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具有染污的作用立为受用五根,对涅槃清净法起根本性功用而安立了信等五根。
“于获愈上涅槃等,起到功用之缘故,立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与具知根”,对于获得越来越上的见、修、无学道以及涅槃等功德可以起到功用的缘故,安立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三种无漏根。
上述所说的三种无漏根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从未了知的,在获得见道时已经了知,这时的根称为未知当知根。或者说,以前从未享受过世间之法,而在获得见道时已经享受到出世间法,这也可以叫做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修道相续中存在的根,也即在见道时已经了知的境界继续串习、稳固,由于继续存在的缘故,称为已知根。获得无余阿罗汉的无学道时,按小乘自宗观点,此种根在获得之后,再也不会退转,是恒常的,这时的根就称为具知根。
表一:有部与经部关于二十二根不同功用观点之对照
有 部 宗 二十二 根 经 部 宗
1、庄严;2、保护;3、取境;4、不共名言之因 眼等五根 缘自境缘一切
1、同类结生;2、与根本体相同 意 根
1、区分众生类别;2、分别之差别 男女二根 执著所触之所依
1、同类存在;2、同类结生 命 根 同类存在
染污 五受用根 染污
清净 信等五根 清净
三无漏根 增上愈上之功德
丙二、根之定数:
心之所依彼差别,留存以及增烦恼,
资粮清净尽彼数,如是诸根亦复然。
有部认为:成为心识所依以及辨认众生类别,并且观待众生存留而安立了烦恼性之基的前九根,而五受根是烦恼之本体;信等五根能够积累资粮,故为清净之基,三无漏根则是清净之本体。
万事万物中的很多法都可以起到根本性作用,这些为什么不安立为根?只将这二十二法安立为根是什么原因呢?
此处所说的数目并非破他边的数目——破他边的数目是有规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二十二根是根据特殊必要而安立的数目。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叫做上星宁巴 ,当时,佛用智慧观察他的根基,为其宣说了二十二根,从此以后,以佛的这个教言为主而安立了二十二根。虽然很多法均可立为根,但只将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个别法立为根,实际上二十二根,多也可以,少也可以。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根据烦恼与清净之基、本体以及果而确定了二十二根。首先是烦恼之基,众生依靠心流转于轮回中,五有色根及意根是众生的心之所依,“彼差别”是指男性与女性的差别,“留存”,众生留存于世间皆依靠命根,以上这九根是烦恼之基;烦恼的本体即是受用五根,因为可以由其增长烦恼之故。其次是清净的基与本体,信等五根可以积累清净资粮,故为清净之基;三无漏根则是清净之本体。
或漂轮回之所依,生存受用十四根,
如是灭尽诸轮回,诸根即是余八种。
经部认为:观待漂流轮回的所依、产生、住存、受用而安立了前十四根,观待灭尽轮回安立了其余八根。
“或”是指经部宗观点。此颂词依经部观点,以流转与还灭的次第对二十二根进行安立:前六根是漂泊轮回的所依,因为它们是众生实体之基;而男女二根使众生得以投生轮回,原因是男女二根接触会真实产生意生身,而且眼根等也次第产生 ;在轮回中存留必须依靠命根,在住留期间,受用五根使众生分别感受各自利害,而有了苦乐的感觉,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根,是轮回之根源。灭尽轮回的根有八个,即信等五根、三无漏根,其中信等五根是还灭之所依,因为依靠它们能够现前圣道;最初产生清净之法的是未知当知根,由已知根保持了
表二:二十二根次第安立的不同观点
有 部 宗 二十二根 经 部 宗
烦恼之法 基 心之所依 眼等六根 众生实体之所依 所依 流 转
六根相差别 男女二根 通过接触产生意形身 生
留 存 命 根 生命相续不断 住
本体 增长烦恼 五受用根 感受各自利害 受用
清净之法 基 积累资粮 信等五根 现前圣道 所依 还 灭
本体 无漏清净之法 未知 当知 根 产生清净之法 生
已 知 根 修道连续存在 住
具 知 根 享用现法乐住 受用
已得之无漏法的存留,而受用清净之法的是具知根,因为它分别感受解脱之喜乐。
乙二(此处所说根之本体)分二:一、宣说五受根;二、宣说最后三根。
丙一、宣说五受根:
身非乐受即苦根,快乐感受即乐根,
三禅之心为乐根,余者即是意乐根,
心非快乐意苦根,舍受中间无二故。
身体非为快乐的感受即是苦受根,感受快乐者即为乐受根,三禅感受心乐的是心乐受根,其余二禅以下感受心乐受的是意乐受根,感觉心不快乐的是意苦受根,舍受根既不感觉快乐也不感受痛苦。
前面已经讲到了根的含义,那根的体性如何呢?从这一大科判开始,即对根的本体——五受用根及最后三根作一简略说明。
