善、不善、無記法叁者皆具有的根是意根、身樂受根、身苦受根、意樂受根、舍受根共五根,此五根若與善法相應,則成爲善業;若與惡法相應,則成爲惡業;若與無記法相應就是無記法。其余的八根——七有色根與命根,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法。
除無垢根屬欲界,男根女根苦根外,
屬于色界有色根,樂根亦除屬無色。
除無垢叁根之外的其余諸根均屬欲界所攝,除男、女二根及苦受根的十五根屬于色界所攝,其上亦除去樂根,其余諸根均屬無色界。
如果有人問:二十二根是屬于叁界之中的哪一界呢?
“除無垢根”,叁無漏根不屬于叁界範疇,因爲它們是無漏法。無漏法是不包括在叁界範圍內的,但這裏要清楚一點——無漏法不屬叁界,而人的相續是屬于叁界的,比如一個欲界衆生,在他相續中可以得到無漏法,無漏法本體不屬叁界,但是無漏法存留的所依屬于叁界。“屬欲界”,除叁無漏根以外,其余的十九根全部屬于欲界,因爲它們能夠增上欲界的煩惱。
屬于色界的十五根,即眼等五根、命根、意根、信等五根、身樂受根、意樂受根、舍受根。爲什麼不包括男、女二根呢?因爲轉生色界必須要遠離貪戀淫行才可以,如果未遠離貪愛淫行,就不能得到色界禅定,由此也就不能轉生于色界。另外,男、女二根極不莊嚴,所以也不包括在色界之中。導致現在的世間如此枯燥的原因即是如此,也即均由衆生業力所感現,前面也講過,如“無始以來衆生貪愛于此而積下了如是之業才形成的”。
色界爲什麼無有身苦受根與意苦受根呢?無有身苦受根。有部認爲,色界中除不明顯的放逸之外,無有如欲界當中的殺生、邪淫等明顯惡業,所以也就不存在以因所造的痛苦。但經部宗認爲,天人與阿修羅打仗等殺生的情況應該存在,但色界衆生的身體如光芒般透澈,因此無有以緣所造的痛苦。色界也無有意苦受根,因爲已經斷除嗔恨,遠離了九種害心,即對我曾經加害、正在加害以及即將加害叁種,對我的親友曾經加害、正在加害、將要加害叁種,對我的怨敵曾經饒益、正在饒益、未來饒益叁種。這九種害心在《入行論》中也講得非常清楚,一般欲界衆生心相續中對其他衆生都會有一種嗔恨心,但這是不合理的,作爲一個修行人來說,應該對所有衆生具足一顆平等心,雖然現在所研學的是小乘法,但也應該以菩提心來攝持,這樣一來,所謂的小乘佛法也會成爲大乘的行持。
尤其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不應該僅僅是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修行中,一定要時刻串習菩提心,否則想要證悟空性、大圓滿是很困難的。但菩提心在一般人的相續中完全可以生得起來,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想一想:到底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究竟在自己相續中生起來沒有?如果沒有,那就應該依靠一些大乘論典,依靠上師教言,發願在短時間內生起菩提心。平時也應該觀察,當遇到過去害我的、現在害我的、未來害我的這些人時,菩提心到底具不具足,人身很難獲得,即使空性見解暫時還未生起來,但只要菩提心已經在心相續中生起來,那麼乃至生生世世成就佛果也並不是很困難。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也說:“如果相續中生起了此菩提心,則修持任何法全部成爲獲得圓滿佛果之因,所以我們應當一切時處唯以種種方便修學,使自相續生起菩提心。”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平時上課的時候、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應該觀察:自己相續中到底有沒有菩提心。還可以經常閱讀《入行論釋·善說海》和《佛子行》,法王如意寶說過:“無論是誰,只要讀過無著菩薩的論典,一定會在相續中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如果能夠使菩提心于自相續生起,那此時已經變成了真正的修行人,今生的名聞利養對于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唯一追求的就是來世的快樂。所以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請諸位修行人一定要好好觀察。
命根、意根、舍受根、信等五根是屬于無色界的八根,五有色根、樂受根以及意樂受根不屬于無色界,因爲它們能增上無色界的煩惱。
丙四、觀待所斷之分類:
意叁受根具叁種,見修所斷意苦根,
九根修斷信五根,非爲所斷然叁非。
意根以及叁受根具足見斷、修斷、非所斷叁種;具有見斷與修斷兩種的唯是意苦根;七有色根及命根、苦受根是修斷;信等五根的無漏部分是非所斷,其有漏部分屬…
《俱舍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