什么是五受根呢?“身非乐受即苦根”,此处的“身”,并非仅指身体,也可以说成是根依——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全部包括于身根之中,“身”可以是五种受用,也可以是五种色法。在五根群体中产生的所有不快乐感受就是苦受根,如身体接触粗糙的外境,会产生一种不快乐的感受,或者眼睛见不悦意的外境时,眼识在眼睛的色法群体中首先带来一种痛苦,然后这种痛苦通过意识来辨别——实际上眼识在取外境时,获得一种不悦意的外境,这叫眼识的痛苦。凡是五种色根于外境中得到的痛苦感受都叫做身苦根;在五根群体中得到的快乐感受就叫做身乐根。
“三禅之心为乐根,余者即是意乐根,心非快乐意苦根”,意受根有两种,即意乐受根、意苦受根,而其中意乐受根又可分为意乐根和心乐根两种。“三禅之心”是指第三禅定的心,虽然一禅以上都有一种寂止的快乐,但三禅以上的禅定非常稳固、不易变化,故称为心乐受根;“余者”指二禅以下,也就是说二禅以下感受快乐的心是意乐根,意乐与心乐虽然稍有差别,但其实都可包括于意识群体之中。“心非快乐意苦根”,在意识的群体中,不依靠任何根识而出现的痛苦,就是意苦受根,比如无缘无故心情很不好、很痛苦,这种痛苦完全是意识自己造作,无有任何其他外缘,与色法无关,均于意识上安立,因此称为意苦受根。
由上分析可以了知,在《俱舍论》中,意乐根与身乐根是完全分开的,原因是它们所依的根不同,即身受根依身体产生,意乐与心乐则完全是在第六意识上安立,因此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称。那舍受根又是什么样的呢?“舍受中间无二故”,舍是既无贪心也无嗔心的一种平等状态,也就是说,舍受根是一种不苦不乐的心态,它不分身体的苦乐与心的苦乐。为什么不分呢?因为身体的不苦不乐和心上不苦不乐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身体与心上都有等舍的感觉,比如今天在喇荣山谷里生活得非常愉快,感觉像住在极乐世界一样,第二天就觉得这里像寒地狱,还是马上离开比较好,第三天时,觉得还可以吧,住也可以不住也可以,这种等舍不能说是心上的也不能说是身体上的,或者也可以说二者皆包括。那为什么说舍受可以包含身受与心受二者呢?这一点也是有理由的,心的苦乐感受多数是由分别念产生,而身的苦乐感受并不观待分别念,比如身上被割了一刀,这时即使心里再怎么想——不痛、不痛,还是很痛;再比如目犍连被外道打时,虽然有感受,但因为他没有造业的取,所以他不会去取执,这种舍受的苦乐是在无分别中自然而然出现的。
丙二、宣说最后三根:
见修无学道九根,即是无漏之三根。
信等五根、意根、心乐受根、意乐受根、舍受根,此九根在见修无学道中依次是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与具知根之本体。
在见道、修道、无学道中必定会具足九种根,这九种根也称之为无漏三根,即于见道时,这九根称为未知当知根;修道时意识所在的九种根称之为已知根;在无学道时称之为具知根。
那么,一位见道者相续中的未知当知根是哪些呢?可以九种都有,这需要观待其身份才能真正了知在其相续中有几种根,比如说,若以欲界身份获得见道,则于此圣者相续中具足信等五根、意根、意乐根,这七根叫未知当知根;若在无色界或第四禅获得见道果位,则六根加上舍受根,这七根就是未知当知根;如果在第三禅中获得见道果位,此圣者相续中就具有信等五根、意根、心乐受根这七根。已知根、具知根也是如此,其中信等五根、意根这六根在见道、修道、无学道圣者相续中是必定具足的,其他根不一定全部具足。最后三根表面看来只有一个根,但实际上是几个根综合起来于一位圣者相续中具足后,才将其称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或具知根的。以上并非仅是小乘观点,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如此讲到过二十二根。
乙三(根之分类)分四:一、观待助缘之分类;二、观待因果之分类;三、观待本体之分类;四、观待所断之分类。
丙一、观待助缘之分类:
最后三根为无垢,七有色根与命根,
及苦受根即有漏,其余九根有二种。
未知当知根等最后三根是无漏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命根、身苦根、意苦根是有漏根,其余的意根、意乐受根、乐受根、舍受根及信等五根具足有漏无漏二种。
二十二根哪些是有漏根?哪些是无漏根?哪些是有漏无漏根?
最后三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因其属于圣者相续中的根,故为无漏根。眼耳鼻舌身五根、男女二根、命根、身苦受根与意苦受根共十个根都是有漏根,因为它们皆是非道谛的有为法。
“其余九根有二种”,其余九根是指意根、意乐受根、乐受根、舍受根以及信等五根,它们是有漏与无漏两种,说这九根是无漏根,是观待圣者相续而言的,如信等五根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时,属于凡夫相续,这时的信等五根应是有漏根。《自释》中说:有些论师认为信等五根唯是无漏。世亲论师说,这是不合理的,佛还没有给五比丘说法时…
《俱舍论讲记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